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宣傳河南文化,其實我們也只做了比別人多一點點。更多的,是我們做不到的。我不能僅靠嘴上說說,動動筆,就讓別人了解河南是什麼樣的,河南人是什麼樣的。
但他們可以。發起全國創客大會的姜明、挽救洛陽城市建設的葉鵬、愛上胡辣湯的全國知名校長李建華、在海外做方言博主的王八銘。
甚至,他們其中有的不是河南人,卻在河南呆了30年、60年。他們是怎麼看待這片土地的?
王小米| © 撰文
藍家夏夏 | © 版式
兩個不同領域的人
如何殊途同歸?
2015年11月9日,天明集團15樓會議室十幾個人圍坐一桌,姜明在首位,在這一天,他們做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冒險決定:辦一場全國性會議——中國創客領袖大會。
並且創造一個節日:「馬雲在浙江杭州創辦『雙11中國電商日』,我們希望在河南鄭州打造『雙12中國創客日』。」
河南姜明,不管走到哪裡,總想為河南和河南的企業家做點什麼,打造河南這塊品牌。
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持續召開了六屆,為河南創業凝聚了很大的氛圍,它被稱為中國創投界的奧斯卡,在創客裡面是最有影響力的活動。
同時,因為有了姜明,所以有了張仲景國醫大學的恢復重建;有了全球青年豫商領袖成長論壇;有了中原金融博物館;甚至結束了河南沒有雙層公交車的歷史。
雙12中國創客節發起人姜明
紮根在河南的人們,用自己的努力去推動社會發展。
假如沒有一個老人的努力,你恐怕看到的龍門石窟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1980年代,龍門有著向市場化、娛樂化發展的趨勢,這與龍門的佛教文化氛圍很不和諧。葉鵬就寫了一篇文章《論龍門的荒涼化》,發表在《洛陽日報》的頭版。
葉鵬寫道:「龍門石窟只有一個,全世界只有一個,人類文明史上只有一個,永遠不會有了!它是洛陽的驕傲、中國的驕傲、世界的驕傲!對龍門石窟的保護和研究是第一位的,這是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宏觀規則。」
今天看到的洛陽麗景門,也經歷過委屈。
洛陽重修了麗景門時,開發商老闆靈機一動,把「麗景門」寫成了「麗京門」,說是「這樣叫起來響亮」!葉鵬又寫文章,讓他把名字改過來。
「既想附麗歷史陳跡,喚起我們對歷史輝煌的記憶,就應改正過來,寫成『麗景門』才是正理。」
葉鵬和其夫人,圖/在洛陽
在洛陽,葉鵬才是最應該保護的珍貴遺產。
他是浙江人,是著名作家葉文玲的哥哥,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到河南洛陽當老師,從小學一年級教起,一直到做了15年洛陽師範學院院長。他是河南省作協委員,也曾兼任洛陽市作協主席。
但他最關心的卻是洛陽的文物,是洛陽的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的關係。
沒有葉鵬,洛陽該變成什麼樣子。
姜明與葉鵬,也許並不相像,甚至他們八竿子打不著,但,對社會的責任感,大致相同。
「文化這東西,可大可小」
做文化號,我也總是在想,河南文化到底是什麼?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賣紅薯的賣出去一個紅薯,別人說紅薯甜,他會很開心。
可是文化,別人又是怎麼感受到的?
