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士道看日本人工作精神

2020-12-21 杭州日報

  文 李陳雲

  

  以前,我不太相信如下一些有關民族性的話:「法國人浪漫」、「英國人拘謹」,認為不夠準確——難道中國人中就沒有浪漫的拘謹的?後來,我漸漸發現,在大方向上,一個民族,的確有一個民族典型的特性。

  關於普通日本人,我們也有一些定見,比如日本人講禮貌,日本人是工作狂,日本人精益求精。但為什麼如此?我們不一定知道。事實上,日本很多特定的風俗、禮儀,都是一般外國人難以了解的。森田六朗這本《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從一些特定的詞彙如老實(日語的漢字表達是「素直」)、恥、客氣(日語的漢字表達是「遠慮」)、託你的福、武士道等入手,闡釋日本人的內心世界。森田六朗這本書原本是寫給日語初學者看的,但這些日常生活常用的詞彙有深刻的文化意涵,非三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表達透徹。森田六朗講得深入淺出,讀來頗有興味。

  武士道大概是日本最複雜的思想之一。或許可以拿它做例子,聊窺《讀懂關鍵詞》全書一斑:1603年,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此後三百年間,日本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武士無須再戰鬥,那麼靠什麼活下去?費了一番腦筋之後,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使沒有戰爭,為了在社會上保有重要地位,保持有尊嚴的活法,武士還是應該和以前一樣,追求「武士道」。所謂武士道,就是「身為武士者的正確的活法」。例如:無論任何事情都要以不怕死的心態勇敢面對。撒謊、騙人、為了一己之利做卑劣的事情,都有違武士道精神。武士要為主人拼命戰鬥,所謂「一所懸命」就是這個意思。明治維新時代,武士不再存在,但武士道精神流傳下來,並延伸到日本人的工作精神之中。「一所懸命」從捨命保護主人變成拼命努力的意思。

  黃榮光女士在譯序中舉了一個例子,讀來頗令人動容:日本工藝界大師北村昭齋曾在手藝和賺錢之間徘徊。經歷過戰爭之後,他下定決心,要做自己必須做的事情,比如不計成本地為奈良國立博物館和正倉院修理漆器。在他看來,沒有這種求完美的精神的人設計、製造的產品就會「總是差最後一口氣」。

  

  《讀懂關鍵詞:看懂日本人的內心》,森田六朗著,黃榮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版,定價:19.80元。

