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銅川有什麼特色美食嗎?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
銅川地方名吃品種繁多,歷史悠久,耀州窩窩面始創於清道光年間,以原料豐富,風味獨特,技工考究,刀工精細,湯濃味美,筋力綿柔,味香可口,名揚天下,有「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之稱,耀州鹹湯面,鹹辣出頭,筋韌爽口,色鮮味諧,餘香盈口,能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印臺區陳爐的蕎面以「稀、煎、汪」被人稱道,清香爽口,回味悠長,色香味俱全,倍受稱讚;宜君豆腐,滷汁點成,豆香濃鬱,全豆腐宴更是鮮美適口,營養豐富,頗受歡迎。
銅川油茶泡饃
一、窩窩面
窩窩面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凡是品嘗過耀州窩窩面的人,都為它豐富的原料、特殊的風味、考究的技術、精細的刀工而讚不絕口。許多人都以遊覽藥王山、品嘗窩窩面為快事。許多年來,耀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窩窩面」。
現在,耀州會做窩窩面的有10多家,做的特別出色的是名廚師宋武存、顧學明、楊毓忠。
窩窩面的原料有:精粉、蘑菇、雞蛋、肉米、核桃仁、木耳、蒜苗、廣米、姜、蔥、粉面、香油、醬油、味精等。其製作方法是:用雞蛋和面(比例為1個雞蛋1兩面),面和好後,以案上擀平(約2至3分厚),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再切成方丁。將切好的面丁在乾麵中拌勻,用筷子的園頭將面丁一個個都戳成園窩形。湯鍋從旺火上,加清水燒開,將窩窩面下鍋煮熟,撈出置湯盤中,將肉末在油鍋中煽炒後,放入湯盆中,加入雞湯和蔥、薑末、鹽、調料適量,然後加入窩窩面,上籠蒸透取出。蘑菇3錢(每碗量)單鍋加入水1市斤,另鍋蒸約30分鐘,撈出,涼水洗淨,切成片,旺火加熱,放入主、輔料,加入蘑菇湯或雞湯,盛入碗,再撒上核桃仁、蛋餅絲、蒜苗或蔥絲,最後滴香油即成。
銅川窩窩面
二、鹹湯面
鹹湯面是耀州特有的傳統小吃,經濟實惠,食用方便,人們喜作早餐。鹹湯面,鹹辣出頭,筋韌爽口。碗內生薑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色鮮而合諧,食後餘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慾大振,頓覺輕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
耀州鹹湯面歷史悠久,婦孺皆知。現在耀州國營、集體、個體鹹湯麵館僅城關地區就發展到30多家。西街飲食公司的麵館,經常顧客盈門。
鹹湯面的原料是:上等麵粉、小香、大香、花椒、上元桂、薑片、良姜、草果、丁香、蔻仁、蓖卜、蝦皮、胡椒、豆腐(或羊血),生薑、蔥、辣椒油。
操作方法是:先一天晚上用適量鹼水將麵粉反覆揉合和好,扯成或寬或窄的麵條,煮熟撈出、冷透、拌上熟菜油,儲存檔裡;翌日清晨將下面的湯燒開,放入食鹽和配和的調合粉,加上壓碎的豆腐塊;出售時將麵條放碗裡,用調好的煎湯透幾遍,將面透熱,澆上原湯,再加生薑末,生蔥(韭)花及油潑辣子,即稱鹹湯面。加上羊血的稱羊血鹹湯面。
銅川鹹湯面
三、油茶泡饃
銅川油茶泡饃
在耀州的大街上,設有不少賣油茶泡鏌的店鋪和小攤。這種油茶,不是那種芝麻杏仁油茶,而是用家畜油和麵粉炒成的一種油茶。它的歷史久遠,據知在清朝時期就有人賣,至今不衰,一直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這種油茶的製作,一般是以煉好的牛、羊油摻上少許豬油和菜油,在鍋溶化,再將麵粉放入,用鏟反覆攪炒,待油和面炒勻呈黃色糊狀時,即算成熟,然後舀入盆、碗之路,冷卻後便凝固成塊狀,以備食用。其配料比例為一斤油、一斤半面或二斤面。
