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些天,很多國家都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日本的捐贈,讓我們動容之餘,又多了一分尷尬。
原因在於,日本捐贈的防疫物資包裝箱上,都寫了精美的詩句,這與我們『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口號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少網友感嘆:「日本的捐助詞寫的太有水平了,我們...好土啊。」
也有網友表示:兩者不可比較,日本是作為鄰邦,寫給中國的,用詩句自然合適;而武漢人,是我們自己人,最簡單直接的話語,才更具力量!
當然,今天我們並不探討這兩種看法的對錯,也不爭論日本的捐助詞究竟是不是日華人寫的,而是想由此作為一個啟示:離開校園,不用應付考試後的我們,是否只記得666,奧利給...這樣的網絡詞語?現在被家長、老師監督背誦詩句的孩子們,將來會不會重走我們今天的路?
要知道,在日本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在學漢字。據漢檢協會會長高坂節三先生介紹說,「日本每年有200萬的人在參加漢檢考試(考試中不乏成語典故和詩詞等),而參加過的人就有4000萬人,要知道日本人口不過1.3億。」
「吾輩棄之如敝履,他人拾之若珠玉」,我們自己應更加重視文化的傳承,拾起過往所學,從這次的捐助詞開始,與孩子共同探索詩詞的奧秘,莫待白首方悔讀書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公元779年,《唐大和上東徵傳》裡曾記載: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
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日本長屋親王命人製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鑑真大師為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
在今天的揚州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還留有這八個字的石刻。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句詞出自《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意思是: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鎧甲與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殺敵。
據今人考證,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意思是: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因為同受父母血氣,如同樹枝相連。結交朋友要意氣相投,要能學習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句話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意思是: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還有很多詩句可以帶給我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心,可以訴說「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的期盼。
每天一首古詩詞,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對歲月最好的饋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