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港口遇到華為:華為進軍港口數位化業務三年 今年業績同比至少翻倍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華為自2016年開始戰略投入港口領域。在華為港口數位化轉型首席專家李克武看來,相對於航空業、鐵路業,港口業的確比較「小眾」,國內傳統的大IT設備軟硬體廠商在港口的投資不是太多。但華為介入港口業後,發現它實際上是一個「適合華為的場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李克武表示,華為是為數不多甚至僅有的、特別重視港口的大IT廠商。與營口港廣州港合作後,華為已擁有核心、成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預計今年在港口的業務同比至少翻一倍。

  5月8日,2019世界港口大會在廣州正式開幕。本屆大會以「港口與城市——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為主題,全球港航界、經濟界人士圍繞港口發展形勢和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在演講中,多位嘉賓都提到了當前全球各大港口向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以廣州港為例,其目前正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建設。2018年,廣州港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設「智慧港口」示範工程,華為為廣州港提供基礎網絡、雲計算、數據中心、物聯網創新等方面的服務。

  作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自2016年開始戰略投入港口領域。在華為港口數位化轉型首席專家李克武看來,相對於航空業、鐵路業,港口業的確比較「小眾」,國內傳統的大IT設備軟硬體廠商在港口的投資不是太多。但華為介入港口業後,發現它實際上是一個「適合華為的場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李克武表示,與營口港廣州港合作後,華為已擁有核心、成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預計今年在港口的業務同比至少翻一倍。

  華為為何如此重視港口?如何看待智慧港口的建設?在港口各個業務形態中,可以提供怎樣的方案?李克武一一進行了分析。「這兩年,華為在港口方面投入非常大。我們成立了一個『港口水運拓展部』,專門為港口和航運公司服務,還建立了針對港口的諮詢團隊、研發團隊,針對港口提供諮詢和進行產品研發。華為是為數不多甚至僅有的、特別重視港口的大IT廠商。」他說。

  廣州港:奔著「全球標杆」去

  《21世紀》:華為如何定義「智慧港口」?

  李克武:首先談談對智慧港口的理解,有幾個層面。第一個是技術層面,智慧港口要實現港區內生產作業的智能化,同時還包括運營港區的組織以及組織中人的智能化。第二,除單個港區自身的智能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港口生態,即港口與港口之間、港口與物流公司、航空公司之間生態的智能化。所以我們給智慧港口下了一個定義,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應用,而更多的是利用這種新技術來促進港口生產作業的轉型,帶來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變革。

  《21世紀》:華為在智慧港口上的投資布局如何?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行業?

  李克武:國內傳統的大IT設備軟硬體廠商在港口的投資實際上不是太多,並沒有一個特別大的玩家。相比鐵路或航空行業,港口相對而言比較小眾,信息化的市場空間和投資也不大。2016年與營口港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之後,我們切入到這個行業,開始戰略投入,發現這個行業特點比較符合華為的需求。港口的特徵是碼頭面積大,動輒幾十平方公裡,業態多,分支機構多並且比較分散。我們的通訊網絡產品都可以在內銷售,港口是比較適合華為的一種場景。現在我們與營口港廣州港日照港都籤了戰略合作協議,目前與全國主要的沿海港口都有合作。我們漸漸打開了市場,在港口行業佔據了較大優勢。

  《21世紀》:華為與各個港口是如何合作的?

  李克武:華為實際上能為港口提供三種服務,第一種是在戰略合作層面,基於頂層設計,助力港口的業務和戰略變革;第二種是提供解決方案,打包一系列硬體和軟體產品;第三種是設備銷售。我們在港口的投入其實只有三年多,未來隨著時間推移,在「解決方案」層面會逐步做厚。我們與港口的合作模式,除籤署商業合同之外,還有聯合創新。現在我們與天津港、寧波-舟山港都有合作,針對新建自動化碼頭成立了兩個項目組,探討究竟哪些技術應該應用於新建自動化碼頭,如何形成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預計2019年聯合創新可能會有更多成果出來,合作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以廣州港為例,2018年6月6日,我們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先從智慧港口頂層設計開始,規劃未來廣州港建設的藍圖和路徑。之後8月份雙方籤了諮詢合同,這個諮詢項目一直做到今年4月份,現在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做中央智慧港口的落地建設。儘管國內一直在提「智慧港口」這個概念,但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所以現在無論是港口企業還是IT廠商,都在共同探索。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探討這個課題,現在已有了一些成果,廣州港將智慧港口的建設置於一個新的高度,是奔著「全球標杆」的目標去的。

  聚焦兩大場景助港口整合

  《21世紀》:在新建碼頭上應用新技術,應該會比改造舊碼頭更容易,華為在新建和改造這兩種場景上有怎樣的經驗?

