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傳統中藥店傳四代 後輩堅守祖訓保持傳統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在馬來西亞的小鎮街場或老城區,少不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傳統中藥店。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不少中藥行慢慢從人們的視線消失,但由劉氏一家人堅守近80年的葆和堂,至今仍屹立在柔佛州居鑾毛申律大街上,守護家傳中醫藥業門楣。

「我的父親特別交代,我們家必須堅持傳統的中醫、中藥,不可轉型去賣奶粉、尿片之類的雜貨,將葆和堂變成像是迷你市場一般。」葆和堂店主劉凱說。

中藥業非夕陽行業

葆和堂目前由第四代子孫劉凱當家。他提到,雖然許多中藥行抵不住時代的洪流,逐漸式微,但他並不認為中醫藥業是夕陽行業。身為中藥師的他指出,現代人的健康意識普遍提高,會儘量減少服用或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的西藥,轉而選用滋補養生、調理體質的中藥。

「現在的網絡發達,只需在網上搜尋資料,就可增加對藥材的認識。中醫藥的學問很多,越是深入鑽研,就越是讚嘆古人的智慧。經過多年厚積薄發,現在也有不少友族願意嘗試中藥,令中醫藥業另有市場。」

劉凱提到,中醫師和中藥師就如西醫體系中的醫生和藥劑師,但中藥講求的是對症下藥,就連咳嗽、傷風等小病,都要識別類型施藥,如熱咳、寒咳、過敏、風寒、暑溼等,在用藥時都大有不同,調養身體的藥方更是多不勝數,需具備專業的知識及判斷。

他14歲的女兒劉筱彤自小就對中醫藥業感興趣,常到葆和堂裡下打手,只要是放假期間,都會在店裡協助運作及學習,有望將葆和堂繼承下去,成為第五代的接班人。

藥材講求貨真價實

「葆和堂並不是自詡老字號,而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依循祖訓『童叟無欺』,所以我們除了積累經驗,也對店內售賣的藥材非常講究,全都貨真價實,也因此令消費者充滿信心。」

劉凱也提到,中藥行的日常工作繁瑣,做過中藥業,就不懼其他行業的艱辛。「我們的日常就是要處理藥材,藥材送到後,需經過處理才能販售,而藥材的種類那麼多,每一種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有的要日曬,有的需陰涼,非常瑣碎。若處理不當,藥材有可能生蛀蟲。」

以往藥材的價格上上下下,很不穩定,現在因貨源吃緊,價格只上不下,也令中醫藥業面對難題。「中藥材的貨源難找,本地因氣候、土壤的關係,出產的藥材品質不如中國進口的,但早期中國藥材還有大量出口,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服中藥,中國內銷市場龐大,出口到國外的數量就減少了。」

此外,為病患煎藥也是葆和堂的服務之一,要很有耐心地看顧煎藥的火候。「以往也曾嘗試過以方便的電子藥煲來煎藥,但效果不理想,所以我們還是採用瓦斯爐煎藥,要在一旁守著。」

中藥店戰火中倖存

劉家祖籍中國廣東梅州大埔,第一代來到南洋的劉鎮江一手創立葆和堂,接手的第二代繼承人劉萍及第三代劉聿明也同為中醫師,以家傳醫術造福居鑾民眾。現年七十餘歲的劉聿明至今還在葆和堂內看診,他根據先父劉萍所述,講述了葆和堂如何在戰火中僥倖留存。

在1940年,家中長輩購入葆和堂,裝修好內部家具和採購貨物,開始經營中藥店,當時店內排滿了各類中藥材和酒類。「1942年,居鑾繼峇株巴轄和亞依淡之後淪陷,大批日軍入城。那一年,我只有4歲,父親決定暫時放棄在毛申律大街剛買下不久的三層樓店屋,舉家搬遷到市郊花旗山(豆沙村)的森林邊沿安頓。」

劉聿明憶述,進駐居鑾的日軍霸佔當時的葆和堂充做憲兵司令部,隔鄰的25號店屋則被充作日軍慰安所。為了方便軍官前往慰安所,日軍更在2間店屋二樓之間的牆壁敲開一個大洞。3年8個月後日軍投降,他們一家重返葆和堂,只見店內貨物已被洗劫一空,欲哭無淚,只好再次到新加坡辦貨。

「所幸當時主要的櫥櫃和設備沒有遭受嚴重破壞,包括樓下兩邊牆上的貨物木架和店內現今仍在使用著的木質長櫃檯,否則先父真的不知該如何重置家業。」據了解,店內古色古香的百子櫃已有近百年歷史,是開業之時自新加坡帶回的柚木家具,全以榫頭連接,不含鐵釘。(張柔生)

