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16 00:45:3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蘭素英 蔡鼎
每經記者 蘭素英 蔡鼎 每經編輯 宋思艱
在市場將一些國際知名沽空機構稱為「嗜血狂鯊」之時,一句俗語也迴蕩在人們耳邊:「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在滬港通、深港通機制日臻完備之際,越來越多的內地資金南下,投資港股市場。
但與A股市場不同的是,港股市場有完善的沽空機制,這導致不少港股公司成為沽空機構的獵物,也讓一些內地投資者一時間難以適應,因為他們習慣的只是做多。
顯然,投資者在A股市場積累的經驗不能生搬硬套於港股市場。
那麼,面對港股市場正常的沽空機制,投資者應該如何適應呢?
要想不被套 研究是王道
據記者統計,過去5年國際三大專業沽空機構命中率高達70%,說明「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那麼,多數被沽空公司有哪些漏洞容易被沽空機構抓住?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被狙擊目標通常有一些特徵,包括毛利率遠高於同行、大量關聯交易、利潤高速增長但不分紅、應收佔款特別大以及資本開支特別大等等。對於上述觀點,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衝也表示認同。
記者梳理發現,年初至今,共有7家港股企業遭遇沽空機構「埋伏」。其中,有5家都被沽空機構指出存在利潤過高嫌疑,分別是中國宏橋(01378,HK)、中國信貸(08207,HK)、瑞聲科技(02018,HK)、科通芯城(00400,HK)以及敏華控股(01999,HK)。
除誇大利潤外,關聯交易也是沽空機構的重要關注點之一。通過在關聯交易中尋找蛛絲馬跡,沽空機構便可循跡而上,找到切入點。在上述7家被沽空企業中,沽空機構認為參與關聯交易的就佔了5家。
中國宏橋便是其中之一。愛默生在今年2月28日發布的沽空報告時稱,中國宏橋在港交所上市後虛報生產成本,並從關聯方以極低的價格買入電力與鋁原料,共隱瞞了216億元的成本,實際盈利能力不到其所聲稱的一半。
此外,黃立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估值嚴重偏離合理範圍也是被沽空公司的一大共同點。
記者留意到,格勞克斯當時「盯上」豐盛控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市值近似瘋狂的上漲速度。格勞克斯在沽空報告中稱,2016財年,豐盛控股經常性業務EBIT(息稅前利潤)為1.32億元人民幣,意味著以經常性運營利潤計算,豐盛控股的估值高達431倍,格勞克斯形容這個估值水平屬於「荒唐可笑」。由於市值增長迅猛,豐盛控股近幾年甚至被譽為港股的「神話」。
要想在投資市場保持贏利,投資者必須練就一雙孫悟空般的「火眼金睛」。
對此,葉尚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研究永遠是王道,如果發現投資標的有上述特徵,就更要深入調研。不僅要回查歷史數據記錄,並且要長期持續跟進,以此減低「踩地雷」的風險。
他同時指出,港股有沽空操作機制,一些被沽空機構盯上的目標,其沽空量比例有突然増加的可能;另外,香港券商和金融機構都很注意貸款風控,如果一家公司出了問題,其抵押股份將會被拋售套現,加上港股沒有漲跌停板制(指定股份目前有股價穩定機制),相關股票的單日跌幅可以很大。
只有摸清國際沽空機構的「套路」,南下投資者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專家:不可生搬A股投資經驗
對於南下掘金的內地投資者,因港股在估值中樞、流動性、交易機制各方面與A股差異顯著,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的情況。如果完全照搬A股邏輯去炒港股,風險將是巨大的。
相比A股,港股投資者中的機構投資者佔比較大。在這種由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中,一些疑似偏離基本面價值的公司容易淪為專業投資者的做空對象。那麼,南下投資者該如何甄別這些很容易被沽空機構「狙擊」的公司?
黃立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者應拋棄一切在A股市場積累的經驗,千萬不要把過去的經驗應用在內地以外的市場,否則他們不論投資什麼都會輸得很慘,因為(內地的)商業邏輯在這些年與境外資本市場邏輯是背離的,金融邏輯也是背離的。
黃立衝對記者表示,在包括港股市場在內的境外市場投資時,應堅持研究股票基本面,堅決不投資嚴重偏離基本面的股票,要從公司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去尋找真正有用的信息。
由前香港大行分析師組成的港股專業投資者(Pro Investor)團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對於習慣了只可以做多的南下資金,投資者需要了解海外沽空機構的做空特點。過去,沽空機構針對的標的有以下特點:財務疑點,借票空倉;而現在,沽空機構集中到高估值個股上,並配合看空期權。
因此,內地投資者除了要分析基本面之外,還需根據港股市場可做空特點,參考多方做空新聞和數據,例如做空機構報告、港交所做空企業名單、關註標的的期權交易變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