11月1日,在第六屆中國網絡正能量一江山論壇(重慶)峰會第三場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探索,就創新運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手段,讓寶貴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作了生動講解。
「我來過重慶不下五十次,這是一個充滿文化情懷的城市。」剛結束論壇演講的單霽翔做客上遊新聞面對面會客廳,談及了這幾十年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經歷與感動,和對重慶這座充滿正能量城市的期許。
重慶對故宮文物的保護堪稱二戰奇蹟
「作為我們國家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已經走出了紫禁城,在廣闊天地中與不同的城市產生連接,這也是故宮曾與很多城市在歷史上存在悠久淵源的最好說明。」單霽翔談到,重慶就是一座對故宮文物藏品有恩的城市。
抗日戰爭時期,故宮的一些文物被迫避敵南遷,後又避敵西遷。其中,很多文物在經過重慶以後被妥善保留。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均曾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
「在那時,戰爭年代裡敵機轟炸、土匪搶掠,再加上十幾年漫長的歲月,對文物存放已是一場巨大的考驗。但重慶人民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精心呵護,直到1947年將這些文物藏品裝船運回到南京清理時,竟發現一件文物都沒有少。」單霽翔說到此處不由激動地比劃出了不起的手勢,「這真是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文物保護奇蹟。」
讓歷史文化走進生活就是傳播正能量
在單霽翔看來,如何傳承文化遺產,讓塵封的歷史揭開神秘的面紗,讓文明的光芒再現輝煌,是全人類面對的永恆課題。「所以今天的故宮通過不斷地環境整治、修繕,已達到百分之八十的開放度,接待的觀眾量也在倍增。」
「但是這遠遠還不夠。」單霽翔說,通過不斷觀察人們的現實生活,例如用什麼工具接受信息,喜歡以什麼樣的節目方式體驗、感受文化知識等,是不斷開拓新傳播方式的重要前提。「因為以科技和傳統相結合的手段講好歷史故事,做好文化傳承,才能使文化傳播的力量更強大,再反饋給社會公眾。」
為了讓600年的故宮持續不斷地產生內在活力,挖掘藏品文化內涵,單霽翔不斷強調創意與宣傳。「深入現實生活」與「深挖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也使得曾經高高在上、陽春白雪的文物藏品搖身一變成「故宮文創」,讓不少人重新認識故宮,喜歡上故宮。「而這當中最讓我興奮的莫過於,看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近故宮、了解故宮、懂得故宮。」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當今網絡時代應該有的一種能量,通過真實地呈現歷史、文化、社會、生活、變化等,讓更多的人更了解、更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單霽翔說,讓歷史文化的智慧走進青年一代的現實生活,就是正能量有效傳播的最好說明。
文化遺產應在分享中被保護和延續
單霽翔曾在不同場合強調一件事,世界上各種文明無論產生於哪個地區、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當地民眾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都應受到尊重,得到珍惜。文化遺產是塊寶,不是一根草。如何讓我們的國人和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共享中華燦爛的5000年文明,摒棄那些不真實的雜音,是單霽翔不斷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最近參與了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萬裡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屆時將親身探訪中國版圖上12處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地,並與遺產地的保護者、研究者、居住者、見證者、體驗者相遇和同行,在互動體驗中挖掘和呈現世界遺產的隱秘和偉大。」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應該在被觀賞、被分享中被保護、詮釋和延續。必須意識到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傳承才是真正的目的。
「所以我們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候也要儘量以平實的語言,生動地呈現真實的歷史、真實的現狀。讓傾聽的人喜歡你的講述、你的能量,許多謠言也就不攻自破。」單霽翔說,退休後會到故宮的數字博物館當一名志願者,與那裡的主流參觀群體「青年一代」互動交流,讓他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從書本上延伸到更廣闊的天地。
「每一個社會民眾對自己身邊的文化遺產都充滿感情,只有尊重和維護民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和情感,並傾心地持久地守護,才能實現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單霽翔表示,重慶是一座充滿歷史情懷的城市,三峽博物館就是當地非常好的文化形象,「如何使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走進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讓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真正活起來,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上遊新聞 重慶晨報記者 夏祥洲 陳驊 李笙媛/文
李化 任君/攝影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