營業時,攤主在火爐一支個大砂鍋,將油茶切碎投入開水鍋內,放入鹽面用勺攪勻,即成為稀糊糊的油茶。顧客到來後,取一隻老碗,將饃(鍋盔、燒餅、蒸饃均可)在鍋內掰成小塊,遞給攤主,攤主掌勺舀上煎油茶罩上兩、三遍,饃就透了,然後舀滿油茶,撒上少許蔥、薑末,遞給顧客食用。吃起來醇香味美,鹹淡可口,油而不膩,耐飢耐飽。此外,你若想吃油茶打雞蛋,給攤主說一聲要荷包的還是打碎的,不一會攤主便按你的要求在鍋內打好煮熟,其味道就格外鮮美適口了。
這種油茶,不但味道醇香適口,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滋補身體的功效。由於它製作簡便,因此耀州有不少人家都習慣在冬季炒上一些。一清早,按人多少在爐子上熬上一幾碗,泡上饃,便是一頓方便營養的早餐。這對於家中有老人、病人者滋補身體,促進健康是不無裨益的。
銅川油茶泡饃
四、雪花糖
雪花糖,每年入冬雪花飄落時開始生產,因其糖塊顏色白亮,牙咬糖塊時,糖渣紛落,宛如飄雪,故名雪花糖,俗稱渣子糖,是耀州久負盛名的傳統食品。雪花糖是由灶糖加芝麻改進而成。灶糖是古人專為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用,後逐漸演進為雪花糖,歷來受省內外人稱讚,向為饋贈親友之佳品。
雪花糖系節令性產品,每年入冬,即陸續生產上市,到來年春暖停產,使其能保持酥脆爽口,香甜味長之特點,且具有健胃、潤腸、止咳化痰之功效。
雪花糖的配料:小米100斤,芝麻50斤,大麥芽10斤。近年來,有的糖坊還增添了核桃仁、桂花、青紅絲、果子露、香精等佐料,使其味道更加香甜可口,絢麗美觀,為優質雪花糖。
雪花糖製作程序是先將小米用水泡透,上籠蒸熟,再拌上碾面的大麥芽使其發酵,再裝進有隙孔的大甕裡,倒進開水把米汁淋出來,倒入鍋裡,用碳火去熬。等熬稠後取出扯成糖胚,再將糖胚放入鍋裡加火溶化,摻入炒熟去皮的芝麻攪拌均勻,提到案板上攤成糖板,用刀切成薄如紙張般的連刀紋,工序即畢。賣時不用刀切,只用手輕輕一掰就行了。
銅川雪花糖
銅川的老字號美食,小小的一家蒸餃店,在當地沒有人不知道的。光蒸餃的口味的就有十幾種,皮薄如紙,形如芙蓉,個人感覺素餡的最好吃。
銅川出煤,下礦井如船出海,鄉俗有下井前吃長面以象徵拉魂。故至今礦區多集中大刀麵館。
刀:長二尺二寸,背前端寬三寸,背後端寬四寸,老秤重十九斤。藝高者膽大,揮刀自如,面細如絲,水開下鍋,兩滾即熟,澆上幹[火覽]肉臊子,一口未咽,急嚼第二口,一碗下肚,又等不及等二碗,三碗吃畢,滿頭熱汗,鼻耳暢通,還想再吃,肚腹難容,一步徘徊,怏怏離去。
銅川北關的餄餎,有麥麵和蕎麥麵兩種供食客選擇。等到食客往餄餎攤上一坐,點出要蕎面或者麥麵的,要不要放辣子,攤主就會很麻利地抓起一把餄餎放在碗裡,用勺子把事先熬製好的料湯裡舀了澆進去,再扣了碗篳出去,如此反覆地回上三五次,等餄餎完全熱透了,再澆一些湯,放上韭菜和辣椒,就熱騰騰地給食客端了過來。
銅川北關的餄餎好吃,就好吃在筋道上,吃在嘴裡有彈性,你得費一點勁咬住扯一下,才能咬斷它;銅川北關的餄餎好吃,還好在它的湯好喝,雖說有一點鹹,但是這種用老料熬出來的湯味道很香很厚重,加上湯上面漂著油花兒,讓你吃了餄餎,不由得也要把湯給喝完了。
小丘是銅川耀州區的一個鎮子,刀嫠面是這地方的一道民間美食。可這小丘的刀嫠面確是在照金這地方火起來的。當地的小夥伴們說,習大大來了專門吃了這個,而且不停說好呢。
這面的嫠字下面一個女字,是告訴大家,這面一定得是巧婦來做,面做出來薄如紙,麵攤在案上,犁刀的時候以杖為尺飛快地滑犁,犁出的面細如絲,下鍋燒熟、盛碗、再澆上紅白黃黑綠五色臊子湯,熱乎乎、滑溜溜、勁道道、香咂咂的一碗刀嫠面就做好了。
銅川豆子面是一種吃豆見豆的麵食。它是先將黃豆、紅豆、綠豆、黑豆、豌豆等多種豆子熬製成豆湯,再下入麵條煮燴而成。這樣做出來的豆子面,既避免了雜麵入口傷喉的不適感,又因有各種豆類的摻合增加了麵條的風味。面滑豆香,湯爽味美。
老豆腐選料嚴格,去掉雜豆,剩下的純正黃豆用水洗淨,經石磨粉碎後,去掉豆皮,磨漿。其他的工藝和制豆腐相似。盛豆腐的大罐用棉布包裹,即使在冬天,老豆腐也是熱乎乎的。其次,碗裡的佐料也很講究,如小磨香油,芝麻醬,蒜泥,辣椒油,鹽水,醬油,醋等吃起來清香可口很有滋味。
驢蹄子面,據說起源於50年代困難時期,農人忙於農活,無暇做飯,於是用玉米面和硬,直接用刀切成面片下鍋。既省時,吃了也頂飢。後來這一美食便流傳下來,如今生活水品提高了,則換成了白面製作,面更筋道,配上精心調製的臊子,味道更是引得人口水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