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有著南甜北鹹的說法,還有種說法是,不吃鹽是沒有力氣的。所以北方吃鹹,人高馬大有力氣,大大咧咧性格豪爽,該出手時就出手。
地處鹹地區的河南人愛吃鹹的嗎?答案是肯定的。
河南人有多愛吃鹹的?
大多去過南方的河南人,都會抱怨江浙口味太甜了,每次都喊著老闆加點鹽。當年我爸送我去南方上學時,嫌人家的菜太甜,地圖搜索後跑十裡地只為吃一碗河南燴麵。
還有位在浙江上學的河南同學,因為每次買飯都會提出多加鹽的「特殊要求」,食堂窗口賣炒飯的大叔已經記住了他,去了都不用再多說這個要求了。
河南人偏愛吃鹹食,提起河南比較有名的美食,燴麵、胡辣湯、燒雞.樣樣都透著鹽味,在河南生活多年的一個朋友說印象中河南人做菜,除了量大,第二個特點就是多放鹽。
河南人還愛喝湯,胡辣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丸子湯..反正都是鹹湯。
說到底就是離不開鹹的,但是河南人真的只愛吃鹹的嗎?我想未必,河南人吃起甜食來,也是到齁甜的程度!
甜食也能吃出新花樣
河南各地方都吃啥甜的?
在我認識的河南人裡面,開封人是最愛吃甜食的。走進開封市區,隨便哪個小食品店都有花生糕,各大景區的特產店裡也少不了花生糕的影子。
開封的花生糕以花生仁為生料,輔以白糖、飴糖,成品呈片狀,咬一口,酥脆香甜,而且它不同於花生吃起來比較的硬,很磕牙。
花生糕是非常疏鬆的,這也是很多老年人喜歡它的原因之一。我奶奶就尤其喜愛花生糕,一包吃完後包裝紙裡掉下的渣渣都捨不得扔掉。
眾所周知慈禧是個忠實的甜食愛好者,愛吃甜食比肉更甚。晚年時她吃膩了宮廷裡的菜餚,一連幾天都食欲不振,御醫把脈後都難以下筆開方。
後來一位名醫帶著蘇州特產的絲綢和糖果作進宮禮物,慈禧看都沒看絲綢卻對小小的糖果起了興趣,立馬喜笑顏開。
其實這花生糕就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晚清時期慈禧在西安避難後回京時途徑開封,當地官員捧著花生糕讓她品嘗,嘗過之後這花生糕就定為朝廷貢品了。
除了花生糕,杏仁茶也是開封甜食界的一大特色了,杏仁茶裡的黑白芝麻,核桃仁,花生碎,瓜子仁都是經過炒制而成的,那甜甜糯糯泛著濃濃杏仁的滋味,真是絕了。
一杯杏仁茶的熱量大約120卡路裡,比起同等甜度的奶茶,熱量低得多了。吃完羊肉坑饃或者炒涼粉再來碗杏仁茶,解膩的很。
到洛陽旅遊的人問當地人特色糕點有啥,基本都會提到八大件。八大件包括蜜三刀、開口笑、花生酥、金麻棗、江米條、珍珠餅、雙麻酥、金元寶。
八大件中的每一件都離不開糖。像蜜三刀,蜜是飴糖,油炸後還要在濃濃的糖漿裡浸泡,裹上滿滿的「蜜汁」,甜膩的不行也想要吃上一口。
江米條,由糯米粉加麥芽糖製作而成,外面包裹著白糖粒,口感極為酥脆,淡甜,最關鍵的是甜而不膩。歷來是點心中的上品,食客們的愛物。
金麻棗,皮酥而脆,稚嫩而甜,富有韌性,外皮還裹上一層糖液和白芝麻,不僅很甜,而且還有芝麻的香味,俺認為把它當成零食的話,比薯片、麵包、餅乾都好吃。
說到開口笑,河南人的兒時記憶裡應該都有開口笑這種甜點吧,油炸之後會開一個口因此取名開口笑,吃起來有酥酥脆脆的口感,一口一個不在話下。
在安陽,有種美食叫三不沾,在B站上還火過一把。主要原料是雞蛋、澱粉、桂花糖和白糖。
其成品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最神奇的是它「不沾筷,不沾盤,不沾牙」,因此起名叫做三不沾。
提起河南的甜點,河南果子這個「老大哥」必須擁有姓名!過去果子在河南某些農村的禮尚往來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嘗上一口。
泛黃的草紙包裹著甜甜的果子,再放一張紅色的包裝紙,草繩一紮,提著走親訪友倍有面兒。
果子分為糖餃和茶果兩大類。茶果面裹著一層厚厚的糖霜,捏起來軟軟的,甜而不膩。糖餃子裡灌了糖漿,一咬一口蜜,吃一口能幸福一整個季節。
除了甜點
河南人平日裡的糖分來自哪?
胡辣湯和油條是河南人的早餐黃金菜單,在早餐店裡,能和胡辣湯PK的,應該也只有八寶粥了。
秋冬的早晨,來一碗熱氣騰騰散發著甜味的八寶粥,再要上一個糖糕,是愛吃甜人的一整天能量來源。
我有個朋友每次都要往已經甜份很高的八寶粥裡面再加一大勺白糖,甚至白米飯裡也要摻白糖吃,這應該是愛吃甜食的最高境界了吧。
說起早餐,還必須一提的是豆腐腦。不誇張的說,第一次在南方見到鹹豆花的我當時就震驚了,我從小到大吃的豆腐腦都是吃甜的啊,鹹豆腐腦是啥,沒聽過!
