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每個河南人的詩和遠方!|豫記

2020-12-25 品質中國

豫六一豫記

說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你錯了!

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待發掘。於是,深耕河南的文化公司和旅行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豫記文旅。

之於廣大海內外遊客來說,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豫記文旅就是要讓老家河南成為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

藍家夏夏| 撰文

XIAOMI | 版式

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

你錯了!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河南渾身上下都透著憨厚、樸實味兒,旅遊這種時尚的詞彙和它根本不沾邊。

我以前也有這種感覺,特別是當外地的朋友來找我玩時,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景點。

記得之前和大學同學說起旅遊這件事兒,她覺得洛陽是集好玩、性價比高、當地人熱情於一體的旅遊地,甚至萌生出在洛陽定居的想法。

作為洛陽人,我當時的反應由震驚到疑惑到難以置信,在我看來,洛陽只有看煩了的牡丹花,逛厭了的王城公園、麗景門,吃到不想吃的十字街。

我當時想,可能旅遊真的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吧。

來了豫記,每每涉及家鄉話題時的一問三不知,讓我意識到是我接觸和了解的太少了,根本不足以客觀的認識洛陽。

之於河南,相信多數人和我對洛陽一樣,哪怕生長在這裡,還是不夠了解。

比如,提起白娘子和許仙,大家最先想起的就是杭州,斷橋和西湖。又有誰知道,白蛇傳的原型可能就在河南濟源。

白蛇傳裡有白蛇和青蛇,濟源城北有北蟒河,枯水期露出灰白色河石,又稱白蟒河,城南有南蟒河,枯水期露出一河床青草,又稱青蟒河;白蛇傳裡的法海,俗名裴文德,正是祖居濟源裴村的唐朝宰相裴休之子;濟源現在還有西湖村,曾有個寺廟叫金山寺;濟源人喜歡把有水平的中醫郎中叫仙兒。

一部電視劇,將白蛇傳緊緊與杭州聯繫了起來,而原型地濟源無人問津。

濟源很神秘,不光白蛇傳,還有王屋山、奉仙觀、濟瀆廟、不老泉等景觀,山上有七彩石,有天然的王母洞......除了濟源,河南每個縣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厚重的文化。

而且早在中國旅遊業起步之初,1992年國家旅遊局就提出來了「中國旅遊看三南」的說法,所謂三南,就是海南、雲南、河南。

自然風光看海南,民族風情看雲南,歷史文化看河南。

幾十年過去,海南和雲南成為了旅遊屆的領頭羊,還有很多地方也如火如荼,遊客絡繹不絕,而河南一直在蟄伏。

豫記文旅

是詩和遠方的牽手

天天聽、天天說河南的歷史文化深厚,相信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

總的來說就是,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

在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200多個皇帝在此執政。

有記載的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人祖」伏羲、黃帝和軒轅等都在這裡起源。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佔據了四個:洛陽、開封、安陽、鄭州。

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太極拳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毫不誇張地說,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可挖掘和打撈的歷史文化。

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並表示要在2035年實現,擁有五千年深厚文明積澱的河南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文化+旅遊。

今年「雙節」河南更是抓住了文旅的大趨勢,以7234.98萬人次遊客接待量居首,首次突破7000萬人次大關,並創下了國慶黃金周各省份遊客接待量紀錄。

人間仙境老君山和夜八點的洛陽城刷屏了全網。

老君山

夜遊龍門

但是更多的河南文化元素還處於待挖掘的狀態,這時候急需一家文化與旅遊進行產業融合的公司。

於是,深耕河南文化十年的文化公司豫記和紮根河南文化的旅遊公司百逸旅行走到了一起,豫記文旅成立了。

在上個月,豫記回家的第二天「百名豫記看鄭州」的活動中,四位漂亮小姐姐的精彩解說,得到了隨行嘉賓和領導的盛讚。

作為豫記文旅的第一次亮相,是一個好的開始。

就像那晚儀式上溫亮說的,「我跟楊桐走在了一起,就像詩和遠方走在一起」。

讓老家河南

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

詩和遠方就是最浪漫的文旅,在我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能就是最早的文旅,詩人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文旅IP。

他們雲遊四方、吟詩作對,在走過的地方留下「到此一遊」的詩句,那些他們筆下的景點如今都成了名勝古蹟。

他們用筆墨塑造了一個個至今依然火熱的打卡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

當到了一個城市,首先想去看看的是詩句裡的景點;見到了這些景點,最先想到的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這就是最好的文旅。

