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河南人只愛吃鹹的? | 豫記

2021-02-12 豫記

在民間有著南甜北鹹的說法,還有種說法是,不吃鹽是沒有力氣的。所以北方吃鹹,人高馬大有力氣,大大咧咧性格豪爽,該出手時就出手。

地處鹹地區的河南人愛吃鹹的嗎?答案是肯定的。

河南人有多愛吃鹹的?

大多去過南方的河南人,都會抱怨江浙口味太甜了,每次都喊著老闆加點鹽。當年我爸送我去南方上學時,嫌人家的菜太甜,地圖搜索後跑十裡地只為吃一碗河南燴麵。

 

還有位在浙江上學的河南同學,因為每次買飯都會提出多加鹽的「特殊要求」,食堂窗口賣炒飯的大叔已經記住了他,去了都不用再多說這個要求了。

 

河南人偏愛吃鹹食,提起河南比較有名的美食,燴麵、胡辣湯、燒雞.樣樣都透著鹽味,在河南生活多年的一個朋友說印象中河南人做菜,除了量大,第二個特點就是多放鹽。

 

河南人還愛喝湯,胡辣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丸子湯..反正都是鹹湯。

 

說到底就是離不開鹹的,但是河南人真的只愛吃鹹的嗎?我想未必,河南人吃起甜食來,也是到齁甜的程度!

甜食也能吃出新花樣

河南各地方都吃啥甜的?

 

在我認識的河南人裡面,開封人是最愛吃甜食的。走進開封市區,隨便哪個小食品店都有花生糕,各大景區的特產店裡也少不了花生糕的影子。

 

開封的花生糕以花生仁為生料,輔以白糖、飴糖,成品呈片狀,咬一口,酥脆香甜,而且它不同於花生吃起來比較的硬,很磕牙。

 

花生糕是非常疏鬆的,這也是很多老年人喜歡它的原因之一。我奶奶就尤其喜愛花生糕,一包吃完後包裝紙裡掉下的渣渣都捨不得扔掉。

眾所周知慈禧是個忠實的甜食愛好者,愛吃甜食比肉更甚。晚年時她吃膩了宮廷裡的菜餚,一連幾天都食欲不振,御醫把脈後都難以下筆開方。

 

後來一位名醫帶著蘇州特產的絲綢和糖果作進宮禮物,慈禧看都沒看絲綢卻對小小的糖果起了興趣,立馬喜笑顏開。

 

其實這花生糕就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晚清時期慈禧在西安避難後回京時途徑開封,當地官員捧著花生糕讓她品嘗,嘗過之後這花生糕就定為朝廷貢品了。

 

除了花生糕,杏仁茶也是開封甜食界的一大特色了,杏仁茶裡的黑白芝麻,核桃仁,花生碎,瓜子仁都是經過炒制而成的,那甜甜糯糯泛著濃濃杏仁的滋味,真是絕了。

 

一杯杏仁茶的熱量大約120卡路裡,比起同等甜度的奶茶,熱量低得多了。吃完羊肉坑饃或者炒涼粉再來碗杏仁茶,解膩的很。

 

到洛陽旅遊的人問當地人特色糕點有啥,基本都會提到八大件。八大件包括蜜三刀、開口笑、花生酥、金麻棗、江米條、珍珠餅、雙麻酥、金元寶。

 

八大件中的每一件都離不開糖。像蜜三刀,蜜是飴糖,油炸後還要在濃濃的糖漿裡浸泡,裹上滿滿的「蜜汁」,甜膩的不行也想要吃上一口。

 

江米條,由糯米粉加麥芽糖製作而成,外面包裹著白糖粒,口感極為酥脆,淡甜,最關鍵的是甜而不膩。歷來是點心中的上品,食客們的愛物。

 

金麻棗,皮酥而脆,稚嫩而甜,富有韌性,外皮還裹上一層糖液和白芝麻,不僅很甜,而且還有芝麻的香味,俺認為把它當成零食的話,比薯片、麵包、餅乾都好吃。

 