前一陣子,我又見到了上次的採訪對象,李建華校長。
他跟我說,他現在每個星期都要去喝一次胡辣湯,不喝就不得勁。老家南京的朋友來了鄭州,他也請別人去喝胡辣湯。
鄭州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李建華
不管他們愛喝不愛喝,他都告訴他們這是河南的特色,自己宛如一個老河南。
以前都說回南京,去鄭州,現在都說回鄭州,去南京。
他是全國知名的校長,從事教育行業已經30年了。
來鄭州艾瑞德國際學校當校長之前,李建華已經是全國知名校長,而且還是江蘇省物型課程首批教育專家、南京市德育專家。
早在 10多年前,他曾辭去工作,就在中國民辦教育的第一航母南洋教育集團工作,後來再次回到公辦學校。
今年,是他來鄭州的當校長的第四個年頭,他說,他現在都以吃麵為主,從外地回鄭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碗燴麵。
南京的朋友都開玩笑說,你現在是河南人了。
李耘,豫記的作者之一,老家在陝西,自大學畢業便來到安陽,成了信陽女婿之後,在河南一呆就是30多年。
他的投稿裡,多半是在寫信陽的小縣城、菜市場、橋、臘肉,字裡行間儼然是一個老信陽人。
李耘朋友圈裡的信陽生活
他說,在陝西老家的村裡,許多曾經逃荒過去的河南人,他們很能吃苦,也很勤奮聰明,村裡有個河南小夥,在那個年代琢磨做汽水。
真的到河南之後,他感覺又不同了:河南人就像一碗燴麵。
既有南方人的靈巧,又有北方人的質樸。
娶了個信陽媳婦之後,他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徜徉,並成了新河南人。
此心安處是吾鄉。
候鳥一樣的河南人
永遠記得回家的路
而對於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來說,無論飛往何處,這裡仍是他們最牽掛的地方。
張乃心,曾任央視記者,在美生活了七年,她說了一個故事。
在她跟丈夫移民出發的前一天晚上,他倆一夜沒睡著。
到半夜,夫妻倆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兒,起床對著東方磕頭。
看似神叨,但在複雜的心情衝擊下,人總會做些奇怪的事兒來表達強烈的情感。
身在澳洲的李偉利,原本與豫記毫無利益關係,加上桐哥的微信,一上來,她便直言「我想給你們贊助十件紅酒」「希望接受我的支持,一個老家河南人的支持」,並讓桐哥給她一個郵寄地址,「不然我還要打聽」。 這樣的熱情,讓人無法拒絕。
李偉利和楊桐的聊天記錄
「出門在外的我們最怕別人說河南人不好,我們身在海外的人拼命維護河南人的形象。」發現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豫記之後,她一直關注豫記的活動,不僅再次錄製視頻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和祝福,還通過各種方式聯繫我們,希望可以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去年,身在德國的劉秀麗不遠萬裡從法蘭克福到上海浦東,再從上海虹橋到鄭州,穿越半個地球,只為回家。而且,不僅人回來,還為家鄉的姐妹帶了禮物回來。
今年,正在日本繼續學業的小夥劉之洋聽說老家「這就是河南」活動的視頻招募信息,立馬錄製一條發回國內,訴說自己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
還有澳中文化與經濟促進會的會長鄭志武,他雖然常年身在國外,但提起家鄉的歷史文化,比許多身在國內的人還要如數家珍……
在剛過去不久的豫記回家大會上,我們也迎來一個特殊的群體。
由於疫情影響,許多海外河南商會會長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都回到了國內。這些人,得知「這就是河南」的活動信息,紛紛主動要求參加。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8家商會和文化交流會的代表來到會場。
而一些不能前來的海外河南人,比如俄羅斯孔子文化促進會,提前十多天便發來賀信。
還有些則蹲守在直播屏幕前,雲參會。
比如王八銘,不顧溫哥華與北京15個小時的時差,硬是熬夜在8000公裡外,看完了4個小時的整場直播。
他們說,為了這片土地,他們願意儘自己所能。
再過兩天,豫記將邀請這些熱愛家鄉的人們一起,加入文化跨年夜,聚集熱情與深愛,分享這一年,家鄉的美好與遺憾。
12月31日
這就是河南·豫記文化跨年夜
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一億河南人本色裡的俠肝義膽!
南太行最珍貴的特產是什麼?
© THE END
投稿郵箱:yujimedia@163.com
商務合作:salome1203(微信添加)
本帳號是系頭條號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