雖然在河南很多地區也是偏愛吃鹹豆腐腦的,但是代表部分愛吃甜的河南人獻上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早餐,豆腐腦加糖才是最好吃的。
河南人愛吃麵食,尤其是饅頭,幾乎頓頓都不離。愛吃甜的人不滿足於普通的白饅頭,還要往裡加點「料」吃起來才得勁。
於是有了往饅頭裡加棗,加紅糖、白糖等甜甜的小料的做法,就有了棗包、糖三角、紅糖饅頭、奶黃包等甜饅頭。
過去河南人大多只在過年的時候蒸棗包,還會做出不同的花樣。用地鍋蒸出來的棗包,掀開鍋蓋的那一刻,霧氣騰騰的水蒸氣裡都混夾著甜味。
講到饃,在沒有認識商丘朋友之前,從未聽過水激饃這種小吃,聽她介紹完做法後也並沒有想吃的衝動,想著白糖和饅頭能做出啥好吃的甜點?
嘗過之後才知道為啥連皇帝吃完都讚不絕口了。總覺得河南的饅頭自身就帶著甜味,越嚼越香甜,炸好的饅頭放入糖稀中兩三秒後迅速撈出。
其成品色澤鮮豔,外焦裡濃,吃上一口,能感覺到糖汁在舌尖上竄動。因糖汁中有水,饃炸好後要放在水裡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饃」。
除了甜饃,老式的手工月餅也是許多河南人秋冬必備甜食。雖然已經過了八月十五,但是在河南人的家裡,到過年你還能看到這種月餅的存在。
傳統的老式月餅裡的五仁月餅堪稱是月餅界的傳奇,在如今那麼多不同餡兒的世界裡,依舊保持自己獨得寵愛的命運。
五仁月餅裡的葡萄乾、蜜棗、果醬、青紅絲等,每一種單拎出來都是甜食界的王牌,摻在一起更是說不出的美味。
除了這些,秋天的甜食必備還有啥?當然是糖炒慄子烤紅薯啊,到了秋冬這兩樣便成了人們最喜歡吃的零嘴了,捧著燙手的慄子和烤紅薯,哪裡還有什麼人間不值得。
河南人喜吃甜的
其實早有考究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寫,中國的口味分布「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和今日流行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完全不同。
和其他口味偏好主要來自後天的成長環境不同所形成,愛吃甜食是人的生物學本能,幾乎所有人類從出生起都表現出了對甜味的強烈興趣。
雖然甜食人人都愛吃,但是想獲得甜食在過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渴望吃糖的古代中國人來說,蜂蜜曾一度是貴重的舶來品,糖料作物甘蔗也是稀缺而難於普及的進口貨。
唐朝時熬糖法已傳入中國,但宋元時期砂糖仍然是較為珍稀的材料,經常需要從國外進口。
糖有多主貴呢?就連當時的官員給領導們送禮,都很流行送砂糖,這要是放到今天,你送砂糖就等於是自毀前程了。
由於吃糖需要相當的經濟基礎支撐,經濟發達,且有首都物資之利的開封周邊居民嗜甜也就不奇怪了。
當時開封州橋夜市這樣的場所也有大量甜品糖水販賣,平民百姓也可一享甜食之快,到現在開封的各大夜市上也有很多糖水鋪子。
歐美人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但你知道早在北宋時期,汴梁城的貴婦們就有了下午茶的習慣。在汴梁城的商業街,每當過了飯點就會有人賣澄砂糰子、香糖果子等甜食。
《東京夢華錄》裡記載,這些賣果乾的小商販一般都託著小盤子,上面放著各種各樣的下午茶小點心,炒銀杏、慄子、核桃等堅果,還有適合泡茶的棗圈、膠棗等。
電視劇《清平樂》熱播時被人戲稱為《舌尖上的大宋》,裡面隨處可見的蜜餞果子讓人饞的流口水。從各式各樣的蜜餞果子可以看出當時水果交易生產也非常發達。
《清平樂》劇照
由於水果需求旺盛,汴京還出現了專門的 「果子行」,販賣水果發展成一個行業。
宋朝的其他文學作品中,也留下了河南人嗜甜的證據。如開封人蘇舜欽即為糖蟹的愛好者,留有「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的詩句。
連蟹也要吃甜的,這開封人得多愛好甜食啊!
後來,兩宋之交,中原被攻陷,大批中原人跟隨宋朝王室移居到了江南地區。他們讓江南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同時也把自己的飲食偏好帶入了江南一帶,富裕起來的江南人民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甜食。
其中,受北方移民影響最大的太湖平原,口味更是「厚膩」了起來——蘇錫菜從此甜得一發不可收拾,像掉進蜜罐裡一樣。
像蘇錫菜品中的醬排骨,松鼠鱖魚,櫻桃肉,等經典菜餚,都是以糖調味,離了糖根本都做不了。甚至小籠包裡面都會包一塊還沒有化開的糖,這得該多甜啊。
隨著經濟的發展,糖已經變成了廉價的調味品。只不過,歷史原因形成的口味,還在發揮它的慣性。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豫記十周年之際,在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指導下,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的支持下,在本中傳媒等同仁的幫助下,我們發起河南文化的民間輸出窗口「這就是河南」項目。擬訂於2020年11月27日下午舉行「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
【豫記回家 十年見鄭】 2020年11月28日,相約中國·鄭州,「這就是河南」鄭州站正式啟動。活動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管城區委宣傳部、惠濟區委宣傳部及豫記新媒體承辦。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名河南籍記者將實地探訪鄭州。
西西高| © 撰文
WUDIAN| © 版式
推薦閱讀
開封人秦朔:我不是一個河南人
什麼是河南?我們需要你來定義
© THE END
投稿郵箱:yujimedia@163.com
商務合作:salome1203(微信添加)
本帳號是系頭條號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