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新技術揭示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模式

2020-12-26 生物谷

2018年,拓展質譜流式應用方向的文獻頻出。5月史丹福大學Alex J. Kuo實驗室將質譜流式研究引入表觀修飾領域和衰老領域的熱潮還未過去,8月瑞典皇家理工學院Petter Brodin實驗室就實力搶鏡,在Cell上發表其研究「Stereotypic 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 in Newborn Children」,將質譜流式的熱潮延續到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領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著您一探究竟。

免疫系統的發育依賴於其暴露的環境因素。尤其是新生兒誕生後的前三個月暴露於什麼樣的環境中對於其免疫系統發育有重要的影響:腸道,皮膚,血管的微生物組成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期間的免疫系統發育情況與後期過敏,哮喘,I型糖尿病等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病都有相關性。因此,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一直以來都備受重視卻又難有突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研究存在一個技術難點,那就是如何從新生兒如此少的血樣中得到足夠多的信息。在本文中,Petter Brodin實驗室應用了質譜流式技術(每次可以檢測40個通道以上)和ProSeek(Immunoassays,分析267種血漿蛋白)高通量的優勢,克服這一難點。

該研究抽取了50個早產兒(<30周)和50個足月新生兒(>37周)出生時的臍帶血及出生後1周、4周和12周的僅僅100ul血液,利用質譜流式技術就分析了58個常見免疫細胞亞群在人出生後不同時間點的發育情況,對比分析了早產兒和足月出生的新生兒之間的關係,並對影響免疫發育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圖一)。同時結合immunoassays Proseek分析267種血漿蛋白表達情況,系統性呈現出新生兒出生後免疫系統適應性發育概況。結果顯示:1 早產兒和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後免疫系統組成有著較大差異,之後,隨著免疫系統的發育,兩者的差異逐漸消失;2 免疫系統最初的發育遵循一個既定的路線;3 臍帶血的免疫亞群組成對於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無預示作用;4 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對免疫系統的發育有重要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失調會阻礙發育進程。


圖一:文章研究思路. 採用50個早產兒和50個足月新生兒出生時的臍帶血及出生後的1周,4周和12周的100ul血液,利用質譜流式技術和Proseek對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以及環境對其的影響進行解析.

該研究對於質譜流式應用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將樣本量降低到僅僅100ul,而且在降低樣本量的同時還可以維繫PBMC分群得到常見免疫亞群中最為稀少的DC細胞亞群。其改良後的Protocol對於今後質譜流式的應用,尤其是樣本量稀少的研究很有借鑑意義。該Protocol採用SmartTube或Cytodelics系列產品直接對血樣進行裂紅的方法代替常規Ficoll分離,降低了分離時所損失的細胞比例,提高了得率及活細胞比率。因此100ul血樣中的PBMC就足以在保證罕見免疫亞群不丟失的情況下完成分群。在這裡需要提出的一點是該Protocol的成功應用同時得益於其Panel設計。由於研究的是常見免疫亞群的發育情況,Panel中所涉及到的38種marker都是T細胞,B細胞,NK細胞,DC細胞等亞群激活,分化等分群常見的表面蛋白,而沒有涉及到信號會受到SmartTube影響的趨化因子受體,磷酸化蛋白等抗原(圖二)。用Immunoassay作為手段進行趨化因子等蛋白濃度研究。


圖二:質譜流式Panel.

