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正義」理念之異同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西方傳統重「以正為義」,而中國傳統則重「以義為正」

——中西「正義」理念之異同

無論中外,「正義」一詞都古已有之。在人們的理解和應用中,這個詞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榮耀,也引發了深刻的分歧和爭議。

英語中的「justice」一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正義女神的名字,在英文中這個詞不但指正義,而且還有法官的意思,可見正義和法官的聯繫,法官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

中西方詞源意義上的「正義」

西方語言中的「正義」(英語justice),據說是源於拉丁語justitia。它在古希臘語中原指「置於直線上的東西」 ,可引申為「符合天性,直截了當,不扭曲、不偏斜」。一般來說,西方正義觀念的傳統,是從人的本性出發,以強調人的權利為重點,以人人各得其所為目標,構想出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和生活境界。這種正義觀重在從法和制度的層面對社會加以批判與建構。

我們在現有的各種中文詞典和法學教科書中可以看到,當justice被翻譯成中文「正義」時,其解釋是「公正、公平、正直、法、權利等」,最終落實到其法律層面的涵義。而與justice對應的中文詞彙「正義」本身,則是用可以拆解的「正」和「義」兩個字組成的。在漢語中,「正」是「端正、平直、正中、不偏斜」,這與古希臘「置於直線上」的意思有些相同;而「義」的原意是「宜」,即「合適、恰當、合乎情理」的意思。兩字合起來的「正義」,就是合乎正當的情理,公道、正派、直率、公平。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經過儒家仁義學說的演繹,使「正義」成了最重要的道德價值判斷。荀子說:「苟非正義,則謂之奸邪」 ,代表了正義與邪惡兩分法的正義觀,並具有濃厚的道德化取向。西方所強調的法和制度層面的批判性內容,在這裡則不那麼明顯。

中西方的正義觀念既有總體上的一致,也有思考方式和路徑細節上的某些不一致

通過詞源的大體考證可以看出,中西方正義觀念的傳統之間,既有總體上的一致,也有思考方式和路徑細節上的某些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義觀念在基本內容和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義」的共同本意,可以簡單概括為「理應如此」,即「應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天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人的理性。中外古人憑藉自己對生活中全部光明、真實、正直、善良、美好等等的完整想像和追求,創造了「正義」這個最高價值觀念,為人類追求幸福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並讓它與一切邪惡、黑暗、罪行、腐朽等相對立。總之,無論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自然啟示,還是來自人類良知的「絕對命令」,「正義」作為東西方都承認的「普世價值」,已經成為人們的信念信仰對象。人們可以像相信「天地永恆」一樣相信「正義永恆」,像相信「真理必勝」一樣相信「正義必勝」。因此「正義」也成為一個普遍的評價尺度,這個尺度既適用於評判每個人的每個行為,也適用於評判任何國家社會的制度體系。

其次,中西方「正義」觀念傳統之間存在著一定差別,這可以通過原本是個單一詞彙的「justice」,在中文裡變成了一個複合詞彙,看出一些端倪。

從中文的角度說,如何理解和處理「正」和「義」的關係,必然成為一個思考的起點。因為「正」主要是個描述詞,源於對人的存在和對象事物本身「實然」狀況的認知和理解;「義」則主要是個價值詞,源於對人的主體行為之「應然」的認知與理解。因此在「正」與「義」之間,就可能包含一種偏正關係:是首先確認「正」之本態,以正為義,以正導義,從實然導出應然?還是首先確認「義」之準則,以義為正,以義導正,以應然來指導實然?這兩種可能的選擇,正好反映出中西方傳統思維的不同特點。大體上可以這樣說:西方傳統重在「以正為義」,而中國傳統則重在「以義為正」。

「正義」在社會實踐中越來越成為一個「強勢」概念,這是西方正義理論的特色

在西文的傳統中,從「置於直線上」引申出來的「各歸各」或「人人各盡其職」,顯示了一種「以正為義」的本意和思路。這就是「存在即是合理」,以承認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現實狀態為根據,去思考和說明什麼是應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對正義的理解和闡述,多是從人的權利與社會秩序出發,進行現實性的具體分析,從中揭示現實生活中構成正義的要素和形式,從而將正義一步步地具體化為諸如「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制度正義」與「程序正義」,「權利正義」與「分配正義」,「矯正(補償)正義」與「懲罰正義」,「社會正義」與「生態正義」等具體類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進它們的設置。這種日趨實證化的探究,把對正義問題的追究和對正義事業的追求,引上了對社會制度與法律設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軌道。也正因為如此,「正義」在社會實踐中越來越成為一個「強勢」概念。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正義理論的特色。

