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產品思維的角度入手,講了如何用產品思考公式(用戶-場景-需求-解決方案)以及邏輯順序梳理場景與需求,做出一個好產品。
前段時間,認識了一個騰訊的實習生,她說她去面試的時候,遇到一道題——為人們設計一款新的旅遊產品?
她的回答讓我感覺,她不僅僅只是個實習生。
要知道,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一定會想到以下幾點:
什麼樣的人們?什麼樣的旅遊產品?這個人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這個產品?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框架,她也是知道的。但是她在回答中補充了另外一個邏輯,並讓我很震驚。你一定很好奇是什麼吧,接下來讓我仔細介紹。
一、確定用戶
1. 確定目標用戶
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問題——為人們設計一款新的旅遊產品?
這個問題裡包含了兩個關鍵詞——人們和旅遊產品。
什麼是人們呢?——人們嘛,有高的,有矮的;有學歷好的,有學歷差的;有胖有瘦;,有錢的,也有沒錢的;有老有少,18歲的,28歲的,還有88歲的;有喜歡新奇事物的,有宅的;各種各樣的人,形形色色。
而旅遊呢?人們在提到旅遊時,通常會考慮哪些問題呢?
要知道,旅遊不僅僅是出去看景色以及拍照片的那麼一瞬間。旅遊之前,大家會考慮很多:
要不要出去旅遊?要去哪兒旅遊?坐什麼去旅遊?帶什麼東西去旅遊?旅遊期間出事兒怎麼辦?旅遊要花多少錢?哎呀,旅遊這個事兒,沒有那麼簡單,對吧……
讓我們的問題簡單點——我們假設一下,我們的產品面向的是大學生。
那麼,問題實際上就變成了,為大學生設計一款旅遊產品。那麼接下來,我們該如何考慮呢?
2. 確定目標用戶的相關用戶
我們就要考慮了——大學生不是獨立群體啊,他們爸媽管著錢呢,萬一出問題了,咋辦?
對,這款產品一定要考慮到大學生相關的親人,是否對這個產品會產生影響。大學生的監督人,大學生的輔導員等等。
再接下來,考慮什麼?
用戶考慮清楚了之後,我們需要考慮場景和需求了。
二、場景需求
大學生是什麼樣的群體?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沒工作,沒有正常的性生活,但是他們有什麼呢?有時間啊,有爸媽呀,還有一群朋友。
對於他們來說呢,他們如果考慮旅遊,會怎麼思考呢?
我要不要出去旅遊?我爸媽會不會同意我出去旅遊?我爸媽會給我多少錢?我要和誰出去旅遊?我要去哪兒旅遊?我要不要做攻略?我要住哪兒?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出了一個考慮的方向,也就是,關於旅遊,會分為旅遊前的準備過程以及旅遊中的事項。
1. 確定場景
那麼,關於旅遊這件事情,主要就會變成兩個大場景:一是旅遊前準備,二是旅遊中事項。
同時,確定用戶的時候,我們就提到了這個產品設計要考慮到大學生的父母等,畢竟他們也可能影響到大學生們對於這款產品的使用。
分不同場景我們來考慮下,在考慮之前,我們還要描述一下,用什麼思維來考慮。
這個就是今天的重點了。這個同學,加了什麼邏輯?
三、產品的邏輯思維
旅遊前準備這個場景,你會如何考慮?你可能會直接就想出來,上馬蜂窩找攻略,上百度找攻略。但是,遊前準備,又不僅僅是這兩個產品,對吧?
我們得用產品思維來描述這個場景。什麼思維呢?邏輯思維啊~
有四個邏輯順序可以供你當武器來回答這個問題,分別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以及邏輯演繹的順序。
什麼意思呢?