在研究的一開始,作者對早產兒和足月兒的臍帶血中血漿蛋白濃度進行研究,發現早產兒的臍帶血中的免疫系統有明顯炎症反應特徵:趨化因子CXCL11和IL8(CXCL8)高表達.而足月兒臍帶血中存在adipokine leptin高表達,反映在孕期的最後三個月,胎兒體內進行大量的脂肪累積。臍帶血的質譜流式分析顯示早產兒和足月兒的免疫系統組成具有各自明顯的特徵:其主要的區別在於早產兒體內的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偏低。之後作者對新生兒臍帶血(或外周血)和出生後一周的嬰兒血樣中免疫系統進行相關係數分析,發現在分析的21個亞群中,只有6個亞群顯示出相關性。在分析的81種血漿蛋白中,只有TNFRSF13B可以由臍帶血進行預測。為了進一步驗證兩者相關性,作者採用Barnes-Hut SNE (bhSNE)和Jensen-Shannon距離(JS Distance)分析,發現無論是細胞組成,血漿蛋白濃度還是細胞表型都無法由臍帶血作出預測。為了進一步研究整個免疫系統的發育過程,作者採用拓撲數據分析(TDA)對免疫系統發育初期的細胞頻率,血漿蛋白濃度等各類數據進行綜合系統性降維分析,使其可視化,並結合臨床數據,比如妊娠年齡,分析他們的關聯性。之後結合皮爾遜相關係數分析,創建了KNN圖譜。這些分析得出無監管計算模式下免疫系統發育的多參數圖譜。該圖譜中,臍帶血和新生兒外周血的簇群完全分離,說明臍帶血和出生後免疫系統發育無相關性(原文Figure3A)。早產兒和足月兒的簇群在一開始完全分離,說明在出生時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免疫系統狀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分支逐漸完全重疊,說明儘管起點不同,但兩者的發育遵循著共有的軌道(原文Figure3B)。

作者運用ANOVA模式分析了臍帶血和出生後不同時間點的血樣中的10個主要免疫亞群,發現隨著出生時間的延長,免疫發育遵循了相同的系統變化:嗜中性粒細胞的梯度遞減和Naïve CD4、CD8陽性T細胞的增加(原文Figure4B)。跟臍帶血比起來,新生兒的負向調控免疫亞群比如MDSC類似亞群逐漸減少。以上這些發現進一步表明,無論是早產兒還是足月兒,出生後免疫系統的發育都系統性遵循著類似的軌跡。

之後作者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出生後前三個月新生兒暴露的環境因素,對於免疫系統發育的影響。因此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是將新生兒不同發育時期的血樣分別和其父母血樣用bhSNE進行研究對比。發現如下,在出生時,新生兒體內的單核細胞表型跟其父母已無明顯差異,之後隨著發育的進程,Naïve B,NK細胞和DC細胞的表型差異逐漸消失,但是CD4、CD8陽性T細胞表型在研究所涉及的發育時間內依舊存在差異。這預示著不同免疫亞群發育遵循各自不同的軌道,出生後前三個月暴露於什麼樣的環境中對於Naïve B,NK細胞和DC細胞發育具有長期的影響。

文章結合多種高通量的研究方法,站在系統性的高度上,對於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過程進行細緻研究。除了質譜流式技術以外,文中還採用了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比如16s RNA Profiling研究腸道微生物對於免疫系統發育的影響,RNASeq對1周和12周的嬰兒血液樣本進行轉錄組分析等。結合所有發現,作者提出了一個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發育的假說(圖三)。假設對於免疫系統輸入一個刺激,誘發免疫系統整體會往一個方向做出反應。在此背景下,輸入第二個與第一個刺激引發相反反應的刺激後,免疫系統會做出針對兩個刺激的反應,但是這兩種反應彼此限制。那麼,如果刺激足夠多,引發的表型可能性會減少,發育軌跡便可以預測。


