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指路發現的文物,農民獲獎,文物更是成為價值連城的國寶

2020-12-25 小珏說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祖先流傳下來的文物數不勝數。然而,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精品文物,大多數都有著許多傳奇的經歷。如果少了一點運氣,它們很可能就繼續在地下沉睡,很可能流落民間,很可能漂洋過海。今天要說的這件文物,就略帶傳奇色彩,它就是麒麟尊。

故事發生的年代並不久遠,就在1991年。當時,廣西賀州市沙田鎮龍中村的農民陳海貴非常懊悔,因為他家種植的花生,都被野獸所糟蹋破壞了。陳海貴相當氣憤,帶著自己的兒子蹲點守候,發誓要報仇雪恨。

在守候之時,他們等來了一隻狐狸。可是,還沒有等到兩父子動手,這隻警覺的狐狸扭頭就跑,陳海貴窮追不捨。他們一直追到紅珠山半山腰上,狐狸跑入一個洞穴,就不見了蹤影。陳海貴也不敢貿然進入山洞,只好和兒子一起將洞穴封死,然後再做打算。

第二天,陳海貴叫上了幾個好友,一同進入洞穴抓狐狸。當時還有人嘲笑他,說他被狐狸精迷倒了,也有人勸他別和一隻狐狸鬥氣。然而,陳海貴卻不依不饒,也就是他的執著,這才讓國寶文物得以面世。

他們一共大約十來人,深入洞穴之後,並沒有找到狐狸,反而在一個天然石板平臺上,發現了一排稀奇古怪的物件。其中有一個動物模樣的東西,似龍非龍,正在睜大眼睛看著他們。在手電筒的照射下,這件文物發出綠幽幽的光芒,還頗有些令人害怕。

這群人中,膽子小的嚇得叫來了起來,還以為是狐狸變化成的器物。畢竟已經是九十年代,各種信息發達,還是有人說了出來:它們是古董,值大價錢!陳海貴才反應過來,他們清點了33件文物,並且偷偷帶回了家。

一開始,這些人並沒有打算上交文物,但因為分配不均,風聲洩露出來,終於驚動了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考古人員、政府幹部以及公安人員共同趕到陳海貴家中,要求他們交出文物。經過幾次三番的工作,特別是宣傳了違法佔有文物的嚴重後果和上交文物的獎勵政策後,陳海貴才將文物全部交出,並且指出了發現地。

根據專家的考證,此處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重要文官的墓葬。那個所謂的「狐狸洞」,實際上是就是墓穴。陪葬的33件物品,都是二級文物以上,那件動物造型的器皿,就是麒麟尊。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們在論證時,毫無懸念地將它定為一級甲等文物,即國寶文物。儘管上交文物過程中有波折,但陳海貴和其它參與人,都獲得了一張證書和200元人民幣的獎勵。

這個數額現在看來不大,但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麒麟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那麼多青銅器,都有著麒麟的圖案、花紋或者造型,為什麼只有這一件,卻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以麒麟來命名呢?我們細看一下。

它是酒尊,高為53.7釐米,寬為23.5釐米,長為50釐米,重達21.5千克。它很像是上古傳說中的麒麟,四肢矯健,富有動感。肚腹滾園,一副福像。它的背上有一條龍,尾巴之上又有一隻鳳凰,鳳凰正在踮腳向上觀看。龍和鳳之間,相隔一段距離,互相凝視。青銅尊之上,遍布著夔紋,顯得十分富貴。因為以麒麟為主要造型,也是最重要的主題,所以這件文物的命名,沒有引起任何爭議。

在這件文物之上,有著龍鳳麒麟三大神獸,這並不多見,因此它被國家博物館徵集收藏。龍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圖騰,鳳鳥是楚國的聖物,麒麟相傳在廣西這樣西南之地的誕生地。所以,這件青銅器集中了所有的要素,是中華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晶。