豫記文旅想做的和要做的正是如此。

自社群成立十年以來,豫記堅持了一件事,書寫文化和傳播河南文化。

過去豫記和豫記的作者們沿著河南85個縣,一個村一個村的進行著田野調查,一個縣一個縣的進行資料爬梳,寫下的河南1500萬字的璀璨輝煌、古今傳奇。

3600篇稿子、10億閱讀量、150萬粉絲沉澱,旨在為全球河南人提供優質的文化食糧,打造首個以鄉土鄉情為紐帶的社交平臺。

百逸旅行也堅持了一件事,做好河南旅遊。

特別是,在5月份啟動的新導遊IP工廠項目,萬名河南導遊,傳播河南文化,講好河南故事,分享河南好物。

如果將豫記十年編寫的文章和旅遊結合,那麼它就是一整套河南導遊詞。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豫記文旅成立籤約儀式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豫記文旅就是要把旅遊作為傳播、傳承河南文化的橋梁,為老家河南的宣傳做些事情。

之於廣大海內外遊客來說,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我們就是要讓老家河南成為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

看不見的是文化,看得見的是旅遊,堅持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用現代表達講好傳統文化,講好河南故事,把河南的文化挖掘、文化傳播、文化弘揚、文化轉化做下去,讓河南人了解家鄉、外地人了解河南,讓中原文化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總有一天可以驕傲地說,「看,這就是河南。」

