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前幾日兩位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和鳩山由紀夫這兩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用這句詩,為中國抗擊疫情加油。
而在此之前,從日本運送到中國的物資上都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算身處不同的地方,卻還是在同一個天地之中。
以此來表達日本人民和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他們一定會與我國民眾共同面對、並肩作戰,確實為國人感動!
這還沒過去幾天,今天網友在日本舞鶴市捐助大連市的物資上,大家發現都貼有「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句話。
很多網友看到相關報導後表示:作為中國人感到羞愧,感到大學白上了。沒有想到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學得如此深入,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大學生,對這句話都不知道,真是令人汗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學的很多,不能滿瓶不動半瓶搖,這給我們很好地上了一課,確實令人感動與震驚!
更有網友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日本朋友,你們的捐贈這麼的詩意,我都哭了啊,謝謝了!是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我們危難時刻,不但有人牽掛著,而且他們還用我們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來表示慰問,此時此景此情,怎麼能不讓人淚眼滂沱呢?
那麼,這句詩到底厲害在哪,又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再看一下此詩的出處,該詩句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全詩如下:「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是個「非典型」的送別詩,卻是別開生面的送別詩。之所以說是「非典型」,這是因為以往的送別詩,都是很傷感的,而王昌齡這首詩卻別具一格。作者寫的是送別一個叫柴侍御的好友,全詩的大致的意思是說:
你即將去武岡,但我並不覺得有離別時的傷感,因為有沅水連接著我們兩地;就如同青山一樣,我們共同經受風雨,也共享著天上的一輪明月,又哪有兩地之感?
這首詩一般是用來寄給遠方的好友,以解相思之情,希望遠方的朋友,不要因為地理原因而對自己的感情有所淡忘。
日本民眾用「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尤其令人感動,寓意中日兩國雖相隔千裡,中國人民正遭受這場災難,日本人民也感同身受,要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
這讓我想起已經好久不說的話: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宗同源,有著深厚的歷史感情,但願中日兩國的友誼天長地久,日月同光!
最後,正如一名網友所說,也發人深思: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海的那一邊的東瀛,居然將我們曾經的博大寬闊、融合包容的文化,發揮的如此淋漓盡致。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與子同澤,與子同袍」!和這樣意境深遠,充滿人文關懷的詞句相比,那些「挺住」「加油」,會不會倍顯空洞與蒼白嗎?
最近,在新型肺炎肆虐,國人萬眾一心抗疫情之下,我們雖身處水深火熱中,但也發現了一些意外的暖心事件,比如今早看到一則新聞: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捐贈給湖北一批物資,包括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重點是在紙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8個字。
這8個字令無數國人動容,它出自1500年前,日本長屋親王的《繡袈裟衣緣》,在唐玄宗時,長屋命人製作千件袈裟,並繡上這句偈語,漂洋過海送給大唐高僧們,正因此,感動了鑑真禪師,促使他泛海東渡日本傳教,66歲的鑑真6次東渡終於成功之時,已經雙目失明,然為日本的宗教信仰立下了根基,時至今日,依舊被日本民眾所敬仰。
1500年前送來的這8個字,1500年後再度出現,怎能不教人感嘆動容?雖然後來那段歷史,嚴重傷害了我們,但在不忘屈辱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現今的日本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所以,我想從旅遊者的角度說說我眼中的日本。
日本的街道很乾淨
在去年12月,我從重慶去往日本,第一印象是日本很乾淨,無論是鄉村,還是鬧市裡,每一條街道、每一條巷子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甚至連垃圾桶都看不到一個。
我問當地朋友,這麼幹淨的街道,卻看不到清潔工,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裡講究各掃門前雪,各自負責自己家門前的衛生,他們通常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來把衛生做好。
加上日本人早已養成了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因此街上的垃圾很少。
在日本,看不到垃圾桶,如果你手上有垃圾,只能帶走,在一些商業街,你也很少看到拿著食物邊吃邊走的人,大家通常在原地吃完後,包裝盒放在店裡再離開。
日本的物價不坑人
據說,日本的物價已經幾十年沒有明顯起伏了。同時,在日本購物、吃飯,你不必擔心自己是遊客就會被宰,因為這裡大大小小的商店裡,任何一件商品,面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即便是在熱門景區,也沒有漲價。而且711裡的零食、冰激凌都非常好吃哦!
日本很重視國民身體素質
日本人很重視國民的身體素質,並且從娃娃抓起。哪怕在大冷天,你也常常能看到小學生們,光著腿坐公交、地鐵,行走在風雪中,那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意志力,以及從小培養他們的耐寒性。
日本孩子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牛奶,牛奶的品質很好、很新鮮,價格非常便宜,一盒明治牛奶112日元。日本人從前很矮,但現在平均身高已經增加了,所以有句話「一杯牛奶,改變一個國家」,說的就是日本。
他們還有一種必吃的早餐,就是當年鑑真從中國傳過去的納豆,被日本發現含有納豆激酶,可以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味道難以入口,但在日本,尤其是孩子們是必須吃的。
日本的古建築很風雅
都說日本的建築有很多大唐遺韻,去遊覽京都和奈良時,尤其明顯!但其實他們的建築,幾經修整和重建,已經形成了特有的日式風格,「風雅」二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京都的清水寺美不勝收,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日本的國寶級建築,距今1200多年。寺廟的主體建築屹立在山巔之上,冬天被紅楓簇擁,春天被櫻花淹沒。
這裡有個清水臺,是遠眺群山和俯瞰紅楓的最佳觀賞點,它由139根立柱支撐起來,是一座懸空的平臺。
第二個風雅的古建築群,在奈良公園裡,奈良公園包括若草山、東大寺、春日大社、國立博物館幾大部分。春日大社美得讓人窒息。
作為日本三大神社之一,春日大社4個社殿被朱紅色迴廊和彩色楓樹環繞,殿簷下掛滿古老的風鈴和燈籠。每一道門、每一個轉角都是一幅讓人沉醉和倍感寧靜的圖畫。
春日大社附近的茶館,掩映在一片古樹之下,綠色茅草頂壓的低低的,木屋的玻璃窗發出溫暖的光,看著裡邊攢動的身影,也是一片風雅韻味。
奈良公園裡,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寺廟,叫東大寺,1200年歷史,是全世界最大的木質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它的建設,源於武則天在洛陽建造的天堂,以及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
我國唐代的鑑真禪師當年曆經千辛,東渡日本,就曾在這裡設壇授戒,西側的戒壇院內設講堂、僧房、金堂,那就是鑑真和尚傳授戒律的場所。
東大寺的正門寬50米,高25米,由若干原木大柱子支撐,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裡,都會忍不住驚嘆這柱子之巨大,得是幾百年的樹木做成?不僅如此,整個大門都是木質的,沒有採用釘子。如果你站在門下,你就會發現它有多讓人震撼!
除此之外,日本很安靜,地鐵裡、餐廳裡,哪怕是鬧市區,人們都安靜的行走和吃飯。這就是我作為旅遊者所看到的日本,僅僅是很粗淺的一點點,但真的感覺很震撼,日本雖小,但勝在精緻,不可否認,那兒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遊覽、學習和交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