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農戶致富「有方」 「靠山吃山」發展林果業助增收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甘肅天水農戶致富「有方」 「靠山吃山」發展林果業助增收

2020-05-30 20:15: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郭夢媛

    每年五月,甘肅天水秦州區大櫻桃迎來成熟的季節,上萬畝櫻桃成熟 " 紅似火 "。圖為櫻桃交易市場果農與客商雲集。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5月30日電 (記者 劉玉桃 李亞龍)今年54歲的李永生,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檢查果園。「看著這些蘋果和櫻桃長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窮怕了的李永生很稀罕這些果子,「這幾乎是我們一年全部的收入,不能有『閃失』。」

  家住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中梁鎮座崖村的李永生,家中有10畝地,受祖輩影響,一直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家中收入越來越少,開銷越來越大,靠10畝地生活的一家人逐漸入不敷出,淪為貧困戶。

圖為果農給櫻桃套袋。 劉玉桃 攝

  1999年,年輕氣盛的李永生不甘生活如此窘迫,琢磨怎麼掙錢,他挖掉地裡的玉米,種了4畝蘋果樹。「那時村裡有人種果子收入不錯,想試試。」李永生說。當時蘋果4年後才掛果,家裡少了收入,家裡人不禁埋怨他自作主張。

  「但我還是堅持下來。」2003年,李永生4畝蘋果樹掛果,收入1萬多元。「當時蘋果產量較小,沒想到收入就比以前10畝玉米小麥的還高。」

  嘗到了甜頭,2005年,李永生果斷平整4畝土地,又種上了櫻桃樹。「櫻桃價格比蘋果還高。」2008年,他的4畝櫻桃掛果收穫近500斤,一斤賣到10元錢。

圖為果農分裝櫻桃,準備網上發貨。 劉玉桃 攝

  如今,李永生8畝果林,產量增多,一年收入將近8萬元。「現在家裡生活條件好多了。以前上有老下有小,兩個孩子上學,一年沒什麼收入,孩子開學的時候就特別愁。現在不用在擔心這些事,家裡房子也新蓋的。」李永生說。

  秦州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因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以及遠離工業汙染,生態環境良好,所產蘋果、大櫻桃具有色澤豔、口感好、風味香、無汙染、耐貯運等特點,深受客商青睞。

  近年來,天水市秦州區把林果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增收、提高脫貧成效的主要渠道,累計建園60.12萬畝,逐步形成了基地規模發展、配套體系完備、產業進程加快、管理水平提升、經濟效益增長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2019年,秦州區蘋果栽培面積31.1萬畝、結果面積23.7萬畝,產量50萬噸、產值9.54億元;大櫻桃栽培面積8.42萬畝,結果園面積6.2萬畝,年產量4.5萬噸,產值8.1億元。

  生活寬裕了的李永生,如今謀劃擴大林果的種植面積。「因為經濟效益好,現在村裡的地都是寸土寸金,流轉也不容易。」李永生說,他計劃將家裡剩下的2畝地也種上櫻桃。同時學習種植技術,提高果子產量,增加收入。(完)

