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興|宋秉章:爭取國際海事組織標準制定權很重要

2020-12-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

1996年1月,國家從戰略層面決定加快推進以上海為中心、以蘇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直接影響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環節,更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舉措。目前,上海港可謂一手牽著長江,一手牽著世界,上海港貨櫃班輪航線直達全球近300個港口。

今天,站在重新思考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時點,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推出「向海而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親歷者說」專題,以大歷史視角再思考中國對外開放戰略,思辨新形勢下的全球化。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和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先後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領導者、建設者和參與者開展口述訪談,聽他們講述港與城,海與光的奮進故事。

口述:

宋秉章

採訪:

杭財寶、龔思文

整理:

龔思文

時間:

2017年12月25日

我大學畢業後到中國船舶檢驗局上海分局工作,最初擔任驗船師,後來走上領導崗位,40多年我一直沒有離開過船舶檢驗這個行業。當時的「中國船舶檢驗局」,現在叫「中國船級社」,這個機構可以說是中國船舶檢驗工作的「國家隊」和「主力軍」,通過提供獨立、公正地船舶入級檢驗、法定檢驗等技術服務,為航運、造船、海上開發及相關的製造業提供支撐,也為中國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等重大戰略助力。

「船舶大型化」加劇樞紐港競爭態勢

1995年12月8日,中央領導批示指出,把上海建成國際航運中心是開發浦東,使其成為遠東經濟中心,開發整個長江的關鍵。到了2009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明確了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總體目標。經過方方面面20多年的努力,也得益於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應該說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目標已基本實現。

在20世紀90年代,大家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認識還是很膚淺的。到底什麼是國際航運中心?並沒有評價體系。通常人們講倫敦、新加坡是國際航運中心,也許是大家「叫習慣」了,由於它們的吞吐量比較大、國際化程度比較高,就被稱為國際航運中心。所以一開始大家認為,航運中心最關鍵的是吞吐量,重中之重是港口建設。

後來隨著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入,大家慢慢覺得,這當中還牽涉到一些軟環境建設問題,比如金融環境、法律環境、服務環境,等等。早些年我們就在虹口區成立了「北外灘航運服務業發展專家委員會」,主要召集航運界和海事方面德高望重的人士商量,大家一起為上海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出謀劃策。這個專家委員會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交通運輸部原部長錢永昌擔任名譽主任;作為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的「一把手」,我也是委員會成員之一,當時我就提出,船舶檢驗作為一種技術服務,也應當是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的一個要素,因為船舶和港口的發展始終是相互促進的。

在船舶檢驗實踐中,我們很早就發現,隨著高強度鋼和大功率柴油機的廣泛應用,以及大型貨櫃船(萬箱船)設計能力不斷提升,海運船舶貨櫃化、貨櫃船舶大型化的升級趨勢逐漸明顯。國際上,從第一代貨櫃船(800至1000標準箱)發展到第六代貨櫃船(4000至5000標準箱)用了大約40年的時間;而從第六代貨櫃船發展到現在的第十代貨櫃船(超過20000標準箱)僅用了10年時間。所以說,國際貨櫃船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其他船型。因為貨櫃船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輸成本和提高貨運效率,滿足船東對不斷增大的載箱量的需求。

貨櫃運輸的競爭在全球範圍內愈演愈烈,對港口適應性需求也日趨緊迫。當國家提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時,正好是國際航運市場上第六代貨櫃船馬上要投入運營的時候。也就是說,如果上海港不具備直接停靠滿載吃水深度為12至13米的第六代貨櫃船的能力,那麼它就難以成為貨櫃運輸的樞紐港;航運這塊「短板」,就會「拖」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建設的後腿。

