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2020-12-07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胡淑娟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通訊員 黃瑜

  本期觀點:

  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制約著氣候預測準確率的提高。

  「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可彌補傳統研究需要進行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劃分的不足。

  從全球的視角更加準確地描述實際大氣環流的運行情況,有助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

  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思想的產生

  地球大氣處於科氏力場和重力場中,中高緯度地區的羅斯貝波、低緯度的哈德利環流和沃克環流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尺度大氣環流,它們的異常演變對全球天氣、氣候的異常變化產生重要影響。

  如何定量化描述這三大環流?科學家將流體力學中二維運動的渦旋環流與輻散環流分解方法應用其中。然而,這樣的描述方法導致了中高緯度大氣動力學和低緯度大氣動力學劃分的不足,從而制約著以全球大氣環流為研究對象的氣候動力學理論的發展。

  為了解決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制約氣候預測準確率提高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醜紀範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的動力學理論研究,認為需要從全球的視角出發,去解決中高緯度大氣環流和低緯度大氣環流以及垂直環流和水平環流共同作用的問題,去發展針對全球大氣環流的氣候動力學理論。

  創新性提出「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方法

  近年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胡淑娟繼承和發揚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的學術思想,帶領團隊致力於從全球視角「解讀」實際大氣環流。

  從氣候動力學理論溯源開始,在描述中高緯度大氣環流過程中引入低緯度地區垂直環流的定量化表示形式;同樣的,在描述低緯度大氣環流過程中引入中高緯度地區水平運動的定量化表示形式;將中高緯度地區的羅斯貝波及低緯度地區的哈德利環流和沃克環流的概念推廣至全球大氣環流,定量化地提出了全球三維水平型環流、經圈型環流及緯圈型環流的新定義,將全球大氣環流表示成水平型、經圈型以及緯圈型環流之和的形式,發展了「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模型,解決了全球大氣環流的統一描述問題。

  胡淑娟說,氣候預測領域缺乏針對全球大氣環流的氣候動力學理論,這是開展此項研究要解決的問題。三型環流分解理論強調從全球的視角去看待實際大氣運動問題,不僅要看到不同緯度地區主導的、典型的大尺度環流運動,還應當考慮各緯度地區其他環流的重要作用,就像觀察一條流動的河,不僅關注表面水平方向的流動,而且看到其內部垂直方向的暗流運動一樣。

  由於「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模型採用實際大氣的三維流函數去等價表示大尺度環流的流場特徵,因此,新定義的流函數不僅能從形態上直觀地刻畫大尺度環流系統的三維空間結構特徵,還能將所研究環流系統的動力特徵與熱力特徵分離,較好地克服了變暖氣候背景下高度場表示環流系統的缺陷。

  「這一點在我們近期開展的西太平洋副高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接下來將更深入地開展相關的實際應用工作。」胡淑娟說。

  構建大尺度大氣環流氣候動力學理論

  「建立直接預報全球大尺度環流的動力學方程組理論是我們開展該項工作的最主要目標。」胡淑娟說,但如何將新建立的環流分解模型與形式複雜的原始方程組相結合,進而得到科學合理的動力學方程組是一個更加困難的過程。

  然而,國內外並沒有類似的研究和理論思路可以借鑑。在這項研究中,胡淑娟和團隊得到了醜紀範院士的耐心指導。「醜先生建議我們參考他早年建立的原始方程組的算子方程理論,在宏觀保持大氣系統強迫耗散特徵不變的前提下,開展動力學方程組的構建。這番話讓我茅塞頓開。」胡淑娟說。

  最終,沿著「算子方程」的道路,胡淑娟團隊實現了「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模型與行星尺度原始方程組的結合,將原始方程組中關於小尺度速度場的預報問題轉化為直接預報大尺度環流流函數的問題,構建了大尺度環流動力學方程組理論。新的方程組揭示了全球大尺度環流系統的非線性作用機理,彌補了傳統研究中人為劃分中高緯度大氣動力學和低緯度大氣動力學的不足,為建立針對全球大氣環流的氣候動力學新理論奠定基礎。

  醜紀範認為,「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理論是一項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創新性工作,強調理論研究不要被國外牽著鼻子走,要做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研究。