說到開口笑,河南人的兒時記憶裡應該都有開口笑這種甜點吧,油炸之後會開一個口因此取名開口笑,吃起來有酥酥脆脆的口感,一口一個不在話下。

 

在安陽,有種美食叫三不沾,在B站上還火過一把。主要原料是雞蛋、澱粉、桂花糖和白糖。

其成品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最神奇的是它「不沾筷,不沾盤,不沾牙」,因此起名叫做三不沾。

 

提起河南的甜點,河南果子這個「老大哥」必須擁有姓名!過去果子在河南某些農村的禮尚往來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嘗上一口。

 

泛黃的草紙包裹著甜甜的果子,再放一張紅色的包裝紙,草繩一紮,提著走親訪友倍有面兒。

 

果子分為糖餃和茶果兩大類。茶果面裹著一層厚厚的糖霜,捏起來軟軟的,甜而不膩。糖餃子裡灌了糖漿,一咬一口蜜,吃一口能幸福一整個季節。

除了甜點

河南人平日裡的糖分來自哪?

 

胡辣湯和油條是河南人的早餐黃金菜單,在早餐店裡,能和胡辣湯PK的,應該也只有八寶粥了。

 

秋冬的早晨,來一碗熱氣騰騰散發著甜味的八寶粥,再要上一個糖糕,是愛吃甜人的一整天能量來源。

 

我有個朋友每次都要往已經甜份很高的八寶粥裡面再加一大勺白糖,甚至白米飯裡也要摻白糖吃,這應該是愛吃甜食的最高境界了吧。

 

說起早餐,還必須一提的是豆腐腦。不誇張的說,第一次在南方見到鹹豆花的我當時就震驚了,我從小到大吃的豆腐腦都是吃甜的啊,鹹豆腐腦是啥,沒聽過!

 

雖然在河南很多地區也是偏愛吃鹹豆腐腦的,但是代表部分愛吃甜的河南人獻上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早餐,豆腐腦加糖才是最好吃的。

 

河南人愛吃麵食,尤其是饅頭,幾乎頓頓都不離。愛吃甜的人不滿足於普通的白饅頭,還要往裡加點「料」吃起來才得勁。

 

於是有了往饅頭裡加棗,加紅糖、白糖等甜甜的小料的做法,就有了棗包、糖三角、紅糖饅頭、奶黃包等甜饅頭。

 

過去河南人大多只在過年的時候蒸棗包,還會做出不同的花樣。用地鍋蒸出來的棗包,掀開鍋蓋的那一刻,霧氣騰騰的水蒸氣裡都混夾著甜味。

 

講到饃,在沒有認識商丘朋友之前,從未聽過水激饃這種小吃,聽她介紹完做法後也並沒有想吃的衝動,想著白糖和饅頭能做出啥好吃的甜點?

 

嘗過之後才知道為啥連皇帝吃完都讚不絕口了。總覺得河南的饅頭自身就帶著甜味,越嚼越香甜,炸好的饅頭放入糖稀中兩三秒後迅速撈出。

 

其成品色澤鮮豔,外焦裡濃,吃上一口,能感覺到糖汁在舌尖上竄動。因糖汁中有水,饃炸好後要放在水裡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饃」。

 

除了甜饃,老式的手工月餅也是許多河南人秋冬必備甜食。雖然已經過了八月十五,但是在河南人的家裡,到過年你還能看到這種月餅的存在。

 

傳統的老式月餅裡的五仁月餅堪稱是月餅界的傳奇,在如今那麼多不同餡兒的世界裡,依舊保持自己獨得寵愛的命運。

 

五仁月餅裡的葡萄乾、蜜棗、果醬、青紅絲等,每一種單拎出來都是甜食界的王牌,摻在一起更是說不出的美味。

 

除了這些,秋天的甜食必備還有啥?當然是糖炒慄子烤紅薯啊,到了秋冬這兩樣便成了人們最喜歡吃的零嘴了,捧著燙手的慄子和烤紅薯,哪裡還有什麼人間不值得。

河南人喜吃甜的

其實早有考究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寫,中國的口味分布「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和今日流行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完全不同。