  李克武:我們現在給港口客戶提供的方案主要也是這兩類場景,一類是新建,一類是改造。但新建總體而言還是少數,因為現在中國的港口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有點過剩了。但廣州港比較特殊,南沙正處於快速發展建設的時期,有資源來做這樣的事情。

  對於新建碼頭,華為更多是從整個網絡傳輸、通信和5G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傳統碼頭的改造的確更為複雜。現有的自動化碼頭如上海港、青島港,是採用了AGD(埋設導航磁釘)、堆場垂直布置的模式,但舊碼頭本身是水平布置的,若用這套技術去改造,代價較高,堆場需要全部重新布置。廣州港南沙四期的自動化碼頭採用IGV(無人駕駛集卡)和水平布置的形式,導航技術主要是通過北鬥衛星,整個堆場仍是水平布置,對於傳統碼頭的改造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華為對傳統碼頭的改造更多是作業場景的智能化入手,而非全面的智能化。這包括幾類改造場景:一類是將司機手工操控變為遠程操控,如寧波-舟山港、廣州港,利用攝像頭的智能分析技術,員工坐在辦公室裡就能操控抓取貨櫃;另一類是「智能理貨」,現在大多靠人工現場操作,經過技術改造之後,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遠程理貨,從而提高效率。

  《21世紀》: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技術投入都非常大,但也能帶來人工成本減少、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這其中的關係?

  李克武:全球港口走向智能化是必然趨勢,未來一定會逐步減少人工的現場工作。現在港口面臨的主要問題,一個是招不到人,因為工人作業環境比較惡劣,另一個是人工成本較高。而智能化主要也是為了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降低工人的工作強度,從這個角度看,經濟產出不是港口尋求智慧化的首要考慮因素,而是趨勢使然。從投入產出比來看,降低人工成本並不是說完全把人裁掉,比如原來聘用一個橋吊司機,可能必須得是二三十歲左右的青壯年,需要具備好的身體條件和視力,支付的工資也相應較高。未來應用遠程操控技術,港口作業對人員的身體要求不會這麼高。

  不過,自動化網絡一次性投資較大,通常需要幾十億、上百億。這也考驗了港口企業領導的智慧和魄力,戰略性投資的資金回收需要一個過程。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來「自動化」口號很響,但真正投資的並不是特別多。

  《21世紀》:港口數位化、智慧化除了對某個單一港口進行升級以外,在整合港口資源等方面是否可以帶來積極影響?廣州港現在正在進行省內部分港口的整合工作,華為有參與其中嗎?

  李克武:港口資源整合其實是前兩年就提出來了,港口整合不僅是物理形態放在一起,而且是系統、數據、信息的整合。智慧港口主要是通過數據或系統的建設,使港口整合的效果更好,並改變管理模式。如果新港口距離比較遠,如何監控它的生產運營?基於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管理者可以通過數據和系統,對新建碼頭或併購的碼頭進行整合,使港口的生產作業數據和信息連在一起。並且現有的一些「智能化」可複製或同步過去,有利於提升新港口的經營和作業水平。

  廣州港整合了多個省內港口,主要還是在生產作業層面,重點是市場拓展。所以我們幫助它們把現有的信息系統同步過去,進行相應的數據共享,使其生產作業與廣州港連成一體。由於投資比較大,我們做智慧港口不可能全面鋪開。所以還是以一些核心港區為主,尤其是黃埔港區、南沙港區、新港港區、新沙港區,當它們成熟之後,再逐步複製出去。這也是做智慧港口的一個重要因素,未來港口的整合或合併,絕不僅僅是把新港口收過來,再派幾個人過去而已,而是首先就把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先複製過去。

  今年重點拓展海外港口

  《21世紀》:華為在海外幫助哪些港口進行了數位化轉型?

  李克武:在新加坡港、鹿特丹港以及南非等港口,我們主要進行設備銷售。真正在戰略層面開展合作的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我們去年幫它做了頂層設計,目前正在逐步落地。去年已幫其建起園區中心,今年要做的是整個園區的網絡、視頻的智能分析、大數據分析以及園區安防。

  海外是我們2019年重點拓展的方向。目前華為成立了「港口航運物流資產部」,專門開展海外業務。今年海外的需求特別多,沙特、巴基斯坦、南非等國的港口運營商都希望來參觀中國的大港,因為國內港口的基礎設施、港機設備、信息化等均走在全球前列。華為在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處,從前(海外港口業務)之所以發展較慢,是因為沒有太多東西可以銷售。我們與營口港廣州港合作之後,已有了核心的、成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今年華為在港口的業務應該至少會比去年翻一倍。

  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15%左右,2018年研發投入達1000多億。事實上,港口對於新興技術有很大需求,但以前並沒有機會或相應業務來結合。當前全球先進港口對新技術的應用更感興趣,如新加坡港、青島港天津港廣州港日照港等,我們都在談或已經有了一些戰略合作。

  《21世紀》:在一些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港口基礎設施都不是特別完善,不能馬上躍升到智慧港口的階段,華為在這些港口中有怎樣的切入點?

