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冬至掃墓的講究與禁忌

2020-12-25 閩南網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初一相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

  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裡之遙,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般只是令勳舊大臣至皇陵行禮。

冬至掃墓的講究與禁忌

  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有的趁全族聚會的時機。處理一些族內事務。在四川廣安,在宗祠祭祖後,全族看族譜,添注丁口。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一天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供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畢,午餐家人團聚。

  浙江紹興、新昌等縣,多在冬至日祭掃祖墓,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內蒙古也將冬至日稱為「鬼節」,攜帶香紙上墳祭奠。在江西和湖南常寧等地,也於冬至上墳,禮同清明。在山東臨沂,人們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剪紙衣,焚於墓前,添土培墳。

  在廣東沿海地區,如饒平海山一帶,當地漁民要趕在清展出海捕魚之前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而在廣東惠安,冬至日除祭祖外,還有一些同清明節一樣的習俗。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祝福語大全

  》》2018冬至具體準確時間幾點幾分

  》》冬至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海南人的冬至帶上一家老小掃墓祭祖
    所以古人在冬至來臨之前,或冬至日,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意為冬天來了,我們開始添衣保暖,也不要忘了我們的祖先,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清除下墳墓上的雜草,添些土,焚上香燭,擺上供品,告慰先人,寄託香火文化家的情結。
  • 冬至上墳,墓碑上的「故、先、顯、考、妣」,到底是什麼意思?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冬至馬上到了,對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大部分老百姓在冬至日的前後這段時間內,都有上墳祭祖的風俗習慣。一、墓碑有講究,但咱不明白那麼上了這麼多次墳,掃了這麼多次墓,每次都能看到墓園裡各種墓碑林立,上面的刻的內容有些大家一看就明白比如時間、姓名等。還有一些比如寫在姓名前面的「故、顯、考、妣」等,終究是沒有搞明白什麼意思。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潮汕冬至要吃什麼
    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 清明節掃墓有什麼講究忌諱 掃墓祭拜上墳時間具體幾點最好
    清明節掃墓有什麼講究忌諱呢?掃墓時間什麼時候最好?清明節掃墓有什麼講究忌諱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此後,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壇舉行。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冬至祭天祭神演進到唐宋時代,在民間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並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演為傳統民俗。
  • 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中,祭拜祖先,盡到孝道,逢年過節上墳給逝去的親人掃墓燒紙,上香獻花,雖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是都會去做的事情。那麼,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又有何講究呢?
  • 2018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冬至來,冬至到,冬至節氣最熱鬧,冬至有「北吃餃子南吃湯圓」的習俗,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出來的節氣,被古代人定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甚至有些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2018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 清明節,怎樣進行祭祖?祭祖一定要上墳嗎?祭祖方式有哪幾種?
    隨著父母的老去,很多年輕一輩,對於如何祭祖,是非常生疏的。掃墓要帶什麼?掃墓最重要的,是寄託哀思,給老祖宗送去生活物資,以及按照習俗進行儀式所用的物品(一般是鞭炮)那麼,掃墓要帶的東西,就是:1、清掃墳墓的工具2、請老祖宗暢飲的供品食材,一般是酒食果品,也有講究的人家會用三牲祭祀。
  •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一年一度的冬至節馬上就到了,​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
  • 清明節掃墓時間幾點最好?清明節上墳燒紙的10個禁忌講究
    據民俗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掃墓祭祖是中國古代一種相沿已久的傳統習俗。在先秦時期已有祭墓活動,但並未限定在寒食、清明之際。漢代魏  時上墳之禮已經得到重視,但當時尚未成為正式禮儀。清明掃墓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時才開始盛行,一直流傳至今。  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 冬至由來與習俗傳說、冬至有趣的美食與民俗禁忌
    ,它是歷算訂定節氣的基準,這天晝日最短、夜晚最長,可以說是個極陰之日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因此冬至也被視為陽氣回升的初始日,有「冬至陽生春又回」的說法是個很重要的民俗節日。早在周朝,就有在冬至當天祭天以迎來初始陽氣,並且祈禱消除災難與瘟疫。到了漢代,冬至進一步正式成為一個節日,傳統習俗的冬至有三天,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而冬至當天又叫做「長至」隔天稱「至後」,所謂「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冬至吃什麼?
    冬至吃什麼?不管是吃什麼都不能忘了注意防火希望大家提高消防意識冬至注意防火不要「引火上身」臨近冬至,很多人會選擇上墳掃墓、祭奠祖先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不過也會有很多居民選擇在家或室外公共區域焚燒紙錢,大大增加了火災隱患。
  • 福建冬至吃什麼 福建各地冬至習俗飲食風俗介紹
    冬至節氣也有人稱為「冬節」,因為這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那麼福建人民在冬節這天都有什麼獨特的飲食風俗呢?其實在福建不同的地方風俗也是不同的,下面就為大家盤點福建各地的冬節食俗。》》2017冬至是幾月幾日 今年什麼時候冬至時間泉州風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關山聽風「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祭祖掃墓風俗和時間不一致產生的,是一種給人們劃定大概時間範圍的說法,實際上是民間因春耕生產忙碌,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上墳,在祭祖掃墓時間上一種寬容的說法。
  • 閩南人的冬至
    今年冬至比往年更冷,閩南地區過冬至比其他地方要繁瑣很多,因為按照閩南傳統習俗,要準備十幾碗菜到公啊廳去祭拜祖先了。
  • 冬至要吃湯圓是為什麼?冬至吃湯圓的寓意由來及傳說介紹
    2017年冬至到了,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2017年冬至具體時間)。那麼冬至吃什麼好?冬至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江南一帶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冬至吃湯圓有哪些寓意?詳情如下:冬至吃湯圓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 冬至節將至,「冬至」是啥意思?冬至各地習俗不一樣,你家鄉呢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可見冬至節氣的在我們祖先心中的重要性。冬至的到來預示著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的開始,而春節是以春天的到來為一年的開始。冬至在古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此也有了「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 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何意?祭祖時宜有講究
    而為了尊重傳統文化,人們對於祭拜時令,極為看重,正如這句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所說的,那麼這句祭祖時宜與你們祭祖時間有所不同嗎?且聽我一一道來。而清明節在古時又被稱為祭祖節,這更是源於古人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清明時節正臨春天,這一時節生機盎然、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是一副生機勃勃之相,正是郊外踏青,享受春天的美好時光。而另一種是祖先信仰,清明節在傳統文化當中是祭祖大節,這天人們祭拜掃墓、除草添墳,其意在禮敬緬懷祖先、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