 

和其他口味偏好主要來自後天的成長環境不同所形成,愛吃甜食是人的生物學本能,幾乎所有人類從出生起都表現出了對甜味的強烈興趣。

 

雖然甜食人人都愛吃,但是想獲得甜食在過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渴望吃糖的古代中國人來說,蜂蜜曾一度是貴重的舶來品,糖料作物甘蔗也是稀缺而難於普及的進口貨。

 

唐朝時熬糖法已傳入中國,但宋元時期砂糖仍然是較為珍稀的材料,經常需要從國外進口。

 

糖有多主貴呢?就連當時的官員給領導們送禮,都很流行送砂糖,這要是放到今天,你送砂糖就等於是自毀前程了。

 

由於吃糖需要相當的經濟基礎支撐,經濟發達,且有首都物資之利的開封周邊居民嗜甜也就不奇怪了。

 

當時開封州橋夜市這樣的場所也有大量甜品糖水販賣,平民百姓也可一享甜食之快,到現在開封的各大夜市上也有很多糖水鋪子。

 

歐美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但你知道早在北宋時期,汴梁城的貴婦們就有了下午茶的習慣。在汴梁城的商業街,每當過了飯點就會有人賣澄砂糰子、香糖果子等甜食。

 

《東京夢華錄》裡記載,這些賣果乾的小商販一般都託著小盤子,上面放著各種各樣的下午茶小點心,炒銀杏、慄子、核桃等堅果,還有適合泡茶的棗圈、膠棗等。

 

電視劇《清平樂》熱播時被人戲稱為《舌尖上的大宋》,裡面隨處可見的蜜餞果子讓人饞的流口水。從各式各樣的蜜餞果子可以看出當時水果交易生產也非常發達。

《清平樂》劇照

由於水果需求旺盛,汴京還出現了專門的 「果子行」,販賣水果發展成一個行業。

 

宋朝的其他文學作品中,也留下了河南人嗜甜的證據。如開封人蘇舜欽即為糖蟹的愛好者,留有「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的詩句。

 

連蟹也要吃甜的,這開封人得多愛好甜食啊!

 

後來,兩宋之交,中原被攻陷,大批中原人跟隨宋朝王室移居到了江南地區。他們讓江南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同時也把自己的飲食偏好帶入了江南一帶,富裕起來的江南人民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甜食。

 

其中,受北方移民影響最大的太湖平原,口味更是「厚膩」了起來——蘇錫菜從此甜得一發不可收拾,像掉進蜜罐裡一樣。

 

像蘇錫菜品中的醬排骨,松鼠鱖魚,櫻桃肉,等經典菜餚,都是以糖調味,離了糖根本都做不了。甚至小籠包裡面都會包一塊還沒有化開的糖,這得該多甜啊。

 

隨著經濟的發展,糖已經變成了廉價的調味品。只不過,歷史原因形成的口味,還在發揮它的慣性。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豫記十周年之際,在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指導下,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的支持下,在本中傳媒等同仁的幫助下,我們發起河南文化的民間輸出窗口「這就是河南」項目。擬訂於2020年11月27日下午舉行「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

【豫記回家 十年見鄭】 2020年11月28日,相約中國·鄭州,「這就是河南」鄭州站正式啟動。活動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管城區委宣傳部、惠濟區委宣傳部及豫記新媒體承辦。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名河南籍記者將實地探訪鄭州。

西西高| © 撰文

WUDIAN| © 版式

推薦閱讀

開封人秦朔:我不是一個河南人

什麼是河南?我們需要你來定義

© THE END

投稿郵箱:yujimedia@163.com

   商務合作:salome1203(微信添加)