同時,在中國沿海的外圍,北有韓國釜山、東有日本名古屋、南有新加坡,都已經在建設第六代的貨櫃船專用碼頭,而且建設的水準和規模都很高。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曾經設想經由上海開通日本到長江沿港的貨櫃江海直達航線,這對我們構成了很大的挑戰。單從這一方面來看,上海要成為貨櫃運輸幹線的一端,而不是作為外面三個港口的支線港,就必須迅速具備大型貨櫃船快裝、快卸的能力,吸引更多的貨櫃經由上海集散,而不是從中國各港口經由釜山、名古屋、新加坡再轉向歐美。

現在回過來看,當年中央和上海市作出將深水港選址在洋山的這一決策是非常英明的,不僅需要氣魄,更需要遠見卓識。也正是得益于洋山深水港的建成,上海港在保持貨櫃運輸高速增長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幾大航運集團「船舶大型化」的步伐,所擁有的貨櫃船載箱量正在被不斷刷新,並且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中遠和中海合併成立中遠海運集團以後,中國更是在貨櫃運輸上邁出了很大步伐。目前,中遠海運集團已經在引領國際超大貨櫃船的升級,21000標準箱的超大型船舶正在建造中(編註:21000標準箱的超大型船舶已於2018年6月交付使用),我們也將會對它進行檢驗。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情況,這艘型長399.9米的「海上巨無霸」,在裝載性能、水動力性能的優化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充分考慮了經濟性和環保性。沒過多久(2017年11月),法國達飛航運(世界第三的貨櫃全球承運公司)宣布要建造22000標準箱,而且是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貨櫃船;上海外高橋的船廠在積極爭取拿到貨櫃船的建造權。

進一步說,貨櫃具備標準化的特點,這也為港口裝卸運輸的全自動、智能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全程自動化碼頭——洋山港四期碼頭開港了,全程自動化裝卸,這樣的規模和自動化程度,在世界上是領先的。與此同時,大量的國產裝置在碼頭上得以使用,也對國產裝備製造業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高技術服務」支撐航運強國建設戰略

從專業技術的角度說,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主要對轄區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裝備執行檢驗,為上海地區船舶製造業、航運公司和海洋工程業主提供優質、專業和高效的檢驗和技術服務。同時,我們也為促進海上人身和財產的安全,防止水域(現在還包括空氣環境的)汙染服務。

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由於地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東方大港——上海市,上海建造的超大型油輪、貨櫃船和LNG運輸船又集中和代表了當今行業內最高的設計研發和製造成果,所以上海分社也必須充分發揮好船級社系統內突擊隊、排頭兵的作用,在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執行等方面引領、助推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從近兩年的主要建造檢驗業績看,2016年,上海地區共完工船舶13艘,約154.6萬總噸;在2017年,上海地區共完工船舶25艘,約 210萬總噸。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總長366米的「14500TEU(即標準箱)貨櫃船」,總長299.9米的「9400TEU貨櫃船」,總長333米的「31.8萬噸VLCC超大型油船」,採用全球領先技術、雙燃料電力推進的「174000立方米LNG(即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總長179.67米的「28000噸多用途重吊船」,總長159.99米的「22000立方米半冷半壓式液化氣運輸船」,等等;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正在為中國科研事業持續作出新貢獻的「遠望七號」大型航天遠洋測量船和「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這些都是在上海建造並完成檢驗的。這些「大國重器」在上海誕生,體現了上海發揮自身優勢為服務國家戰略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必然為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競爭力水平,添加強有力的砝碼。

在這些建造檢驗的船舶當中,我想先著重講講「174000立方米LNG運輸船」。LNG運輸船與豪華郵輪都被稱為船舶建造中「皇冠上的鑽石」,處於最高等級(現在中船也在著手準備建造豪華郵輪,我們也有信心能很快實現)。「174000立方米LNG運輸船」有兩種船型,構造上略有些區別,性能等各方面也不完全一樣,但在技術運用方面都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它是全球首次運用可根據液化倉蒸發量、可自動配備油氣混燒技術、雙燃料電力推進的大型液化氣船。以前的A級船一般都是以柴油作為燃料的,推動力比較大,但是燃燒不充分的話,對環境的汙染也比較大。像這樣雙燃料電力推進的大型液化氣船,在各種工況、負荷下,可以靈活地搭配柴油與它蒸發出來氣的用量,達到最佳的適配效果。燃料燃燒後產生的氣體,原來蒸發出來排放到大氣裡去,就沒有用了,現在它在蒸發後又能回過來用在自己船的動力上面,經濟性和運營適配性自然是大大提升了。