相關焦點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日本戰國時期的幕府時代,竟然是背叛「武士道」精神篡位奪權的?
    幕府掌門人德川家康 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民族,是什麼讓德川家康背棄武士道精神選擇自立門戶? 武士道精神說,要克己,因此他常常小心行事;武士道精神說要忠義,於是他常常順應時勢。這就是德川家康遵循所謂的武士道的方法——把握時機,謀取大權。 1598年9月18日,全日本的視線都集中在了一個六歲男孩的身上,他的父親叫豐臣秀吉,在當時被稱為太閤,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但卻在現在已經奄奄一息。
  • 《椿三十郎》,武士道精神的深層探究,以善為尊哲理的隱喻表達
    提到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相信很多喜歡看電影的人都不會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對於出生在武士家庭的他來說,日本武士自然成為了他電影世界裡的常客,往往在電影中藉助對日本武士的刻畫來凸顯對人性、社會階層、變革的深刻思索。
  • 武士道精神的化身:淺談日本刀的前世今生
    日本刀以其華麗的外形與見血封喉的殺傷力,被稱為「世界三大冷兵器之一」;同時作為「武士道精神」的代表,它也承載了更多的象徵意義,詮釋著冷兵器暴力美學的獨特魅力。
  • 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縱觀古今中外強國,都可以看到一點:任何一個民族,無關大與小,只要有獨特的精神信仰,那麼往往就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斯巴達,只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論國家規模微不足道,卻因尚武精神,而為世界矚目。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相對於其他大中華文化圈裡的東亞各國,千百年來「獨懸海外」的日本民族,形成了其積極中帶著憂鬱,從容裡蘊含極端的特殊民族氣質。「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這種特殊民族氣質的突出表現,而武士道精神之中對於名譽的重視,和對於死亡近乎於追求的執著,則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日本歷史上所推崇的「武士道」,究竟是個「神馬」東西
    「武士道」如果光看外表,也是蠻唬人的一、日本武士道從出生伊始,便伴隨著無休止的謊言武士道起源於12世紀的鎌倉幕府時期為了所謂的「大日本帝國的迷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將曾經令它們嗤之以鼻的「武士道」精神,再一次從「歷史的垃圾堆」裡翻了出來,又重新搽脂抹粉,梳洗打扮一番便開始「登臺唱戲」了!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而日本島國溫暖潮溼的海洋性氣候環境特點使得和服設計得寬鬆透氣,為更好地適應日本的風土人情和氣候,一般的和服衣袍上就有8個多透氣孔,同時襟、袖、裾可以自由開合。和服中的「武士道精神」與民族心理傳統日本民族的性格特點通常是含蓄而內斂的。不管是日本的武士階級還是庶民階級,精神至上原則是始終不變的。
  • 盤點日本的象徵;富士山、菊花、櫻花、武士道
    富士山被日本人譽為「聖嶽」,是日本最著名的象徵之一。a,日本是一個建立在火山地震帶的群島國家,其中最著名的火山就是富士山。高3776.24米的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日本火山地震頻發,使得日本人危機意識極強。(當地時間2019年8月8日,日本淺間山,位於日本群馬縣和長野縣交界處的淺間山火山7日晚發生小規模爆發。)富士山成為日本的象徵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 日本人為啥喜歡櫻花,真實的原因,竟然與武士道有關
    日本有一些政治性的象徵,在日本國內,日本民眾都喜歡櫻花,為什麼喜歡櫻花呢?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就是,在最美的那一刻凋落。櫻花有個特點就是,在最美的時刻,突然一下凋落。這就是日本文化當中,提倡的武士道的一個精神層面。
  • 營養師日本遊學團:富士山的影和武士道的魂
    遠看山頂上的笠雲感覺它是靜止狀態,不過此時山上的風卻非常強。日本國寶鎌倉大佛武士道精神名,忠,勇,義,禮,誠,克,仁,這八個字順序排列是有講究的,重要性從前向後遞減,這是武士道精神與中國儒家的根本性不同
  • 淺析日本軍國主義推崇的武士道死亡美學,二戰老兵指出其為謊言
    但在二戰中,有一位日本軍官卻不停的對底下士兵灌輸自己的死亡美學,生命要像櫻花盛開時一樣熱烈,死亡也要像櫻花凋謝時一樣絢爛。當今我們在看一些抗日歷史紀錄片,還真有不少日本軍官恬不知恥的喊出了為大日本帝國獻身的口號,認為自己死的很光榮,死的很偉大,他們就沒有回憶一下自己這一生做了什麼壞事嗎?當他們被打死在異鄉時,他們是否會對所謂的死亡美學與什麼才是武士道精神多一點思考呢?
  • 日本女子武士道,是個啥樣子?據說生孩子跟一般人都不一樣
    眾所周知,日本性格最大的特色是武士道。武士道,似乎一聽是個男人的行事準則,其實不然,日本女人在武士道大行天下時,也以武家之妻身份,毫不苟且地踐行著武士道。日本有本書叫《女子の武士道》,專門說的就是這事。
  • 花道、茶道、武士道發展迅猛,日本人為何要追著「道」文化不放?
    三、「道」文化的衍生物適合日本心理和精神的需要「道」文化在長久的發展中,已經發出多個分支,這些不同的衍生物能夠滿足日本人不同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穩固社會秩序,社會生活也會更加美好。例如武士道、茶道、花道等等。
  • 二戰,日本人拼刺刀的時候為什麼退掉槍裡的子彈?跟武士道無關
    在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日本鬼子動不動就愛捨棄射擊,要拼刺刀,並且在他們拼刺刀的時候,還必須要先退掉槍裡的子彈。那麼,日本鬼子為什麼在拼刺刀的時候一定要退掉槍裡的子彈,真的如傳言中說的是因為武士道精神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
  • 日本幕藩體制與武士道倫理化,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聯繫
    單看文化的方面,同時就喪失了向上的精神。返回來看,幕府在太平時期,就很迫切的需要一種先進的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宋學明確規定了君臣的等級關係,對於規範和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易為幕府的統治者所接受,於是對朱子學派大加獎勵,促進新儒學的倫理道德日本化,這就成為他們取代佛教思想作為培養武士道精神的最好選擇。
  •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然而,日本大多數武士不肯拋棄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強烈反對將武士西化。他們甚至成立了武士集團,自立為政,想方設法阻礙軍隊變革。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困惑,為什麼日本電視劇或者電影中,武士經常一言不合就剖腹謝罪? 其實他們的剖腹謝罪,嚴格意義地來講,叫做切腹,屬於武士道的一部分。而且只有武士階級能夠以這種光榮的方式死去。
  • 日本的「武士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個「筐」
    1882年天皇發布《軍人敕諭》,更是明確批判武士階層長期掌控日本政權的歷史,是「違我國體」。所以,在明治前、中期,「武士道」地位尷尬,處於一種心照不宣的半遺忘狀態。明治後期,為向西方證明日本非野蠻民族,新渡戶稻造重塑武士道,認為其與基督教相通明治時代後期,「武士道」再度被激活,與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有相當直接的關係。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
    而且,涉及西方的話題也特別多,提及的西方人名甚至遠遠多過日本人名的數量(140人比20人。此據巖波文庫本末後的「人名索引及注」統計的結果)。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該書其實是一部關於東西文化比較的論著。既然名為《武士道》,新渡戶所講的「武士道」究竟指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