本帳號是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河南人已不屑解釋|豫記
    河南人一億多,你說哪一個?豫記從誕生到強大,初心之一就是「為河南正名」。年輕讀者可能不清楚在不遠的過去,「河南人」話題的熱度。歧視某些人,還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太重要,不值得花功夫認真對待。所以,河南人自己也必須多反思,能改之則改之,能加勉則加冕。毋庸諱言,河南確實有很多習氣和規則比較落後。我們誰都無權以一人之言行,代表整個河南人群體。但客觀來看,我們一言一行,都在外人的眼中,關乎河南人的信用分值。
  • 屬於每個河南人的詩和遠方!|豫記
    豫六一豫記說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你錯了!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待發掘。於是,深耕河南的文化公司和旅行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豫記文旅。來了豫記,每每涉及家鄉話題時的一問三不知,讓我意識到是我接觸和了解的太少了,根本不足以客觀的認識洛陽。之於河南,相信多數人和我對洛陽一樣,哪怕生長在這裡,還是不夠了解。比如,提起白娘子和許仙,大家最先想起的就是杭州,斷橋和西湖。又有誰知道,白蛇傳的原型可能就在河南濟源。
  • 河南人,一碗燴麵 | 豫記
    今年,是他來鄭州的當校長的第四個年頭,他說,他現在都以吃麵為主,從外地回鄭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碗燴麵。 南京的朋友都開玩笑說,你現在是河南人了。 李耘,豫記的作者之一,老家在陝西,自大學畢業便來到安陽,成了信陽女婿之後,在河南一呆就是30多年。
  • 啥是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過去,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滿口河南普通話,卻說自己是安徽人、山東人、蘇北人。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因為做生意,怕說是河南人被歧視。」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這些年河南形象的提升,聚會被人介紹或者自我介紹的時候,我總會自嘲地來一句:俺是總部的!
  • 啥是河南人? | 豫記
    很多人把清歡理解成「清淡歡愉」,或者淡泊之樂,亦有人說是看透繁華之後回歸樸素自然。 對於我這個在外河南人來說,人到中年,經歷過生活的萬般捶打後才真正明白,最能熨帖人的,不過就是這一碗麵條、半個饃、一碟芥菜絲兒而已。
  • 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原北京日報記者、現北京律師王維維,也廣泛通過多方渠道呼籲大家提起對於河南疫情的重視,為家鄉爭取援助。還有一群遠在三千裡外南粵大地的信陽師院校友,看到生活了四年的小城水深火熱,想方設法買了3000隻N95口罩,通過豫記平臺的協調,以母校的名義捐獻給了信陽中心醫院。
  • 河南人為啥愛吃十香菜? | 豫記
    做為河南人,我一看帖子裡的配圖就樂了,這種像薄荷一樣的葉子,我可熟了,可不就是故鄉的十香菜? 這種菜生命力旺盛,長得有些像我們常見的薄荷,但又和薄荷不同,葉子小一些,香氣又不一樣,不如薄荷的味道那麼又涼又麻,而是一種很獨特的清香。 很小的時候,我就認識它,在故鄉,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會種上一些十香菜。
  •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在鄭州啟動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在鄭州啟動- 新華網河南頻道>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在鄭州啟動2020-11-29 12:27:26來源: 新華網此次活動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指導,「豫記」主辦,旨在藉助豫籍媒體人社群,弘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實幹精神,宣傳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出彩河南形象。    河南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豫籍媒體人從河南啟程,走向四面八方,對河南形象對外傳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江華手書:河南人說給河南人的話
    江華暫且手書一小段感想,聊表一客居他鄉的河南人的一段情腸,還想用我說的一句話:家裡的、家外的河南人用心做好自己,不辜負山水供養也。先出了一個序言,至於是否「老鼠能拖出來一把木鍁」來,也不敢說能字。總之,在河南需要「河南的媒體人」之時,也是新時代標誌性的豫籍記者與傳播者確立標杆之始。殷殷厚望,寄與楊桐諸君,河南天地、山水、人,見證之。
  • 河南的冬天光禿禿?NO!鄭州的黃河邊鮮花怒放|豫記