圖三: 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假說

相關焦點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 【盤點】抗生素可損傷機體免疫系統 且延緩腦細胞生長發育
    2016年5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兩項研究報告揭示了和抗生素相關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包括對機體免疫系統的損害,以及引發新生大腦細胞生長缺失引起的記憶問題等。研究者認為,在患者腸道微生物菌群中這些特殊的抗生素或許會發生「大量遷移」,從而以某種特殊方式來損傷機體免疫系統,同時研究人員在對小鼠進行相同的實驗中也發現了上述類似的結果。
  • 2019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Cell: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為何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其或許能被機體免疫系統更好地進行識別。5.Cell:新研究揭示選擇性啟動子在腫瘤中的調節作用doi:10.1016/j.cell.2019.08.01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GIS)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很多人類癌症在基因激活方面表現出廣泛的變化,而且相同的基因使用不同的起始位置來產生選擇性基因產物。
  • 2020年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揭示細胞自噬體膜產生新機制doi:10.1016/j.cell.2019.12.005我們的細胞不斷進行春季大掃除:細胞自己的回收系統,即所謂的自噬,將細胞廢物填滿垃圾袋,將它們運送到回收站(即溶酶體),使得分解的物質再次可用。
  • 科學網— 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等揭示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趙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環狀RNA在先天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它們通常低水平表達,並經常表現出細胞類型特異性和組織特異性模式。鑑於circRNA的環狀構象與線性mRNA對應物的序列重疊,對它們(特別是它們的功能)的研究充滿挑戰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被研究的circRNA傾向於在分子內形成長16~26bp的不完美的RNA雙鏈體(dsRNA)。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2 發育和疾病的信號機制&S03 免疫細胞...
    S02發育和疾病的信號機制多細胞生物的個體發育,包括受精卵產生、胚胎發育、生長和衰老,受到嚴密的調控;一旦紊亂就會導致發育相關的疾病,如先天性出生缺陷等。本分會場旨在交流發育和疾病領域的細胞生物學新技術和新成果,為在細胞和分子水平更深入的理解發育機理和疾病發生機制提供理論指導。
  • 【學術前沿】 周溪/林樹海/鄒麗揭示新冠肺炎患者的母乳蛋白和代謝...
    截至目前(10月24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4196萬例,死亡人數達114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母乳中的營養成分直接參與新生兒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感染的情況下母乳成分的變化不僅反映了母親的生理變化,而且還通過母乳餵養影響了新生兒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 但是母乳是否受到COVID-19的影響,不是很清楚。
  •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研究揭示先天免疫訓練的抗腫瘤效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48:16 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riantafyllos Chavakis、Ioannis Kourtzeli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張志斌/劉志博/邵峰等揭示細胞焦亡在腫瘤免疫方面的全新功能
    與免疫沉默的細胞凋亡(Apoptosis)不同,細胞焦亡以細胞膜破裂為特徵,諸多細胞因子和危險信號分子在細胞焦亡中被釋放,激活免疫系統,導致炎症反應。作者進一步發現在免疫缺陷小鼠以及自然殺傷細胞和CD8陽性殺傷T細胞缺失的小鼠中,GSDME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了,表明這一抑制作用依賴於免疫系統中的這兩種殺傷細胞。殺傷細胞內存在大量的毒性顆粒(Cytotoxic Granules),內含大量的穿孔蛋白Perforin以及顆粒酶Granzymes。在識別癌細胞後,殺傷細胞能夠釋放體內的毒性顆粒內容物。
  • Cell:科學家揭示小分子藥物如何打開癌細胞中的「關閉按鈕」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doi.org/10.1016/j.cell.2020.03.038PP2A酶家族由三聚磷酸酶組成,即支架「A」亞基、催化「C」亞基和調節「B」亞基。其中,該蛋白的去磷酸化能力主要是由40多個決定特異性的調節「B」亞基競爭異質PP2A三聚體的組裝和激活而調控的。
  •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布...
    近日,該團隊以大馬士革黑種草為研究材料,系統研究了花瓣上假蜜腺的形態學本質、光學屬性、發育過程、分子機制和生態學功能。該研究成果於4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項目等的資助。
  • 研究揭示腎髓樣癌的獨特基因組和免疫標誌
    研究揭示腎髓樣癌的獨特基因組和免疫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4 12:16:52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Nizar M.
  • 反向遺傳學揭示新冠病毒呼吸道感染梯度變化
    反向遺傳學揭示新冠病毒呼吸道感染梯度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0 13:12:24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Ralph S. Baric、Richard C.
  • Cell:新研究首次揭示腸道拉伸告訴我們吃飽了
    他們繪製出的圖譜允許人們選擇性地刺激小鼠中不同類型的迷走神經元,從而揭示出腸道拉伸傳感器(intestinal stretch sensor)能夠阻止飢餓的小鼠進食。全面的腸道神經系統圖譜揭示了令人吃驚的新見解科學家先前將腸道感覺神經元分為三類,分類依據為它們的神經末梢的解剖結構:黏膜末梢的神經末梢排列在腸道內層,檢測反映營養吸收的激素;IGLE(intraganglionic laminar array, 神經節內板狀陣列)的神經末梢位於包圍著胃部和腸道的肌肉層中,感知腸道的物理拉伸;IMA(intramuscular
  • 研究揭示T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
    9月21日,《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李迎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CR-induced sumoylation of the kinase PKC-θcontrols T cell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相當於他們將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的人體感染新冠後細胞組織的改變放大了數萬倍,達到蛋白質分子層面,「看」清楚是哪些分子的改變導致人體器官的病變和衰竭。 這是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2019-02-14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