不得不說,LNG船是非常難造的。它所採用的薄膜磨瓦鋼內部只有0.3至0.5毫米,焊接起來非常困難,從事這項工作很考驗技術和心理素質。每天來上班的專業技術操作人員,在進入這個工作場所前,工程負責人先要看人員的氣色、情緒怎麼樣,如果一看上去就是「氣呼呼」的,或者精力不充沛、情緒不穩定,對不起,該人員今天不能幹這個活兒。因為萬一有個很小的瑕疵,被檢查出來以後,之後要返工的量,比做這道工序的時間要多十倍。一旦出現一個頭髮絲大小的瑕疵,裡面零下163度的液化氣出來了,鋼板瞬間就脆掉了。當然,中間還有珍珠巖的「隔銷」,像這樣的技術中國都能掌握,而且只要有新的船型出現,中國馬上就跟進。

以前貨櫃船講究的是速度要快,而且要準點,就跟飛機一樣,叫你下午1時到,你不能2時到。隨著環保和節能等各方面意識的提高,現在航運界覺得一味追求高速,經濟效益就要差了;所以逐漸又在搞低速度、低能耗,但前提是效率要高、綜合效益要好。就比如說「31.8萬噸VLCC超大型油船」,它有一個很亮的技術創新。以前的大型船舶,它的球艏都是「明」的,就像隆起的「鼻子」一樣出現在水面之上。現在我們的船舶使用隱形球艏、尾部線型優化和推進系統附件,目的是讓它能夠減小運行阻力,從而獲得更優的油耗性能。

另外,中國船級社在當初還叫中國船舶檢驗局的時候,就一直代表中國政府參與國際海事組織(IMO)中與航運有關的船舶標準的制定、修改等一系列工作。當時有很多人提出來說,倫敦之所以被稱為國際航運中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國際海事組織的總部在那裡。我們曾經設想過,是不是可以把國際海事組織的總部移到上海來,甚至移到上海浦東陸家嘴來?好像有過一個機會,那是在2004年前後,設在倫敦的IMO總部傳出消息說要搬遷,因為它原來的那幢樓太老了。因為我們在IMO有代表,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想試試看,能不能把IMO總部吸引過來。當時新加坡也想爭取。後來因為許多城市都想「搶」,IMO總部就不肯搬了。

這件事情雖然最後沒做成,但也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上海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各方面功能都齊全的國際航運中心,至少應該在國際海事組織裡有相當一部分的標準制定權,同時航運、海事相關的國際組織的機構也應該要落戶上海,這樣我們說話「分量」就不一樣了。中國船級社是搞船舶標準的,以前我們做規劃都是跟著國際上的標準走;而現在,隨著國家造船業的不斷發展,在許多技術上我們是領先了。比如我們建造的深潛器,在國際上是潛水深度最深的,但是關於深潛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標準。如果說開發深潛器有最大的利益,那麼各國都將參與進來搞這個東西,就一定要求深潛器有國際標準。誰來定這個標準呢?誰最有話語權呢?我想中國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建造了這麼多先進的船舶,如能把其中的技術、專利,在不斷運用中轉化為共同遵守的標準,必將形成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公約。更何況,現在許多大型船舶的設計和建造都是在上海開展的,這些標準的提煉最後也是在上海。既然我們有很多東西都是領先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注重把企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甚至上升為國際標準。如果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這個地塊上,我們能不斷地發布這樣一些新標準、新規則,甚至把探討、研究、制定這些標準和規則的國際組織和機構都逐步引到上海來,加之我們現在的金融環境,還有法律環境在不斷完善,我想,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果會越來越完美。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刊發時有刪節)