    豫六一豫記老實說,作為一個河南人,提起河南的冬天,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光禿禿灰濛濛的一片?你能不能夠想像,在北方凌冽的寒風吹佛下,鄭州的黃河岸邊,竟有一片怒放著聲明的花海。11月28日上午,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主辦,惠濟區委宣傳部、管城區委宣傳部和豫記新媒體承辦的「豫記回家 十年見鄭」活動中,當1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豫記來到這片花海時,都被驚呆了。萬物寂寥的冬日黃河邊竟然有大片花海!
  •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啟動
    11月27日下午,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開幕式在鄭州舉行。  此次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指導,「豫記」主辦,旨在藉助豫籍媒體人社群,弘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實幹精神,宣傳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出彩河南形象。
  • 半數臺灣人的老家,真的在河南? 豫記
    上個周四,豫記刊發《河南散落著二十個「臺灣村」》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有讀者在後臺留言我們說,臺灣島上有太多的河南元素可以挖掘
  • 「這就是河南」文創展在鄭州舉行 百名豫記「穿越德化街」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11月29日,「這就是河南」文創展暨中原非遺傳承「薪火計劃」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的近百名河南籍媒體人、省內數家優秀文創單位代表參觀了本次活動的宋畫專題展。河南省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郭廣新在致辭中說,河南文化底蘊深厚,但文創發展還有進步空間。他希望本次活動能夠搭建橋梁平臺,依託媒體人獨特優勢,努力做好河南新文創。復旦大學教授皇甫曉濤出席活動並分享了自己對文創的認識,他結合自身經歷,對比故宮等知名文創品牌,認為應當是產業文創化,而不是文創產業化。
  • 河南野菜怎麼做最好吃? 豫記
    麥苗返青,田間地頭的野菜多了起來,挖野菜的人也多了起來。挖野菜用的工具是鏟子,說「挖」,太誇張,中原地區則稱其為「剜野菜」,用詞還算講究。
  • 離開河南後,想喝一碗正宗胡辣湯,我該怎麼辦?(下) | 豫記
    老喬說他前兩天又去時代廣場的河南人家了。那是天河區的核心地帶,在嶺南生活多年,老喬骨子裡仍是河南人。 燒餅和胡辣湯是他最常點的。燒餅限量,晚了就沒有了;胡辣湯為了迎合了廣東人的口味,胡椒味少了,黏稠度也下降了。 老曹自己在家嘗試做紅薯粉條饒是如此,聊勝於無。在漢江邊的老曹大概也會這麼想。
  • 作為一個河南人,你確定自己真的了解胡辣湯?(上) | 豫記
    新鮮勁兒一過,他開始滿武昌的找河南館子,就想能在呵口氣都是白霧的清晨喝一口熱辣辣的胡辣湯。 返鄭那天,他開著車順著京港澳一路北上,行至漯河附近,看到了周口方向的牌子,就那麼靈光一閃,一打方向盤,一腳油門直奔西華。 在那個破舊的縣城,在那個髒兮兮的蒼蠅館,他打點好五臟廟只花了十幾塊錢。
  • 河南18地市都是啥性格?丨豫記
    豫六一豫記河南從豫A到豫U 共有18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一座城市、一種生活、一種文化。說古老,很多人要笑了。畢竟在大家心目中,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好多閩臺人自稱「河洛郎」,他們的老家就是洛陽。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洛陽獨自霸佔了十三朝。誰要是說它沒名氣,那咱倆就得幹一架了。建國前,中國的地圖上根本沒有「平頂山」這仨字,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
  • 為什麼河南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
    為什麼河南河南簡稱「豫」? 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但是我們知道河南並沒有大象,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這樣的。這要從很久以前說起,河南真的有大象嗎?遠古時期有一批黃河象在黃河流域出現過,在解放後,發現在河南出土了這些象化石,被證實在黃淮海平原上確實有象群的出現,後來又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發現確實在河南有大象的存在。
  •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導語:我國省份眾多,而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簡稱,並且其中都蘊含著十分獨特的意義。對於我的家鄉河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為何河南的簡稱為「豫」呢?
  • 來河南吃什麼:千萬別錯過這些省級非遺美食 豫記
    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羅列的全省知名的大部分傳統美食,這些美食以其製作工藝或技藝,成為河南人的獨特味覺記憶,來河南,不可錯過的非遺美食有哪些?王又又 | 文豫記微信號:yjhltxd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