  李克武:國家之間信息化的差距的確挺大的,新加坡港在「信息化」方面已經走到全球前列,但在「智能化」方面,他們自己也認為稍微有點落後了。一些在中東、非洲的港口,很多還是在傳統作業。針對這種情況,華為這兩年主要還是提供一些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和安防產品,解決它們基礎的信息系統、存儲通訊的問題。通過先進的信息系統,提升港口的信息化水平和操作水平。

(責任編輯:DF155)

相關焦點

  • 科倫坡港口城與華為就共建智慧城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新華網科倫坡9月9日電(記者唐璐)科倫坡港口城有限責任公司與華為技術蘭卡有限責任公司近日在斯裡蘭卡科倫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共建智慧城市和智慧金融大廈。  在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展示大廳,科倫坡港口城總經理江厚亮,華為蘭卡執行長梁毅代表雙方籤約。雙方將合作創新項目,並促進科倫坡港口城的技術投資。
  • 華為繼續進軍韓國市場:將在首爾開設5G中心
    中關村在線消息:北京時間4月23日,據韓國媒體《Herald經濟》報導,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為將於今年5月在首爾開設其全球首個5G服務開發中心。華為繼續進軍韓國市場:將在首爾開設5G中心目前,韓國三大運營商其中的一個採用華為的5G技術,郭平也提到了與SK電信、KT合作的可能性,他表示由於華為在5G設備中擁有領先地位,若有機會的話
  • 行業轉暖疊加政策利好 招商港口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大增275%
    2020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1.6億元,同比增長1.65%;實現歸母淨利潤12.8億元,同比下跌48.38%;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58.62%。扣非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一方面得益於公司第三季度業務量迅速反彈,經營業績顯著提升,彌補了上半年疫情等因素衝擊影響,另一方面科學研判匯率及利率市場的走勢,加強資金籌劃,財務費用大幅下降。
  • 發布2019年報,華為徐直軍:今年是最艱難的一年
    全媒體記者留意到,面臨外界多種客觀因素,華為淨利潤增速有所下滑。華為2019年業績的支撐,很大程度上來自消費者業務;若從區域分布來看,最大的增長動力是中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2019年華為基本取得符合預期的業績。同時,他「開玩笑」地說,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希望明年還能發布年報。
  • 華為:I AM FINE!
    前兩天半夜華為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財報,今年上半年華為憂喜參半,喜的自然是第二季度各項業績數據環比第一季度大為改善,憂的則是同比增速出現大幅度下滑。根據華為發表的財報上來看,今年上半年華為的營收為4540億元,同比增長13.1%,淨盈利9.2%,雖然說還是增長,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增速要比去年23.2%的同比增速下滑了近半。在按照華為的業務劃分,上半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2558億元,同比增長15.85%,應用鎖業務收入1596億元,同比增長8.94%,企業業務收入363億元,同比增長14.87%。
  • 【視頻回放】華為公司舉行2019年上半年業績發布會
    要點匯總>>>  華為上半年營收4013億元 同比增長23.2%  華為:上半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達到1.18億部 同比增加24%  華為:計劃2019年研發投資1200億  華為:已獲得50份商用5G合同 全球基站發貨超過15萬個  華為董事長:智慧型手機市場不會一家獨大
  • 探索廣電5G港口典型業務場景!山東廣電網絡與山東港口集團籤約
    12月7日,山東廣電網絡集團與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在政策、科研、技術、裝備、信息、網絡、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推動5G等信息新技術與港口各類業務深度融合發展。
  • 招商局港口:東南亞是戰略區,今年吞吐量有單位數增幅
    8月30日,招商局港口(00144-HK)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受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有所減弱,貿易摩擦的緊張局勢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一定幹擾影響,招商局港口整體業務表現略顯暗淡。報告期內,招商局港口收入44.64億港元,同比下降19.7%;歸屬於公司權益持有者溢利為65.29億港元,同比增長19.8%。
  • 華為、中興、中集……明星公司《新年致辭》有看點
    華為:銷售額同比增18%,手機出貨2.4億部12月31日早8點46分,華為官方公眾號刊發華為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新年致辭,主題為《求生存,謀發展,砥礪奮進》。李自學表示,2019年,中興通訊聚焦主業,業績穩步上升,穩居全球5G第一陣營,恢復期目標整體基本達成。這一年,公司高強度投入技術研發,5G核心系列晶片規模商用,分布式資料庫在大型銀行核心業務系統正式上線,自研作業系統應用領域不斷擴大,與多家行業龍頭企業達成5G戰略合作。