相關焦點

  • 河南人已不屑解釋|豫記
    楊桐沒有失去他的微笑,豫記也不再焦慮於生存。人和平臺都活得更加有聲有色。裡程碑就是2020年11月27日,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這就是河南」活動在鄭州啟動。豫記成立10年後,以這場規格和質量都屬空前的活動,來為自己做了一個總結。
  • 河南人,一碗燴麵 | 豫記
    南京的朋友都開玩笑說,你現在是河南人了。 李耘,豫記的作者之一,老家在陝西,自大學畢業便來到安陽,成了信陽女婿之後,在河南一呆就是30多年。 他的投稿裡,多半是在寫信陽的小縣城、菜市場、橋、臘肉,字裡行間儼然是一個老信陽人。
  • 河南的冬天光禿禿?NO!鄭州的黃河邊鮮花怒放|豫記
    豫六一豫記老實說,作為一個河南人,提起河南的冬天,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光禿禿灰濛濛的一片?你能不能夠想像,在北方凌冽的寒風吹佛下,鄭州的黃河岸邊,竟有一片怒放著聲明的花海。11月28日上午,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委網信辦主辦,惠濟區委宣傳部、管城區委宣傳部和豫記新媒體承辦的「豫記回家 十年見鄭」活動中,當12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豫記來到這片花海時,都被驚呆了。萬物寂寥的冬日黃河邊竟然有大片花海!
  • 啥是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過去,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滿口河南普通話,卻說自己是安徽人、山東人、蘇北人。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他說,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幫你喜歡的人、真正靠譜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兒。我很早就說過:和靠譜的人一起,做靠譜的事兒。「靠譜」,是大部分河南人的標籤。
  • 啥是河南人? | 豫記
    他咂咂嘴表示:這芥菜絲兒和麵條,把我的胃沉睡了500多年的記憶喚醒了! 臨走,還撂下一句:看來,客家人真的就是從河南遷到廣東來的。 這是最簡單的河南家常飯菜,並不精細,也沒有繁多的花樣,如同樸實的河南人一樣,但是,它們以實實在在的品性滿足著河南人的胃,滋養著河南人的身軀,支撐著在外的人走得越來越遠。
  • 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在鄭州啟動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在鄭州啟動- 新華網河南頻道此次活動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指導,「豫記」主辦,旨在藉助豫籍媒體人社群,弘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實幹精神,宣傳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出彩河南形象。    河南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豫籍媒體人從河南啟程,走向四面八方,對河南形象對外傳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誰說河南人只愛吃鹹的? | 豫記
    果子分為糖餃和茶果兩大類。茶果面裹著一層厚厚的糖霜,捏起來軟軟的,甜而不膩。糖餃子裡灌了糖漿,一咬一口蜜,吃一口能幸福一整個季節。除了甜點河南人平日裡的糖分來自哪? 胡辣湯和油條是河南人的早餐黃金菜單,在早餐店裡,能和胡辣湯PK的,應該也只有八寶粥了。 秋冬的早晨,來一碗熱氣騰騰散發著甜味的八寶粥,再要上一個糖糕,是愛吃甜人的一整天能量來源。
  • 豫見河南 豫來豫好 「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啟動
    11月27日下午,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主題活動開幕式在鄭州舉行。  此次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指導,「豫記」主辦,旨在藉助豫籍媒體人社群,弘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實幹精神,宣傳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交相輝映的出彩河南形象。
  • 詩和遠方
    從中原綠城遙望江南水鄉,那應該是「詩和遠方」了。他新近創作的百首《新鴛鴦湖棹歌》(以下簡稱「新棹歌」),吟唱的「詩和遠方」,就是那裡的山川風物、人文地理和文朋詩友。    鴛鴦湖,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其實,鴛鴦湖即現在的南湖,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興是中國革命的重鎮,可謂「龍興之地」;南湖,是中國革命航船的啟錨地,是誕生偉大史詩的地方。
  • 半數臺灣人的老家,真的在河南? 豫記
    上個周四,豫記刊發《河南散落著二十個「臺灣村」》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有讀者在後臺留言我們說,臺灣島上有太多的河南元素可以挖掘
  • 這裡,屬於河南警察學院的夜晚
    千年萬年 月光依舊夜晚有無數個形狀這次,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豫警院的夜晚夜暗方顯萬顆星燈明始見一縷塵各執火把才能同時點燃夜晚和白晝警院的雨夜其實很美但也冰涼,孤獨可光線和塵埃裡總有人在專注於自己的夢我在夜裡奔跑
  • 我的第一次詩和遠方的平原
    當出韶關那一個關口的時候,有一家很大的河南人開的麵館,就是專門給坐車的人提供吃飯的地方。此去路途,自己帶了吃的,就沒有吃麵館的東西。然後坐上車繼續上路了,當我看著窗外幻想遠方的樣子,我的記憶特別豐富多彩。我幻想著,像李健歌手那首歌《風吹麥浪》,然後我用耳機聽了這首歌。窗外似乎沒有我想像的麥浪的感覺,那就是一片大山,我路過的省份就是這麼幾個。
  • 為什麼河南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
    我國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這是一種象徵,那麼大家知道這個簡稱的來歷嗎?為什麼河南河南簡稱「豫」? 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但是我們知道河南並沒有大象,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這樣的。這要從很久以前說起,河南真的有大象嗎?
  •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導語:我國省份眾多,而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簡稱,並且其中都蘊含著十分獨特的意義。對於我的家鄉河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為何河南的簡稱為「豫」呢?
  •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你知道河南為什麼稱為豫嗎?
    我國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很多省的簡稱跟這個省的名字一樣,如浙江簡稱浙,江蘇簡稱蘇,黑龍江簡稱黑等等,但也有很多省的簡稱是一些不常見的字,比如湖北簡稱鄂,安徽簡稱皖,福建簡稱閩,江西簡稱贛,廣東簡稱粵,這些字雖然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其實每個都有悠久的歷史來源。
  • 「這就是河南」文創展在鄭州舉行 百名豫記「穿越德化街」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11月29日,「這就是河南」文創展暨中原非遺傳承「薪火計劃」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的近百名河南籍媒體人、省內數家優秀文創單位代表參觀了本次活動的宋畫專題展。河南省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郭廣新在致辭中說,河南文化底蘊深厚,但文創發展還有進步空間。他希望本次活動能夠搭建橋梁平臺,依託媒體人獨特優勢,努力做好河南新文創。復旦大學教授皇甫曉濤出席活動並分享了自己對文創的認識,他結合自身經歷,對比故宮等知名文創品牌,認為應當是產業文創化,而不是文創產業化。
  • 靈山秀水丨屬於新昌的詩和遠方
    遠方在哪裡?除了遙遠,遠方還有什麼?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衛視首創治癒系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節目未播先熱,在官宣陣容、啟動儀式之後,又聯合權威媒體發起了「還有詩和遠方」詩詞徵集大賽以及浙江籍名人#我為家鄉打CALL#話題活動,今天節目組發布了一支絕美的概念宣傳片,再次引起了廣大網友熱評點讚和轉發。在「詩和遠方旅行團」帶領下走近浙江的靈山秀水,追尋你我心中的詩和遠方,是《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的節目訴求。
  • 作為一個河南人,你確定自己真的了解胡辣湯?(上) | 豫記
    有這麼幾個數據,鄭州人大概有900多萬人,除去還在吃奶的小孩兒和不吃早餐的人,每天早上大概會有300萬人端起了胡辣湯碗。 如果你理解不了那一碗黑咕噥東的稠糊塗有啥好,看看孫堅微博的留言就明白了。 一票粉絲除了留言邀請孫堅來河南喝湯外,還貼出了各種胡辣湯的硬照,都揣著一副隨時為胡辣湯代言的架勢。
  • 詩和遠方也應有兒歌版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鴨……」「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裡花朵真鮮豔……」說起童年的回憶,每個人腦子裡都會浮現出幾首兒歌。我們成年人尚且追求詩和遠方,那麼,對於孩子們而言,也應該有詩和遠方的 版。     兒歌版的詩和遠方不應成人化。很明顯,比起上幾代人而言,今天的孩子處於一個開放的網絡時代,不僅僅家庭對孩子們的生活有影響,整個社會也以一種零距離的方式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