1. 時間順序
就是按照事情的先後進行問題的分析。
比如:旅遊前準備這個場景、從冒出想法、問爸媽找錢、找攻略、做自己攻略、買旅遊用品、買往返的票、到去車站、準備出發。這都是旅遊前的事情。是按照時間順序定的。
按時間先後順序來思考,這就是一種解決方案。
2. 空間順序
所謂空間順序也是結構順序,比如按場地分,有學校、家裡、火車站、旅遊地等,這就是按空間來劃分的。
如果你在學校考慮旅遊,那麼就可以選擇是做攻略,約朋友等。而到了家裡,可能就是問爸媽意見,要錢等。而到了火車站,就是買去旅遊地的票了。
這就是按照空間或者結構順序來進行劃分。
3. 重要性的順序
還可以按照重要性的順序來分,比如我們上車的時候,老弱病殘孕優先落座,這就是一個重要性順序嘛。女士優先也是重要性順序。
如果按照重要性的順序來分,我們可能會認為攻略是最重要的,那我們就選擇地做攻略。可能找爸媽要錢最重要,那我們就先找爸媽要錢。
這就是一種重要性的順序了。你看,我們對旅遊前準備場景有哪些產品,至少有了三種解決辦法。
4. 演繹順序
前面提到的時間、空間和重要性順序,它們的邏輯順序,都是用的歸納法,也就是各個論據是找相似點集合到一塊兒的。比如它們都是時間因素,它們都是結構因素,它們都是重要性順序。
還有一種進行分析的套路是演繹順序。所謂演繹順序,就是我們說的三大段: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比如,在今天我們提到的問題上,假設所有的旅遊都要花錢;大林的小白要去旅遊,所以結論就是大林的小白要花錢。用演繹法,也是可以分析問題的。
前面提到的騰訊實習生就是加了這樣一個邏輯順序。
接下來,我們放到具體的場景中,來看一下如何使用這種邏輯順序吧。
四、旅遊前場景
我們用時間順序看看旅遊前場景下,具體會有哪些產品出現。
按照時間軸來看,會有旅遊想法、確認父母意見、準備攻略、購買車票、購買旅遊用品、準備出發,這六個階段。
分不同階段,我們可以看一下,會有哪些產品——
旅遊想法:周末去哪兒?憑空冒出想法?確認父母意見:電話?微信?家裡溝通?準備攻略:馬蜂窩?百度?知乎?購買車票:12306?飛豬?攜程?黃牛?購買旅遊用品:防曬?雨傘?定位系統?水壺?翻譯軟體?地圖?背包?等準備出發:打車去車站?對於這些場景下的產品,目前市面上的方案解決得怎麼樣呢?
我們會發現,目前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的軟體來滿足旅遊準備前的產品了。這塊兒,我們可以不用多加思考。
我們可以另闢蹊徑,做個不一樣的滿足旅遊準備前的產品;比如做個定位產品,讓爸媽隨時知道我們在哪裡。
或者,你還有別的想法,我們可以一起聊聊。但是你有沒有學習到這個思路了呢?如何用邏輯思考這樣子的產品設計。
大學生的旅遊前準備場景完了,我們聊聊旅遊中場景。
五、旅遊中場景
同樣地,我們用時間軸看看旅遊中這件事情,它會有以下一系列過程:
旅遊地到達:檢票機出去?打車?找酒店入住:滴滴?神舟?或者地圖?去景點:同上,或者問人?購買景點門票:排隊購票?二維碼購票?網絡預訂?門票套卡?遊玩:拍照?拍視頻?聽講解?購買紀念品:付款?挑選?郵寄?回酒店睡覺:枕頭?被單?分析完整個鏈條,我們要思考可以做個什麼樣的產品。在這裡,我們不去詳細分析、設計具體的產品了。
關鍵是要學會這個思考的思路,大家可以開動腦筋,多多想想。
六、總結
今天介紹了兩個產品思維。可能你已經忘記了,我們還是復盤一下:
第一,產品思考公式:用戶——場景——需求——解決方案
(經常看我文章的小夥伴,對這個結構已經瞭然於胸了吧。)
第二,邏輯順序,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和邏輯演繹的順序。
這個在哪裡使用呢?在場景和需求分析那裡,東一榔頭、西一耙子,你總會漏點什麼,有一個邏輯順序,會讓你有如神助。讓聽你說的人,也能聽下去。
今天的文章,還是從產品思維層面,做一個分享。
以上。
本文由 @大林的小白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