中國傳統上「以義為正」, 「正義」長期是一個似有似無、可以被各種道德規範替代的「弱」概念

而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則呈現一種「以義為正」的思考路徑。古人爭論了多年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表明它是沿著將「人性」加以道德化設定的方向思考,一開始就用對人性的價值判斷代替了對人性的客觀描述和解釋。「義者,宜也」,相當於「合理的才是應有的」。荀子的名言「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最典型地代表了這種思路。它看似對人何以有別於水火草木禽獸的一種客觀描述,實際上是把「義」樹立為「人」的唯一標誌和標準,強調「義」才是人之為人的特有之「正」,有義才是「人」,無義則無以為「人」。後世儒家將「義」劃歸為人倫「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雖然也豐富了對人的特徵的理解,但其主導意向,卻仍是著眼於人倫道德和個人修養的「應然」層面。

我國古人先後用「義」與「利」的對立來強調「義」的內涵,用「天理」與「人慾」的尊卑來闡發「義」的根基,用「君子」與「小人」的身份來展示「義」的形象,用禍福榮辱效應的後果來印證「義」的威力,等等。這些都是著意於貫徹「以義為正」的正義觀,總體上並未超出個體道德和儒家仁義學說的眼界。特別是,由於其中缺少對人的權利與社會制度的深度聯繫和思考,「人權」概念往往被掩蓋和淡化了。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傳統文獻中,「正義」長期是一個似有似無、可以被各種道德規範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義」二字也很少在這個意義上連在一起使用的原因。

直到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面臨現代化的挑戰,加上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正義」才重新成為一個核心價值範疇,中西正義觀進入了一個融匯交通的時期。

