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中衛市,有一座很有名的廟宇,它的名字叫做保安寺,由於後半部分建在連接城牆的高臺之上,高聳、高峻、高超,故謂之高廟。高廟與「大漠奇觀」沙坡頭並稱為中衛市兩大景觀。
高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我去過結構最為緊湊的一座寺廟,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與沙坡頭並稱中衛二景之一,倒也不虛。
高廟真的很高,高高在上,建於平臺之上,離地面足有十米。
高廟的對面居然就是中衛火車站,這是這座寧夏小城的傳統中心位置。
高廟保安寺,挺彆扭的名字,到底是叫高廟還是保安寺,其實是這樣的,高廟是指建在高臺上的那個廟,而保安寺則是指高廟前面,高臺下面的那座寺,但廟和寺其實是緊緊連在一起。高廟保安寺共分為三層,地上一層為保安寺,地上二層為高廟,而地下一層則是中國四大古地獄之一的高廟地獄。
除了廟和寺,其實高廟保安寺現在還是一座公園,沒錯,以高廟為核心,開闢了一個城市公園,公園免費,高廟保安寺門票30元。
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
高廟歷史上多災多難,清康熙和乾隆年間,兩次被地震震毀,1942年又被火災焚毀,所以現存的高廟,是清鹹豐年間及1946年重修和增建後的。
高廟有兩大特點,一是高,離地面有上十米高;二是密,在僅2000餘平方米的高臺上,建了近百間殿宇,緊湊中不失瑰麗,重疊中不忘典雅。
高廟是三教合一的寺廟,什麼叫做三教合一?就是佛、道、儒三教的偶像,都在一個廟裡供奉著,這邊坐著釋迦牟尼和觀音娘娘,那邊坐著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孔老夫子和關帝爺也在裡面,反正地方小,大家都在一塊擠擠。
高廟佔地4100多平方米,卻建有1700多平方米的重樓疊閣、260間建築物,先左拐進入羅漢堂看看。
羅漢堂裡是五百羅漢的群雕,雖是現代作品,但也栩栩如生,形態各異。
高廟古建築多次被毀,如今的建築基本都不超過百年,僅有這口遺存的大鐘,還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文物。
因為高廟建築太過逼仄,所以拍照很難找到角度,之所以要來到羅漢堂,是因為據說這個角度是仰拍高廟的絕佳位置,把高廟重樓疊閣,錯落緊湊的特色展現無遺。
羅漢堂出來後開始爬高廟,為何要說「爬」,樓梯足有六七十度的傾斜,中間的山門牌坊由於沒有位置,直接立在樓梯之上。
高臺之上的這些廟宇即為高廟,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匯聚一堂。
整個建築群的牆壁走廊,門窗格扇上都有許多精工細刻的花卉蔬果、珍禽異獸、佛教經文,琳琅滿目,裝飾和諧。
鑲嵌在牆上的還有各種磚雕作品,佛道儒的內容都不缺。
高廟不大,但還有一大看點,那就是高廟地獄,號稱是中國四大古地獄之一。
高廟在大雄寶殿和磚牌坊下面,建有地獄,塑有各種怪獸和鬼神,青面獠牙,面目可憎,以忠、孝、廉、正的故事以警示世人。
可惜的是,高廟地獄在文革期間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如今所見,基本都是後來恢復。
中國古代一些寺廟中建有地獄,其實也是一種宗教警醒,主要體現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思想,以忠、孝、廉、正的故事以警示世人。
佛教中的地獄形象雖然有些恐怖,但無非還是教人多行善事,勿做惡事,行善積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作惡是要下地獄的。
下地獄還不行,還要下十八層地獄,經歷各種煉獄,自古以來這樣的教育維繫著中國人最基本的禮義廉恥,告訴大家不能騙人害人,不可不講道德信用。
只可惜這古地獄形象搗毀的同時,也將傳承千年的善惡觀念給摧毀了,建築容易恢復,信仰難以重新樹立。
頂著陣陣頭皮發麻的聲光電效果終於參觀完了「地獄」,原以為可以從之前看到的「解脫」門出去,誰知路牌上寫著「參觀完畢,原路返回」,還得重新經過整座地獄。
走出「地獄」,重見天日,陽光灑在高高在上的高廟之上,一大群鳥兒在高廟周邊飛翔,這裡是寧夏中衛市最有名的一座古建築群。
離高廟幾百米外還有中衛另一座標誌性的古建築——中衛鼓樓,這座鼓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具有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中衛市是座嶄新的城市,2004年才成為地級市,中衛又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猶存不少歷史古蹟。中衛也是一座典型的旅遊城市,沙坡頭是這座城城市的標誌,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是奔著沙坡頭去中衛的,走路路過,位於市中心的高廟古建築群也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