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組織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向海而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親歷者說》即將推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向海之路——寫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暨大連海事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
    我們將在交通運輸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加快世界一流海事大學建設,致力成為海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海事科技創新的骨幹力量、海事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源泉和國際海事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人民滿意的海事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海大貢獻與海大擔當。  櫛風沐雨百十載,桃李芬芳續華章。
  • 向海而興|張頁:國際航運中心必須要推出世界公認的規則
    今天,站在重新思考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時點,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推出「向海而興·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親歷者說」專題,以大歷史視角再思考中國對外開放戰略,思辨新形勢下的全球化。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和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先後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領導者、建設者和參與者開展口述訪談,聽他們講述港與城,海與光的奮進故事。
  • 【40年 向海而興】福州港:從河口小港邁向國際深水大港
    近年來,隨著福建港航集約提升工程建設的加快推進,福州港逐步向國際深水大港邁進,成為福州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助力福州加快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調整規劃建設深水海港福州港位於閩江入海口,江海交匯,入海揚波,是福建商港的源頭。明朝鄭和下西洋在此揚帆出海,更使福州港名揚海內外。
  • 國際海事組織指導郵輪復航
    《意見》提出將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服務「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陸海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現代化的國際航運樞紐。同時《意見》還指出要做精做深郵輪旅遊業,促進港城融合發展。該國還制定了一份安全名單,來自名單中的歐洲國家遊客將不需要進行隔離,並且可以在義大利港口上下郵輪。該國的歌詩達郵輪計劃於8月21日恢復航行。 03 印度允許郵輪於10月1日復航 8月4日,印度政府宣布將允許郵輪從10月1日起復航。
  • 【觀點】向海而興,東海大橋建設全記錄
    上海,面向深藍,向海而興。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1996年1月,國家從戰略層面決定加快推進以上海為中心、以蘇浙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直接影響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環節,更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舉措。
  • 向海而興|徐國毅:中國「中資外籍」船超七成,警惕稅收外流
    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直接影響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環節,更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舉措。目前,上海港可謂一手牽著長江,一手牽著世界,上海港貨櫃班輪航線直達全球近300個港口。
  • 英利三項SEMI標準獲批 領跑國際光伏標準制定
    近日,從SEMI美國全球總部獲悉,由英利主導編制的三項SEMI國際標準 PV65-0715《基於RGB的晶體矽太陽能電池顏色測試方法》,PV66-0715
  • 在松遼大平原,有一片國際重要溼地叫向海
    ,那可是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著名景區啊!向海到了,汽車首先開到向海自然保護區博物館門前,通榆縣政協的王主席和辦公室趙主任已在那裡迎候。王主席見人已到齊,便說:"先進博物館看看吧!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人到向海實地考察,並將錄像資料帶入聯合國,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還被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向海納入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 閩東加速三都澳開放開發 引領寧德向海而興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閩東加速三都澳開放開發 引領寧德向海而興  中新社福建寧德3月19日電 題:閩東加速三都澳開放開發 引領寧德向海而興  中新社記者 呂巧琴 葉茂資料圖:位於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的半月裡畲族村落,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BBF發布NTT和中華電信制定的國際標準
