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看到日本捐贈物資的標配金句 網友直呼:詩詞白學了大學白讀了 這次疫情中,日本捐贈的物品包裝上,都印有幾句中國古詩詞,被網友稱為標配。讓我們在感動之餘,也領略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可也讓我們感到慚愧,有網友直呼:我的古詩詞白學了,我的大學白讀了
原標題:看到日本捐贈物資的標配金句 網友直呼:詩詞白學了大學白讀了
這次疫情中,日本捐贈的物品包裝上,都印有幾句中國古詩詞,被網友稱為標配。讓我們在感動之餘,也領略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可也讓我們感到慚愧,有網友直呼:我的古詩詞白學了,我的大學白讀了。
在一批日本捐贈湖北的物資上印著的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01.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來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唐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疆域空前遼闊,軍事空前強大,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繁榮,向唐朝進貢的國家多達300多個。
當時,日本遠遠不及唐朝強大,還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來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包括唐朝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
在公元7世紀時,日本有一個長屋王。長屋王生於684年,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高市皇子的長子。長屋王愛好文藝,擅長詩詞,對佛法有一定研究。
他非常羨慕唐朝發達的文化和佛教,製造了1000領袈裟,派人送給唐朝的僧人們。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遺憾的是,長屋王沒能親自前來唐朝。729年,長屋王因為遭人陷害,被迫與妻子一起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
733年,日本派遣僧人榮睿、普照隨著遣唐使來唐朝。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誠邀唐朝高僧前往日本傳播佛法,傳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都沉默無言,沒有答應。因為唐朝與日本隔著汪洋大海,在航海技術很不成熟的唐朝,從唐朝前往日本要冒很大的危險。
此時,鑑真站出來,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決定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
鑑真和尚
743年,鑑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人打造船隻,計劃從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可是,與鑑真同行的一個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人。鑑真第一次東渡日本的計劃落空了。
鑑真沒有放棄,接二連三籌措東渡日本的事情。但是,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等原因,前五次東渡日本都無功而返。鑑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已經60歲了。
他3次出發,均遭遇狂風,船隻在海上漂流了14天,竟然被吹到海南島。鑑真從海南島回來時,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雙目失明。
這時候,鑑真的大弟子祥彥已經圓寂,連邀請他去日本的日本僧人也病逝了,可鑑真依然沒有改變東渡日本的決心。753年,鑑真帶著40多個弟子,從揚州出發,啟動他的第六次東渡日本。
這次出發,也不是一帆風順。當船隻楊帆出發時,一隻野雞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頭,日本遣唐使認為這不是吉兆,掉頭返回,第二天才重新出發。好在這次鑑真終於到達了日本,了結了東渡日本的夙願。經過六次磨難,鑑真終於到達了日本,鑑真在日本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鑑真還把唐朝先進的醫學帶到了日本,被尊稱為「日本神農」,在日本享有極高的聲譽。日本天皇任命他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的僧侶。鑑真在日本宣傳佛法,傳播文化,被日本人民譽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標誌性的偉大實踐之一。
鑑真六渡日本行跡
02.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據日媒報導,今年是大連市與日本舞鶴市結為友好城市的38周年。舞鶴是京都府下轄的次級行政區之一,目前人口不足10萬,早在1982年5月8日,便與大連成為友好城市。
在京都府舞鶴市馳援友好城市大連的物資上,寫著這樣一句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句詩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詩詞的大意是:
沅江四處水路相通連接著武岡,送你遠行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詩中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03.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則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來,我們同穿一件。」
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譯文: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戈與矛,與君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衫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矛與戟,與君上陣殺敵。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裳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甲與兵,與君共赴國殤。
全詩共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這首戰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層層遞進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04.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了1萬枚口罩,而裝滿口罩的箱子上則印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據悉,這首詩引用了南朝梁·周興嗣的《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詩中,「同氣連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漢.蘇武《詩四首》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後用「同氣連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
日本《朝日新聞》也表示,詩句有中日雙方一同期盼春天的到來之意。富山縣綜合政策局長藏堀祐一說:「我知道目前當地對口罩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遼寧省的各位正在面臨著困難,我們將給予支持。」
這些暖心的詩句感動了很多中國網友,有人表示,日本在物資箱上印詩詞似乎已成「標配」。而且這些詩詞用的是那麼貼切,那麼暖心,除了表示了謙遜,體現了感情,還有對將來的希望與憧憬。
有網友感嘆,這些雋永詩意的詩句運用的恰到好處,「很美,很有力量!」
多少年來,中日兩國恩怨不斷,對於如今的種種善行和義舉,我們應該心存感恩。微博上有評論說得好:
我們無法代表過去原諒日本。
但可以代表現在感謝日本。
可不管怎樣,這一次捐贈標配詩詞,讓我們感受到了中日友誼的溫暖和美好,還有詩詞的古典美。
中國古今上下向來喜歡詩,有「詩國」之稱。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對詩的普遍性、普及性那麼深從《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採採,白露未已。」
到魏晉南北朝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再到唐初,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出現,詩句開始形成講究平仄和押韻的規範,篇幅字數固定,結構規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
最終,講究形式和音韻的格律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基本形式,之後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統一的詞調和曲牌,依據不同的詞調曲牌來表意。詩詞的形式和格律,重緩急相間,長短有致,抑揚頓挫,韻調諧和,大大豐富了詩詞的表現力和藝術美。
近幾年,中國人越來越喜歡傳統文化,對古詩詞的熱愛也越來越濃了,特別是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更是備受關注。
董卿說:詩詞一直浸淫在我們的血脈裡。
詩詞會讓我們淡泊名利,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放,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有了詩意,我們的生活不再枯燥,就有了一雙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也會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希望有一天,我們看到湖邊有一群鳥,不是說:這霞光真特麼漂亮,還有鳥!而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看到桃花時,不會再說:哎呀媽呀,這花真好看,而是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THE END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長屋王》《鑑真東渡》
作者簡介:顧子魚,自由撰稿人,一個溫暖的人,寫溫暖的字。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