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六一豫記
說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你錯了!
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待發掘。於是,深耕河南的文化公司和旅行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豫記文旅。
之於廣大海內外遊客來說,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豫記文旅就是要讓老家河南成為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
藍家夏夏| 撰文
XIAOMI | 版式
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
你錯了!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河南渾身上下都透著憨厚、樸實味兒,旅遊這種時尚的詞彙和它根本不沾邊。
我以前也有這種感覺,特別是當外地的朋友來找我玩時,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景點。
記得之前和大學同學說起旅遊這件事兒,她覺得洛陽是集好玩、性價比高、當地人熱情於一體的旅遊地,甚至萌生出在洛陽定居的想法。
作為洛陽人,我當時的反應由震驚到疑惑到難以置信,在我看來,洛陽只有看煩了的牡丹花,逛厭了的王城公園、麗景門,吃到不想吃的十字街。
我當時想,可能旅遊真的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吧。
來了豫記,每每涉及家鄉話題時的一問三不知,讓我意識到是我接觸和了解的太少了,根本不足以客觀的認識洛陽。
之於河南,相信多數人和我對洛陽一樣,哪怕生長在這裡,還是不夠了解。
比如,提起白娘子和許仙,大家最先想起的就是杭州,斷橋和西湖。又有誰知道,白蛇傳的原型可能就在河南濟源。
白蛇傳裡有白蛇和青蛇,濟源城北有北蟒河,枯水期露出灰白色河石,又稱白蟒河,城南有南蟒河,枯水期露出一河床青草,又稱青蟒河;白蛇傳裡的法海,俗名裴文德,正是祖居濟源裴村的唐朝宰相裴休之子;濟源現在還有西湖村,曾有個寺廟叫金山寺;濟源人喜歡把有水平的中醫郎中叫仙兒。
一部電視劇,將白蛇傳緊緊與杭州聯繫了起來,而原型地濟源無人問津。
濟源很神秘,不光白蛇傳,還有王屋山、奉仙觀、濟瀆廟、不老泉等景觀,山上有七彩石,有天然的王母洞......除了濟源,河南每個縣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厚重的文化。
而且早在中國旅遊業起步之初,1992年國家旅遊局就提出來了「中國旅遊看三南」的說法,所謂三南,就是海南、雲南、河南。
自然風光看海南,民族風情看雲南,歷史文化看河南。
幾十年過去,海南和雲南成為了旅遊屆的領頭羊,還有很多地方也如火如荼,遊客絡繹不絕,而河南一直在蟄伏。
豫記文旅
是詩和遠方的牽手
天天聽、天天說河南的歷史文化深厚,相信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
總的來說就是,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
在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200多個皇帝在此執政。
有記載的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人祖」伏羲、黃帝和軒轅等都在這裡起源。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佔據了四個:洛陽、開封、安陽、鄭州。
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太極拳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毫不誇張地說,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可挖掘和打撈的歷史文化。
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並表示要在2035年實現,擁有五千年深厚文明積澱的河南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文化+旅遊。
今年「雙節」河南更是抓住了文旅的大趨勢,以7234.98萬人次遊客接待量居首,首次突破7000萬人次大關,並創下了國慶黃金周各省份遊客接待量紀錄。
人間仙境老君山和夜八點的洛陽城刷屏了全網。
老君山
夜遊龍門
但是更多的河南文化元素還處於待挖掘的狀態,這時候急需一家文化與旅遊進行產業融合的公司。
於是,深耕河南文化十年的文化公司豫記和紮根河南文化的旅遊公司百逸旅行走到了一起,豫記文旅成立了。
在上個月,豫記回家的第二天「百名豫記看鄭州」的活動中,四位漂亮小姐姐的精彩解說,得到了隨行嘉賓和領導的盛讚。
作為豫記文旅的第一次亮相,是一個好的開始。
就像那晚儀式上溫亮說的,「我跟楊桐走在了一起,就像詩和遠方走在一起」。
讓老家河南
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
詩和遠方就是最浪漫的文旅,在我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能就是最早的文旅,詩人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旅IP。
他們雲遊四方、吟詩作對,在走過的地方留下「到此一遊」的詩句,那些他們筆下的景點如今都成了名勝古蹟。
他們用筆墨塑造了一個個至今依然火熱的打卡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
當到了一個城市,首先想去看看的是詩句裡的景點;見到了這些景點,最先想到的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這就是最好的文旅。
豫記文旅想做的和要做的正是如此。
自社群成立十年以來,豫記堅持了一件事,書寫文化和傳播河南文化。
過去豫記和豫記的作者們沿著河南85個縣,一個村一個村的進行著田野調查,一個縣一個縣的進行資料爬梳,寫下的河南1500萬字的璀璨輝煌、古今傳奇。
3600篇稿子、10億閱讀量、150萬粉絲沉澱,旨在為全球河南人提供優質的文化食糧,打造首個以鄉土鄉情為紐帶的社交平臺。
百逸旅行也堅持了一件事,做好河南旅遊。
特別是,在5月份啟動的新導遊IP工廠項目,萬名河南導遊,傳播河南文化,講好河南故事,分享河南好物。
如果將豫記十年編寫的文章和旅遊結合,那麼它就是一整套河南導遊詞。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豫記文旅成立籤約儀式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豫記文旅就是要把旅遊作為傳播、傳承河南文化的橋梁,為老家河南的宣傳做些事情。
之於廣大海內外遊客來說,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我們就是要讓老家河南成為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
看不見的是文化,看得見的是旅遊,堅持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用現代表達講好傳統文化,講好河南故事,把河南的文化挖掘、文化傳播、文化弘揚、文化轉化做下去,讓河南人了解家鄉、外地人了解河南,讓中原文化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總有一天可以驕傲地說,「看,這就是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