    ICCSZ訊 2018年12月3日,致力於構建更智能、更快速的寬帶網絡的行業機構 Broadband Forum (「BBF (*1)」) 批准了有關動態帶寬分配 (DBA (*2)) 功能模塊化的標準,將為光纖接入系統的服務質量 (QoS) 帶來重要影響。
  •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主持制定的《竹炭》國際標準發布
    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張文標教授主持完成的《通用竹炭ISO21626-1:2020》《燃料用竹炭 ISO21626-2:2020》和《淨化用竹炭ISO21626-3:2020》3項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
  • 向海而興,打造海洋發展新優勢
    2020年9月底,山東明確提出「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0月初,自然資源部作出答覆,指出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優勢;近日發布的《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為青島「十四五」時期的一個重要目標。
  • 向海而興,乘風破浪!大鵬新區「三灣一區」建設提速
    以海聞名的大鵬新區要向海而興,打造科技創新灣、海洋經濟灣、濱海文旅灣以及大鵬半島主題旅遊景區的「三灣一區」。 大鵬新區供圖深圳四十,向海而興。青春大鵬,乘風破浪。  三大產業齊發力,大鵬書寫「特色文章」305平方公里海域、128公里海岸線、54個沙灘,以海聞名的大鵬新區要向海而興,打造科技創新灣、海洋經濟灣、濱海文旅灣以及大鵬半島主題旅遊景區「三灣一區」。前不久,大鵬新區「深愛大鵬」融媒APP上線,並首發最新宣傳片,首次向外界透露大鵬新區「三灣一區」建設進展。壩光,三面環山,一面向海。
  • 中國制定泡菜行業國際標準,韓國政府這態度……
    針對泡菜行業國際標準誕生的消息,韓聯社29日報導稱,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表示,中國四川泡菜國際標準不適用韓國泡菜。韓聯社:中國四川泡菜成國際標準?(韓國)政府:(制定的標準)關於(中國)泡菜而不是Kimchi(韓國泡菜)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稱,此次國際標準的制定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泡菜成為Kimchi(韓國泡菜)的國際標準。200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制定了Kimchi國際標準。
  • 蘇黎世保險張豔強:"海娜號"事件折射中國海事軟實力亟待提升
    撇開事件本身複雜的法律關係,這一事件還折射出我國海事軟實力較弱的現實,而上海要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其海事仲裁管理就必須與國際接軌。  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海運部高級經理張豔強表示:「『海娜號』事件提醒船舶經營人應當做好風險管控,對可能成為追索扣押目標的船舶,在航線選擇、港口經停以及應對措施等方面應該有充分的評估和應急預案。」
  • 國際海事組織向全球分享「中國經驗」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7月4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近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發布4221/Add.5號通函件,向所有成員國政府、聯繫會員、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間組織分享中國編制的《船舶船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V3.0)》。
  • 錦州向海而興 打造「魅力濱海」新形象
    向海而興,需要有大格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藍天也是金山銀山。錦州市相繼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系列海洋修復舉措,修復生態項目20個。持續進行的海洋生態修復工程,讓碧海藍天成為錦州市最亮麗的城市名片。如今的錦州市,沿濱海路分布著筆架山、白沙灣浴場、清溝灣浴場、十裡金沙灘浴場等著名旅遊場所。
  • 向海而興 錦州構建城市開放新格局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錦州是一座濱海城市,擁有124公裡黃金海岸線。近年來,錦州加強海洋生態治理,發展循環海洋經濟,打造「魅力濱海」旅遊品牌新形象,培育海洋經濟新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讓碧海藍天成為城市開放發展的新名片。
  • 向海而興|顧家駿:歐洲四大港口實地考察與航運中心前期論證
    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直接影響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環節,更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舉措。目前,上海港可謂一手牽著長江,一手牽著世界,上海港貨櫃班輪航線直達全球近300個港口。
  • 國際海事組織規定義務化 LNG運輸船需求放量(受益股)
    據悉,為減少溫室氣體和酸性比,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環境規定從明年1月起開始強化,將全球所有船隻使用的燃料硫含量上限標準從3.5%大幅下調至0.5%以下。而LNG運輸船從汙染排放、燃料消耗率等環保經濟角度看均可滿足要求。近期全世界大型LNG運輸船主要建造國韓國相關機構發布專題報告稱,預計到2025年將有60.3%的新船訂單為LNG運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