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莎士比亞 《麥克白》
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曾說,即便與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相比,莎士比亞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其他幾位浪漫主義詩人如拜倫、雪萊、濟慈等,也都對莎士比亞推崇備至。由此可見,莎士比亞的作品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何其深遠的影響。
威廉·莎士比亞
憂思分割著時季,擾亂著安息,把夜間變為早晨,晝午變為黑夜。
——莎士比亞 《理查三世》
威廉·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沃裡克郡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1564年4月23日接受洗禮。他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是一個殷實的手套商人和市參議員,母親瑪麗·阿登是個富裕地主的女兒。7歲那年,莎士比亞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讀書,並在那裡接受了拉丁語和古典文學的教育,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豐富的知識。然而因父親破產,家道中落,莎士比亞沒能畢業就被迫走上了獨自謀生之路。
莎士比亞故居
18歲的時候,莎士比亞與妻子哈瑟維結婚,之後三年內,一個女兒與一對龍鳳雙胞胎相繼降生。然而在雙胞胎出生之後,關於莎士比亞的記錄少之又少,直到他在1592年出現在倫敦的劇團中。正因為此,一些學者把1585年到1592年這段時間稱作莎士比亞「行蹤成謎的歲月」(lost years)。但在莎士比亞前往倫敦前,仍舊居住在斯特拉特小鎮時,就已經對戲劇表演非常熟悉,最早流傳下來的作品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六世》三部曲。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主要是喜劇,劇作風格深受羅馬和義大利的影響,包含緊湊的情節和精確的喜劇順序。同時,他也開始按照流行的編年史傳統創作歷史劇。
《理查三世》場景
《亨利六世》場景
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莎士比亞 《皆大歡喜》
關於莎士比亞開始創作劇作的具體時間一直是一個謎,但同一時期倫敦舞臺演出的線索和記錄顯示,1592年莎士比亞在倫敦已經很有知名度。當時的劇作家羅伯特·格林曾發表文章攻擊他:
……那裡有一隻用我們的羽毛美化了傲慢自負的烏鴉,他的「表演者的外表裡面裹著一顆老虎的心」,自以為有足夠的能力像你們中間最優秀者一樣善於襯墊出一行無韻詩;而且他是個什麼都幹的打雜工,自負地認為是全國唯一的「搖撼舞臺者」。
學者們對於這段評論的確切意思有著不同的意見,但大部分還是同意格林在取笑莎士比亞過於自負,努力將自己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諸位作家相提並論,妄想取得高於自己應有的地位。
《仲夏夜之夢》場景
《無事生非》場景
《朱利葉斯·凱撒》場景
面臨著其他劇作家的嘲諷與冷眼,莎士比亞堅持創作,進入了他劇作生涯的另一階段。這一階段開始於1595年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結束於1599年的悲劇《朱利葉斯·凱撒》。在這段時期內,莎士比亞創作了他最著名的歷史劇與喜劇。《仲夏夜之夢》是浪漫、魔幻與幽默的綜合;同樣浪漫的《威尼斯商人》描繪了報復心極強的高利貸猶太商人夏洛克,反映了伊莉莎白時期的社會觀念。《無事生非》的風趣和俏皮、《皆大歡喜》中迷人的鄉村風光以及《第十二夜》生動的狂歡者們構成了莎士比亞經典的喜劇系列。他筆下的角色變得更加複雜和細膩,他可以十分自如地在幽默與嚴肅的場景間切換,在詩歌與散文中跳躍。
《皆大歡喜》場景
《第十二夜》場景
我們常裝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誠的舉動,卻用糖衣來包裹惡魔的本性。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大約1600年到1608年期間,是莎士比亞的「悲劇時期」。許多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作品代表了他的藝術高峰,被談論次數最多的當屬哈姆雷特王子,尤其是那句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如果說內向的哈姆雷特的致命錯誤是猶豫不決,那接下來的悲劇英雄們奧賽羅和李爾王失敗的原因則是做決定時犯下了輕率的錯誤。莎士比亞悲劇的情節通常都結合了這類致命的錯誤和缺點,破壞了原有的計劃並毀滅了英雄和英雄的愛人們。在《奧賽羅》中,埃古挑起了奧賽羅的嫉妒,導致他殺死了深愛著他的無辜的妻子。在《李爾王》中,老國王放棄了他的權利,從而犯下了悲劇性的錯誤,導致他女兒的被害以及格洛思特公爵遭受酷刑並失明。莎士比亞最後的主要悲劇《安妮東尼與克麗奧佩託拉》與《科利奧蘭納斯》中包括了部分莎士比亞最好的詩作,被詩人和評論家託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評價為莎士比亞最成功的悲劇。
《哈姆雷特》中的歐菲莉亞
哈姆雷特和他父親的亡魂
李爾王和風暴中的傻瓜
讓我們泰然若素,與自己的時代狹路相逢。
——莎士比亞《辛白林》
1608年之後,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數量大幅減少,1613年後便不再有新作品問世。但就在這最後的創作時期,莎士比亞的劇作風格又發生了變化,由悲劇轉向傳奇劇,又稱為悲喜劇。這期間主要有三部戲劇作品,包括《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以及《暴風雨》,還有一部與其他作家合作的《泰爾親王佩利克爾斯》。相較於之前的悲劇,這四部作品沒有那麼陰鬱;與1590年代的喜劇相比,又更顯嚴肅。
《辛白林》場景
《暴風雨》場景
1616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亞逝世,他被葬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聖特裡尼蒂教堂的高壇。七年後,人們為他豎立了一座紀念墓碑和一座半身肖像,肖像雕刻了莎士比亞正在創作的樣子,碑文中將他與希臘神話中的內斯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羅馬詩人維吉爾相提並論。
聖特裡尼蒂教堂
莎士比亞之墓
作為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亞雖說在作品中塑造著「人」,但卻並不對「人」濫作論斷,也不下道德審判。即便是一些行為不端的角色,莎士比亞都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所感,而非批判他們人性的惡。我們能從莎翁的作品中洞察人的內心世界與思想情感,參悟人生的真諦。
(請橫屏觀看)
莎士比亞戲劇人物遊行
閱讀莎士比亞的體驗,在任何國度與任何時代都是新鮮的。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莎士比亞。有關他的作品的解讀與評價,總能無限延伸開去。恰恰是這種開放性,使得莎士比亞和他的劇作保持著神秘性和永恆性。
關於威廉·莎士比亞,我們似乎知道的夠多了,卻怎麼說也說不盡。
秋爺
「之道」 「之器」 「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