  「全球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理論雖尚未直接服務於氣候預測,但胡淑娟團隊對將來的研究方向已形成清晰規劃:「接下來,除了要深入地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外,還要開展一些大尺度環流長時間行為的動力學性質研究,進一步完善新方程組的動力學理論。希望通過發展定量化的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為改進和提升我國月-季節時間尺度的氣候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1月25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一般是指地球大氣層中具有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表現。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陽輻射不均勻,導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氣壓帶,由於各地氣壓高低不同所產生的氣壓差,於是造成空氣的流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他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四)教材處理: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繫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 大氣熱力環流
    2.能闡述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大氣熱力環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能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並且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三、教學重難點(一)重點1.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
  • 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不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辛欣、羅沙)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是否會加劇核洩漏對我國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大氣環流的運動,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響,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不斷擴散、沉降和衰變,到達我國時濃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當地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造成危害。
  • 極冰在大氣環流中的作用
    大氣環流的動能主要來自熱量按緯度分布不均勻所產生的位能,故屬於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可以用鍋中燒水模擬。如果把火力集中在鍋底的中心(熱源),那麼中心的水就會受熱上升,鍋邊(冷源或熱匯)的水就會向中心流來,填補上升水流的空間。上升的水達到水面便向周邊流去,然後再在那裡下降,補充流向中心的水流。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教材內容及分析】:  課程標準對學習本節內容的要求是「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本標準旨在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後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因此,本節內容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礎。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運動
    關於熱力環流的 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 專家:北半球極地大氣環流調整致使冷事件頻發
    但科學家曾大膽地預測過,當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的時候,三分之一的地表或將失去淡水;低洼的海岸線可能被淹沒;北極熊、海象和環斑海豹也許會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說,0.73℃的升溫是很明顯的異常,也是全球變暖的一個鮮活事例。極端冷事件——罕見寒潮暴雪侵襲歐洲600餘人死亡!
  •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基本格局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
  • 地球大氣為什麼能夠環流,原因不僅僅是地球自轉引起的
    而它們之間的這個溫度差就是導致大氣環流的根本原因。下圖(圖三)為大氣的循環方式。赤道和極地的空氣往中維度區域對流,因為有溫差,冷熱大軍交匯就會出現降雨、降雪、熱帶風暴等等天氣現象,整體上形成大氣環流。圖四、大氣環流(白色)三、氣候終結者:噴射氣流除了大的冷熱循環
  • 地理高頻考點:大氣運動規律3大考點
    ,側重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原理及應用、等壓線和風等 大氣環流與氣候 以區域圖或氣候資料圖為背景,考查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影響、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及氣候類型的判斷
  • 「重磅」高考地理大氣環境專題必背乾貨全在這
    (4)注意常見的熱力環流形式考查的形式:①下墊面性質②時間③風向④應用大氣的水平運動(1)——風向1、影響風向的因素季風環流一、東亞、南亞季風二、大氣環流對降水的影響降水小專題1、降水特徵的描述①年降水總量;
  • 高考地理高分必備大氣運動規律重難點
    高考地理高分必備大氣運動規律重難點 2019-08-26 15:18 來源:高考地理資訊 作者:
  • 高考地理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大氣專題必背知識點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 ...降雨來襲降水量將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專家:全球變暖致大氣環流異常
    「我認為與人類活動、全球變暖這種大背景氣候有關係,因為它導致了大氣環流的異常,大氣環流異常會導致天氣事件異常現象的出現,包括西南的急流明顯增強,從南海帶來大量的水汽,主要在山東上空進行匯聚,另外,在山東的像魯東南這邊還有一些不穩定的能量存在。」高留喜表示。
  • 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
    大氣氣溶膠一詞的定義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和液態的微粒,通常我們更關注固態的微粒,俗稱灰塵。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是大氣中唯一的非氣體成分,也是大氣中的微量成分,它只佔大氣總質量的1/109。有些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大氣環流遠距離輸送。近幾年發生的中國沙塵粒子飄洋過海傳輸到日本、美國正是這種途徑的體現。
  • 中學地理教師考試經典題目解析-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
    1.圖中序號代表大氣逆輻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引起全球氣溫升高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增大會導致( )。A.①增強,②增強 B.②減弱,③減弱 C.③增強,④增強 D.⑤減弱,④增強3.我國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 大氣|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談到氣候自然會想到天氣,而一般地講天氣是一個地區短時間內的氣溫、降水、氣壓及空氣運動的表現,氣候則是一個地區長期天氣狀況的平均反映,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所以,他們之間有聯繫有區別。共同點就是都離不開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去衡量。
  • ...天有多高,先問大氣有多厚!附高中地理大氣知識點總結,文科生必背!
    空氣運動  在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空氣呈上升運動,而氣溫低的地方空氣呈下沉運動,從而形成空氣對流。  天氣現象  雲、霧、雨、雪等。各種天氣變化影響著生物的生存和行為,是大氣層中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係最密切的一層。  平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