相關焦點

  • 杭州中藥店把傳統香囊做出新意
    5月20日,杭州多家中藥店的香囊櫃檯前
  • 漳浦「翰林糕」:五代人堅守傳統手作糕餅
    「廣昌記」第四代掌門人陳龍坤正在手工製作「翰林糕」。作為漳浦縣百年老字號「廣昌記」的第四代「掌門人」,他已手持梨木模具純手工製作「翰林糕」逾五十載。「翰林糕」是一方長為2釐米、寬為1釐米、高約0.6釐米的綠豆糕點,主要成分是綠豆、白砂糖和少量調和油。別小覷了這種當地富有特色的傳統美食,自雍正年間流傳至今,是閩南民間非常受歡迎的佐茶糕點,飲譽海內外。
  • 誦《孝經》傳祖訓…… 東莞南社古村舉辦忠孝文化節
    通訊員供圖新快報訊 記者楊英傑 通訊員陳俊鵬 謝銳堅報導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東莞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
  • 昨為世界傳統醫藥日 細數漳州那些傳統名藥
    漳州是傳統醫藥的大市,去年,國寶名藥片仔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除了片仔癀外,漳州還有很多傳統醫藥名揚海內外,如東山的宋金棗、詔安的黃金興、白眉涼茶等。如今,這些名藥均已被列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還列入省級「非遺」。那麼,這些傳統名藥,有著怎樣的歷史傳承,它們發展現狀又是如何呢?
  • 《百鳥朝鳳》——匠人最後的堅守,傳統文化的輓歌
    2014年,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西影廠廠長吳天明因病去世,由他執導的電影《百鳥朝鳳》2016成功上映,這部電影作為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是他個人電影生涯的絕唱,也是一曲中國傳統文化的輓歌。這種堅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長度的——一代人對抗不了時光,就把手藝和精神傳給下一代,如此往復,發揚光大。不論是吹嗩吶,還是拍電影,還是別的什麼,接過了一門手藝的衣缽,往往就意味著一輩子的堅持,直到再也無法對抗時光。堅持,是匠人得以成為匠人的本錢。
  • 家風傳承:中國各大姓氏祖訓你知道多少,你家的祖訓你知道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祖訓也特別重要。因此古往今來,就有不少英雄豪傑留下了自己的道德操守,給後輩子孫瞻仰。但對於中國各大姓氏的」祖訓「,你又知道多少呢?你家的祖訓你知不知道呢?祖訓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說一下歷史上幾個有名的祖訓。
  • 馬來西亞一家人兩代經營傳統茶餐廳 傳承古早味
    中國僑網11月11日電 近日,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登文章,講述了馬來西亞的一間茶室歷經兩代人的堅守,50幾年來隨著街市的興衰,見證老街區人事變遷,至今仍堅持傳統手藝衝泡咖啡,成為柔佛居鑾當地家喻戶曉的古早味咖啡店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位於毛申律路火車閘門前的民天茶室由符先生的爸爸開設,現在由符先生的兄弟姐妹合力經營。
  • 住在雞場的馬來西亞華人,保持著中國傳統習俗,卻稱不敢回中國
    在馬來西亞有著主要的三大種族,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華人是馬來重要的組成,他們散布在馬來西亞各個城鎮,在吉隆坡,馬六甲,檳城等地都擁有自己的唐人街。馬六甲不大,在這裡最熱鬧最受遊人歡迎的就是雞場街,也就是唐人街。
  • 閩西客家傳統武術「連城拳」:傳習千年 流傳海外
    張金川 攝  據悉,「連城拳」歷經近千年傳習,成為「客家祖地」閩西客家傳統武術精粹、福建省八大拳種之一,2009年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不僅在福建、湖南、浙江等地傳揚,還流傳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 馬來西亞的中醫藥
    公元1796年,廣東梅縣人古石泉在檳城(Pinang,又名George  Town)創辦首家中藥店——仁愛堂,其後裔敦守祖訓,經營藥業百年不衰。公元1881年華人葉觀盛在吉隆坡創辦中醫機構培善堂,公元1894年擴大院址,增建樓房,更名為同善醫院。又有黃進聰等人在按城創辦南華醫院,公元1884年開業接論。這兩家醫院的開設標誌著馬來西亞的中醫事業正式開始,為近由年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 福建高陽溫氏祖訓
    溫氏在傳統家風上最能體現八個字:忠、孝、文、武;仁、義、誠、信。現福建高陽溫氏祠堂即以「忠武&34;是家風傳承的精髓,它把家風傳承到每一個後輩的名字中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後人為人處世及人生觀。聯句強調「仁義」、「誠信」推崇「聖賢&34;,真開族大地也。溫子玉發現後乃回鄉與兄弟相議,把田園祖業俱交父輩祿、壽兩房掌管,並立字約後,別井離鄉,載其高曾祖考及四代祖妣金鬥安厝於此,即今之稱「太祖墓」也。有當時殿中侍御史鄭伯玉為我祖撰寫《墓志銘》為鑑。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圍屋喜事》劇照《圍屋喜事》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眾感到親切,引發共鳴,不少觀眾看完表示「客家話很親切」「找回了童年記憶」「高度還原了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不是客家地區的觀眾也表示被故事感動,客家話也很好聽。