(作者李德順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李德順

編輯:黃品超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李欣然 | 中西異同視角下的「西學中源」說——兼論晚清「《格致古...
    從中西學異同的視角看,「西學中源」說不僅關涉促進或阻礙西學引進的問題,更是一種介於中西相通和中西相異之間的獨特認知,既暗含著中西學本質上的貫通,又強調二者現象上的區別。在近代思想光譜中,「西學中源」說有其獨特的位置,既不同於嚴復所主張的中西各有體用,也不同於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證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學的嘗試,還異於張之洞以中西之別為基礎的「中體西用」之說。
  • 品味文化盛宴 中西美食文化交流會荷蘭海牙舉行
    品味文化盛宴 中西美食文化交流會荷蘭海牙舉行
  •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下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上)有跟大家一起探討英漢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本期將繼續為各位深度剖析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別人也會認為這孩子不懂規矩。這就是由於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語域上的差別。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直面國際學校課程體系中中文教育的痛點問題,日前,薈同學校用幾堂別開生面的中文課,向公眾呈現了「中西融合」式的全新教育場景。 在沉浸式中文課堂上 發現漢字之美 一直以來,中文教育在國際學校教育體系中一直是一大痛點。在全盤西式的教學環境中,孩子們對中文課的學習模式等同於「對外漢語」教學,會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產生一定影響。
  • 修複式正義應用於校園欺凌的理念與實踐
    修複式正義的基本理念和主張為何?從人類文明的演進來看,正義的發展大概分三個部分:應報式正義、分配式正義、修複式正義。1.什麼是應報式正義?應報式正義是我們熟知的正義概念。一個人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我們就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置(懲罰)。在過去,應報式正義通常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包括現在犯罪後的刑罰處遇,也是應報式正義。
  • 人民法院報:讓程序正義之光消融實體正義堅冰
    如果說兩年前的案件複查是程序正義之光初照聶樹斌案,今天的決定提審則意味著程序的陽光更加溫暖。  這場被稱為「姍姍來遲的審判」承載了社會各界太多的期望。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期待和嚮往的司法正義不僅包含實體正義,還有程序正義,前者強調個案結果的公正性,後者則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在刑事司法領域,人們既追求「有罪必罰,罰當其罪」以及「罰必有罪」的實體正義,也要求實現包括正當程序、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等原則在內的程序正義。
  • 說說晉商與徽商的異同之處
    明清時期晉商、徽商皆為當時勢力最大的兩個地方商幫,時至今日晉商、徽商之影響仍然不小,晉商大院已成為一種文化,徽商已成為徽學的重要內容,而晉商、徽商之經營之道、管理制度、興衰歷史仍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價值。晉商、徽商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域性商人集團,那麼二者究竟有何異同?以下我來具體分析。
  • 【科普知識】生薑乾薑之異同
    【科普知識】生薑乾薑之異同 2020-12-10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生代時裝品牌MAXMCCOY麥考伊:創新演繹中西結合的時尚理念
    它又是如何定義「時尚復古類」這一全新理念的呢?首先,在品牌定位上,麥考伊品牌主要面向無齡化、少女感,泛80後、90後的年輕人群,精緻、浪漫主義、年輕化、中西結合是麥考伊品牌的標籤。MAXMCCOY麥考伊作為行業佼佼者,從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創新研發,致力成為融合中西文化、古典與現代文化的倡導者和推動者,為國內家庭帶來高品質的服裝服飾選擇。
  • 中西交融締造天堂之境
    中西交融締造天堂之境   秉承對品質佳釀和生活藝術的極致追求,拉菲羅斯柴爾德集團一直致力於推廣美食美酒的藝術。美食與美酒的配搭之道的真諦在於激發彼此的味蕾潛能,呈現和諧的巔峰狀態。且看作為「兩海間」產區代表佳釀的凱薩天堂古堡,如何與以下幾道精選的中西佳餚,締造出一場如入天堂之境的味覺盛宴!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不單是各自學術脈絡下的平行比較,還應該具有更深入的「中西互融」式碰撞與交匯。同時,也需要破除以時代為斷限的隔膜,力圖形成「古今一體」的研究視野。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徐力恆助理教授的《當數據成為文獻的一種:試析數字人文研究和文獻學、書籍史的交集》對數字人文範式的基本內涵和理念進行了討論,通過數字人文學界成果和研究趨勢的若干例證,指出數字人文能夠對文獻學和書籍史研究所能產生的推動作用。
  • 治理現代化須恪守程序正義
    治理走向「現代」,一個重要維度是恪守程序正義。當代社會,無論中西,凡遇重大或熱點事件,民眾和輿論的第一反應都是追問此事處理是否合乎法律、合乎程序。焦點不一定直指實質正義,而往往首先集中於程序正義之上。法諺有雲,「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在以追求實體真實、準確打擊犯罪作為首要價值目標的指導下,辦案人員在潛意識中往往會形成一種只要是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案件事實,可以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理念。刑訊逼供等各種非法強制措施,長期以來成為我國刑事司法中的一個痼疾,在司法實踐中屢禁不止,也就不足為怪了。
  • 中西古代文明與現代藝術碰撞 盡在本月底《靈蛇傳奇》大展
    展覽匯集了中國、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日本、葡萄牙等7個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基金會的古代文物和現當代藝術品,展品來自國內7省(自治區、直轄市)13家文博單位,以及羅馬國家博物館馬西莫宮、都靈皇家博物館、義大利卡比託利歐博物館、日本三瀦畫廊等國際著名博物館、藝術機構;183件(套)展品連通古今,以東西方文化中共有的蛇形藝術為主題,對比展示中西古代文明與現代藝術的異同,從藝術的角度詮釋生活美學的衍生與發展
  • 上海美院打造國際藝術教育「雲上社區」,交流中西藝術教育
    澎湃新聞獲悉,上海美院與舊金山藝術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東京藝術大學等藝術院校師生作品和教學理念今後將可以在同一平臺上展出,能看到東西方對藝術認識和藝術作品的異同,從而重新認識中西教育的發展軌跡和現狀。「國際藝術院校優秀作品線上交流展」頁面,每個院校都是一座島嶼「線上交流展」在場景呈現上採用了「藝術島」的概念,即每個「島」代表一個藝術學院。
  • 茶葉「金花」與「白霜」究竟有何異同之處?
    特別是「金花」與「白霜」有什麼樣的異同之處呢?下面就具體來看看。 茶葉金花是什麼? 所謂的金花,就是「冠突散囊菌」,這種真菌長得非常美麗,顯微鏡下像是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因此得名金花菌,是對人有益的酵素類菌。
  • 火影中佩恩的理念與高達00中天人的理念是否一致?
    而我們所熟悉的高達00中「天人」的理念難道不也是如此嗎?高達00「天人」的創立者是伊奧利亞·肖漢博格。擁有絕對的軍事技術優勢,其他國家或組織的武裝力量在它面前基本上不堪一擊。「天人」的理念則是通過武力介入來阻止與消除戰爭,包括恐怖組織也屬於要被消除的範疇。
  • 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誰更重要?
    在法律界一直有這樣一條法律諺語: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更加重要。這句諺語正好能夠說明這一問題,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所謂的實體正義,即根據客觀發生的事實真相來依法裁判。我國從古至今、包括近現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堅持實體正義,追求將所有壞人一網打盡的司法目標。但是,如果過分堅持實體正義,就難免會突破一些法律程序,以達到將罪有應得之人繩之以法。當然,一旦突破法律程序去辦理案件,就難免會造成「寧枉勿縱」的司法觀念,從而釀造難以救濟的冤假錯案。比如著名的「佘祥林」案件。
  • 《魔獸世界懷舊服》P5正義之手在哪刷 正義之手屬性分享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P5正義之手在哪刷?
  • 論程序正義
    在許多學者看來,法律程序在作為實現公正結果的手段方面的價值,儘管也同樣重要,但與程序正義價值相比,只能處於第二位。有的學者在強調程序正義方面走得如此之遠,以至於得出了與羅爾斯的純粹的程序正義相似的結論:確保法律程序自身價值的實現是法律實施過程的關鍵所在,只要遵循了公正、合理的程序,結果就被視為是正當的。陳瑞華教授將這種理論稱為「程序本位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