  • 華為2019年淨利增長5.6% 2020年將是「最艱難一年」
    去年,華為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在外界看來,關鍵指標的增長實屬不易,但是2020年華為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去年上半年的業務是企穩的,業務慣性也對衝了下半年的制裁風波,而2020年華為將完全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下生存。
  • 利和興IPO:業績斷崖式下滑,疑遭大客戶華為拋棄
    其中華為是利和興最大客戶,近三年營收佔比利和興總營收高達69.22%、61.38%和75.47%。由於華為在2019年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近日又有新的管制新規,利和興表示,如果華為正常經營活動被進一步限制,進而減少對公司產品的需求,將導致公司面臨經營業績大幅下降的情況。
  • 傳承·創新,華為中國生態大會2020將攜眾夥伴舉勢而為!
    日前,華為EBG中國區的多位高層悉數亮相,全方位「劇透」了今年生態大會的精彩內容,簡而言之一句話:眾籌辦會——華為將與更多生態角色一起,共議數位化轉型路徑、共商生態演進策略、共建行業創新能力、共創成長空間,共享生態價值!
  • 奔牛港與華為雲常州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傳統港口物流插上了「智慧...
    如果是以前,說實在的老張並不太喜歡到奔牛港提貨,奔牛港倉庫體量大、貨量多、業務頻繁。並且因為「進庫手續繁多,開單難」;「裝車超長等待,裝貨難」;「貨物計量粗放,清點難」;成為遠近聞名的「三難庫」。但現在,奔牛港與華為雲常州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達成深度合作,推行了信息化業務模式,業務辦理效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華為進軍地圖業務推出MapKit 這對百度高德地圖會有影響
    按照華為以前先打國際化市場再打國內市場的節奏,華為MapKit未來大概率也會在國內市場與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競爭,這將會稱呈現出怎樣的局面呢?網絡地圖市場已經基本穩定,但華為為何要進軍地圖?網絡地圖經過多年的發展,市場已經基本穩定。
  • 華為周桃園:引領能源數位化 華為有這三個具體目標
    「華為數字能源的願景是引領能源數位化,建設綠色智能世界。華為將傳統的能源技術和數位化技術相結合,通過能源數位化提供極簡、綠色、智能、安全的數字能源解決方案。」近日,在BETTER WORLD SUMMIT 2020(「共贏未來」全球線上峰會)華為數字能源專場,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這樣表示。
  • 船公司賺錢了,港口呢?
    「魔幻」2020即將步入尾聲,中國港口吞吐量從遍地「飄綠」到迅速「翻紅」並再破記錄,海內外船公司從虧大了到賺翻了卻身陷監管危機,而全球布局、多點開花的港口運營商今年過得怎麼樣?根據德路裡最新的調查顯示,全球港口運營商們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首先,全球貨櫃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的事實的確使港口運營商「元氣大傷」。
  • 計劃三年趕超阿里雲,華為雲食言,重調架構、高管換血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華為雲業務的第一次調整了,而最新一次的調整更是將華為雲放置於最重要的四大業務板塊,與傳統三大業務板塊並重,足見華為內部對雲計算業務的重視程度。2017年4月,華為雲計算事業部成立,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就開始兼任華為雲事業部總裁。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曾公開宣稱雲事業部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雲打造好」,而雲事業部的成立被業界視為華為正式進軍公有雲的象徵。
  • 華為2019年上半年業績關鍵字:營收兩位數增長、補洞、手機海外市場...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於惠如 2019年7月30日,華為對外發布2019年上半年業績。這是華為在今年5月16日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後發布的第一份財報。受「實體清單」的影響,華為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如何?
  • 華為GTS將數位化「know-how」傳遍千行百業
    在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的規劃中,這個戰略分為兩步,第一步「自己做的狗糧自己先吃,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通過雲、大數據和自動化等數位技術和數位化平臺的持續構建,使能自身數位化轉型;第二步將已驗證的平臺和業務能力外溢,聯合夥伴,助力運營商使能行業數位化轉型、提供極致體驗。  從2017年開始,該部門沿著從點到線、再到面,逐步落實了第一步。
  • 華為逆境中覓曙光
    穩定增長7月30日下午,華為在深圳總部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2%,淨利潤率8.7%。不過,華為沒有公布淨利潤的具體數據。消費者業務方面,2019年上半年,華為智慧型手機發貨量(含榮耀)達到1.18億臺,同比增長24%,平板電腦銷量同比增長10%,PC增長3倍,可穿戴設備增長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