  • 多元種族文化馬來西亞的傳統服裝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共有30多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馬來西亞的每一個種族都有各自的傳統服裝,但是,在日常生活裡除了馬來女性以外,馬來西亞人很少會穿傳統服裝,而是喜歡穿牛仔褲,T-shirt, 短褲,裙子等。只有在特殊場合裡,馬來西亞人才會穿他們的傳統民族服裝,例如:伊斯蘭教徒必須穿上他們的傳統服裝才能進入到清真寺內做禮拜。
  • 「迎中秋」世界各地傳統糕點系列——馬來西亞「娘惹糕」
    9月13日,中國將迎來傳統佳節——中秋節。月餅作為中秋節的傳統糕點,久負盛名,備受人們喜愛。那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是否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糕點,讓人食之難忘呢?答案是肯定的。峇峇娘惹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地馬來人的文化,是中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他們的美食同樣兼具了中馬兩國的特色,尤以娘惹糕最具代表性。娘惹糕因取用植物如蝶豆花、班蘭葉的汁液來為糕點上色,形成豔麗的色彩並且結合了香料和椰漿而散發陣陣迷人香氣,口感軟糯,是備受當地人喜歡的美食之一。鄭桂玲說,她們製作的娘惹糕之所以備受青睞,秘訣來自於祖傳的配方。
  • 馬來西亞的傳統服飾特色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馬來西亞去旅遊,是覺得當地的風景非常的優美,所以很多人到馬來西亞旅遊以後,都會覺得不虛此行。在馬來西亞當中,馬來西亞的服飾非常的精緻好看,可以看到男子在穿著的時候特別的顯示氣質,而女性在穿著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特別的好看。馬來西亞不管是男性的服飾,還是女性的服飾,如果是傳統服飾的話,會看到它的服飾給人一種五彩繽紛的感覺。
  • ...傳統技藝(泛丸)被列入第七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七批蘇州市非遺項目名錄(節選) 雷允上集團秉承堅守「精選道地藥材允執其信,虔修丸散膏丹上品為宗」的祖訓,修合各類丸、散、膏、丹。丸劑是我國傳統劑型之一,早在2000年前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已對丸劑的名稱、處方有了記載。丸劑具有作用持久、可緩和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可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泛丸,是將中藥製成藥丸的一種傳統工藝,將中藥碎成細粉,以水為粘合劑,藥工便能制出一顆顆圓潤飽滿、大小均勻的藥丸。手工泛丸相對於機器泛制的丸劑,緊密程度低,易於控制溶散時限,特別適合消化功能弱的病人服用。
  • 鬥羅大陸:唐家祖訓,白秀秀應生死看淡
    從唐三開始也傳了兩輩了,忠實的鬥羅迷也發現了一條又一條有趣的唐家祖訓。這唐家祖訓可謂是撐起了鬥羅系列的故事線,那今天,小樂就帶大家一起看一看。「男娶魂獸,十萬起步,女嫁外掛,非神不嫁。」正是這區區十六個字,撐起了鬥羅大陸系列所有的作品。
  • 從《百鳥朝鳳》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隨著社會發展,傳統藝術的沒落和匠人的堅守,也許他們沒有所謂崇高信仰,只是為了習得養活自己的手藝,可不管他們為了什麼,正因為有著這樣一些少有的手藝人的堅持,才使得什麼留了下來。我們對文化傳承其實在2016年就有所意識,或許是人們沒曾注意而已。在2016年出現了一部文藝傳承電影《百鳥朝鳳》。
  • 「迎中秋」世界各地傳統糕點系列——馬來西亞「娘惹糕」
    9月13日,中國將迎來傳統佳節——中秋節。月餅作為中秋節的傳統糕點,久負盛名,備受人們喜愛。那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是否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糕點,讓人食之難忘呢?答案是肯定的。峇峇娘惹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地馬來人的文化,是中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他們的美食同樣兼具了中馬兩國的特色,尤以娘惹糕最具代表性。娘惹糕因取用植物如蝶豆花、班蘭葉的汁液來為糕點上色,形成豔麗的色彩並且結合了香料和椰漿而散發陣陣迷人香氣,口感軟糯,是備受當地人喜歡的美食之一。鄭桂玲說,她們製作的娘惹糕之所以備受青睞,秘訣來自於祖傳的配方。
  • 韓綜裡中藥店被說成韓藥店?什麼時候中藥也是韓國的了?
    但是一碼歸一碼,韓國也有很多地方是我們所不齒的,比如,韓國認為好多從中國傳過去的東西是他們的,好多節日也是他們的,甚至還去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我們中國的傳統變成了他們的,這就很讓人生氣了!近日,有小夥伴提出,在一檔韓綜中,mc把中藥店說成韓藥店,這引起了非常多人的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