相關焦點

  • 阿克蘇地區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林果業提質增效,助力果農增收致富
    新疆新聞在線網4月1日消息(新疆臺記者:金磊 王瑩 通訊員:陳雄飛):阿克蘇地區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林果業提質增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這段時間,在阿克蘇地區的田間地頭,農民們正忙著為果樹剪枝、嫁接、施肥,防治病蟲害,處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 白鳳烏雞助農增收致富
    原標題:白鳳烏雞助農增收致富 雖屬鹿城鎮,但離楚雄城區足有30公裡。離城區不遠不近的距離,是橫在「儘快讓村裡45戶貧困戶脫貧」的一道屏障。2019年,村委會多次考察後,結合村裡生態優勢,確定發展白鳳烏雞養殖。但當地氣候條件是否適應?飼養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大家心裡都沒底。   「村委會先行先試」。村委會幹部集體商議後確定下來。
  • 大石寨鎮沙果甜 農戶增收笑開顏
    近年來,大石寨鎮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大力扶持合作社發展,通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積極發展林果業,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大石寨鎮保門村地處G302線公路沿線,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為了改變以往林果地分散經營效益低的狀況,促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2018年3月,大石寨鎮通過科右前旗貴成農牧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引導果農入股合作社
  • 助農戶增收
    創新型社交電商平臺粉象生活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結合自身的全品類供應鏈渠道優勢以及社群資源,著力打造網際網路+社交電商+產銷三位一體的扶貧閉環,確保精準、專業、有效的推動貧困地區農特產品「上行」,解決農特產品無銷路、賣不出好價錢和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
  • 康縣太石鄉:發展大黃產業助民致富
    中國甘肅網6月8日訊(通訊員 安維東 溫正平)近年來,康縣太石鄉搶抓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歷史機遇,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的同時,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引導村民發展大黃種植產業,走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脫貧增收之路。
  • 林果技術服務隊 提質增效助增收
    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及實地指導等方式,推廣實用管理技術,夯實果農增收基礎,確保林果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走進阿熱勒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都是忙碌的身影,修剪果樹、挖施肥坑、修復防水圈、噴施石硫合劑……還有一些正在給農戶指導、講解林果業實用技術的林果服務隊員,到處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
  • 靠種這個「小東西」,南盛鎮大窩村九成以上農戶增收致富!
    靠種這個「小東西」,南盛鎮大窩村九成以上農戶增收致富!記者走訪大窩村了解到,筍竹種植已成為該村特色產業之一,帶動大批村民增收致富。 鄧水泉自家種植筍竹,同時也收購村民的竹筍,加工後賣到城區或珠三角地區的市場。鄧水泉介紹,採摘回來的竹筍有的經過剝殼、裝箱稱重等工序後直接出售,也有的製成筍乾或酸筍出售。「現在是竹筍收穫的季節,我們每天要處理大約5000根竹筍。目前批發價為1.2元一公斤,價格比去年有所降低。
  • 以產業為引領 助群眾增收致富
    原標題:以產業為引領 助群眾增收致富   12月22日,副市長周正英到遠安縣洋坪鎮百井村調研脫貧攻堅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榆中縣地處甘肅中部,是蘭州的東大門,古絲綢之路分三路穿境而過。其中甘草店鎮位於該縣東南部,地處苑川河中遊,是歷史上甘肅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連接甘、陝、川、青的「旱碼頭」,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榆中縣宛川絲路小鎮項目在甘草店鎮實施,是集高端肉牛養殖、有機農產品種植、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特色小鎮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
  • 綠水青山鋪就致富大道 七裡河區阿幹鎮馬場村發展生態旅遊助力鄉村...
    馬場村過去是阿幹鎮的貧困後山村,農業效益不高,經濟發展緩慢,也無集體經濟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在開發建設中的雲頂山風景區位於馬場村內,近年來七裡河區把馬場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長效的致富路。鄉村旅遊日漸成為馬場村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來源。
  • 萬年齊埠蛇灣村:發展紅芽芋助農增收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趙德穩報導:近年來,萬年縣齊埠鄉蛇灣村瞄準紅芽芋種植產業,成功引進種植紅芽芋400多畝,讓更多的農戶依託這個產業增收致富。貧困戶史愛萍這幾天都在田裡幹活,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家裡有兩畝田租給合作社,一年的租金一千來塊,她自己在基地做事也有六七千塊錢,一年的收入就有七八千元。」
  • 兩個貧困縣的金融扶貧路:致富學校拔窮根 產業扶貧助增收
    當地人管紹剛在這裡發展牛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貴州,這個曾經貧困度最深、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西南部省份,全省66個貧困縣已於2020年11月23日實現全部脫貧摘帽,無數脫貧致富故事在這裡上演。12月初,《金融時報》記者來到貴州福泉市、威寧縣等地實地調研。記者發現,在貧困戶脫貧致富、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都有金融的大力支持。
  • 只有會「養山」,才能「靠山吃山」
    2020-08-13 04:07:18 來源:人民日報原韜雄青山環抱,草木蔥翠,秦嶺腹地有一處清涼所在,名叫「終南山寨」。它位於陝西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緊依牛背梁風景區,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休閒避暑好去處。
  • 吳堡縣精準發展艾草產業助農增收
    一場春雨過後,村民搶抓有利時機積極復工復產,新翻開的泥土與拖拉機、三輪車、艾草苗、辛勤勞作的農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圖。 吳堡縣種植艾草面積已達1750餘畝。小小一株艾草經歷種植、採收、加工的「神奇之旅」後,正在成為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 寧強發展中藥材15萬畝助農增收致富
    寧強發展中藥材15萬畝助農增收致富時間:2016-11-25 17:27:27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吳天文 吳梓麗編輯:肖昌希     西部網訊(通訊員 吳天文 吳梓麗)「冬季是銀杏蓄勢以待培養肥力的關鍵時段,做好冬季管理,對來年銀杏的長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浙江永嘉:景區設免費攤位助農戶銷售增收
    「七一」前夕,浙旅楠溪江黨支部聯合永嘉巖上村黨支部開展「綠色楠溪 紅色力量」菜籃子市集助農活動,景區內劃分出專門的擺攤區域,免費提供桌椅、遮陽傘,供附近農戶銷售蔬菜、水果等自有綠色農產品,助力景區周邊村民增收。2020年7月1日,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潭景區,農民在景區免費提供的攤位上銷售蔬菜、水果等自有綠色農產品。
  • 柞水:只有會「養山」,才能「靠山吃山」
    「生態就是生產力」,好生態讓致富路鋪到了家門口。然而在從前,不僅大山深溝阻擋了致富路,靠山吃山的傳統方式也讓大山裡的資源幾近枯竭。山一直都在,要實現良性的「靠山吃山」,關鍵在「養山」。背靠秦嶺,朱家灣村全村2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和民宿,300多名貧困人口從事旅遊服務。村支書感慨:「以前『靠山吃山』,砍木材,挖草藥,沒賺下幾個錢,還得走出大山務工。現在也是『靠山吃山』,我們從綠水青山裡掙出了『金山銀山』。」嘗到了綠水青山的「甜頭」,朱家灣村作為整村推進農家樂經營的試點村,正在籌建全村民宿經營協會,引進公司建設經營高端民宿。
  • 正安縣白花村:高山反季節蔬菜助農增收致富
    近幾年,村裡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都變好了,為了真正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白花村積極動員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發展產業。龍忠福原在重慶種植蔬菜,2018年底,在「兩委」的發動下,他毅然決定回村種植蔬菜,成為了村裡第一個返鄉創業者。正安縣流渡鎮白花村蔬菜基地。
  • 黃番茄、紅草莓化身農戶致富銀金果
    宋達村距丹巴縣城5公裡,以前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近年來,該村積極響應產業結構調整號召,將農業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依託土地資源優勢、結合氣候特點,把發展特色果蔬種植作為帶動全村產業發展、助農增收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