相關焦點

  • 由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上交給了專家
    在每個博物館裡都有著幾件「鎮館之寶」,而能被稱為「鎮館之寶」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國寶級別的。有意思的是,根據這些國寶級文物的出土介紹來看,大多數國寶都不是由考古專家發現的,而是由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比如今天要說的被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是上交到了專家手中,博物館才得以收藏。
  • 廣西農民在狐狸洞發現國寶級文物,拒絕200萬,專家:上交獎勵200
    氣憤不已的陳海貴決定帶著兒子去蹲點,會會這個糟蹋他花生的"兇手",兩人守了半天,結果發現一隻狐狸在糟蹋發生,陳海貴父子全力追趕,結果追到了紅珠山半山腰狐狸便消失了,他們仔細尋找,意外在一處山坡山發現了一個山洞。
  • 農民下田發現國寶,砸碎賣給廢品站,專家拼好發現4張「怪臉」
    文/不二書史農民下田發現國寶,砸碎賣給廢品站,專家拼好發現4張「怪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更是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而在廣闊無垠的中華大地之下,更是隱藏了無數珍貴的文物。而這些珍貴的文物更是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有些文物更是有著它的奇特,地方所在,它包含的意味,更是讓人十分的不解。在湖南的寧鄉縣,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有一位農民,他在田間勞作的時候,正在努力辛勤的鋤地,可是卻不想挖出了一大塊的廢鐵,他當時認為這塊廢鐵並不值錢,就把這個廢鐵拿到廢品收費站去賣了,可是他卻並沒有想到這一塊廢鐵,其實是一個十分珍貴的國寶。
  • 農民割草發現發光黑木匣,沒想到藏有黃金文物,最起碼價值1150萬
    農民割草發現發光黑木匣,沒想到藏有黃金文物,最起碼價值1150萬。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山西省的一個小縣城發展的還比較落後,那時候村子裡的大部分村民都沒有工作,他們只能去到山上割草或者是採些藥材,然後賣到市場上換取些錢。
  • 濟寧市博物館一級文物傳奇:農民澆地發現元青花
    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在濟寧市博物館,就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元青花纏枝瓜果紋玉壺春瓶,而這件珍貴的元青花的發現過程,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
  • 這些國寶文物都是小孩子發現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留下的文物也是不計其數。在我國有不少珍貴文物是小孩子無意間發現的,他們讓這些文物重見天日。今天帶大家去看看幾件由小孩子發現的國寶文物。這件文物是1968年9月的一個傍晚,陝西鹹陽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13歲學生孔忠良在路邊偶然發現的。這件文物當時差點被這個小學生毀掉了,孔忠良撿到這個後,他看著像印章,就想著把這個上面原來的磨掉,然後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幸好這枚印章的質地太硬,他磨了會,發現印章沒啥動靜就放棄了。後來被他做大隊幹部的父親發現,覺得這個可能是文物。
  • 農民撿到5釐米「金條」,捐給博物館後成鎮館之寶,價值連城!
    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公認的事情,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我們有非常發達的文明,所以往往會留下十分精美的文物,只要能夠熬過漫長歷史的蹉跎,這些文物就會成為世界級別的珍寶。曾經有一位農民在淘金的時候撿到5釐米長的金條,捐給博物館之後就成了鎮館之寶,甚至估價後價值連城。
  • 西安:古典音樂「對話」國寶文物
    新華社西安4月19日電(記者蔡馨逸)18日晚上8點,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館,西安交響樂團「雲上國寶音樂會」首場線上直播奏響,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在線欣賞音樂,觀賞國寶文物。
  • 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原標題: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 故宮國寶再現文物南遷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
  • 流失日本的十大中國文物,都是稀世珍寶,專家:歸國之日遙遙無期
    最大的一起文物流失應當便是圓明園事件,盛大壯麗的圓明園,就這樣被付之一炬。外國列強更是在此關頭而大肆搶奪中國的文物,其中我國流失日本的文物也是非常的多。 有的甚至已經被日本視為國寶級文物。要知道在日本收藏的中國文物中,絕大部分都是靠從中國掠奪的而得的。古代中國贈與日本的文物以及近代掠奪中國的文物,其中就有10件更是堪稱稀世國寶。
  • 中國流落到日本的四大「國寶級」文物,件件價值連城,令人惋惜!
    【中國流落到日本的四大「國寶級」文物,件件價值連城,令人惋惜!】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朝的一種鑲嵌質地樂器。現屬於御物等級文物,收藏於宮內廳正倉院北院。漢委奴國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的。金印出土以後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把它捐獻給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曜變天目茶碗:乃南宋的傳世孤品,後流傳到了日本。
  • 抗戰時期,日本究竟盜走我國多少文物?日本至今不敢公布真實數字
    2019年,一組從日本追回的國寶「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走入了人們的視線,這是一組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卻多年流落日本。幸而在2019年8月23日,這一組八件價值連城的國寶成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讓無數人欣慰又感慨。
  • 老農民挖出破馬槽 價值5億元文物竟被用來餵馬吃草
    你能想像幹著農活就能挖出價值5個億的文物嗎?清朝中後期,在陝西省寶雞有個名為虢川的地方,一位農民在地裡幹活,正在他耕地的時候,鐵犁頭碰到了一個堅硬的物體,怎麼也挖不下去,甚至差點把鐵犁頭崩斷。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麼堅硬呢?
  •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
    馬未都:我去參觀博物館,發現館藏文物被調包,連大氣都不敢出!提起博物館,可能有很多喜歡文物的朋友經常去,博物館裡面收藏的大多都是各種有著珍貴价值的文物,有些還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當然,去看的各位肯定都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畢竟文物這麼珍貴,肯定都要保護好。
  • 《國寶很有戲》創新演繹文物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張紀中演繹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意外藝術供圖近日,一檔全新體驗類文博短劇《國寶很有戲》在新浪微博平臺發布。該節目由意外藝術與湖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家一級博物館合作打造,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提供支持,通過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國寶背後的文化故事。《國寶很有戲》第一季共5期,每周三更新一期,每期時長10分鐘,圍繞一件或一套重點文物展開。「以往的文物類節目大多以第三人稱講述,而我們選擇第一人稱視角,讓文物自己發聲,講述它所處的時代與它的主人的故事。」
  • 這些頂級國寶,都價值連城,但如今下落不明很難再找回
    這些頂級國寶,都價值連城,但如今下落不明很難再找回我們國家是一個多難的國家,可以說不管是各朝各代,特別是到了清朝晚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打內戰,可以說我們國家很多的頂級國寶,都已經流失到民間,以及被販賣到國外,還有的是八國聯軍在圓明園搶劫時
  • 南部新城要建故宮南遷文物博物館?朝天宮南遷文物倉庫的國寶終於有機會看了!
    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善本、刻本,以及當時國內發現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羅尼經》五代刻本,國內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覬覦華北,對故宮文物虎視眈眈。眼瞅著自家的「寶貝」天天被外人盯著,那滋味,不好過。所以那段日子,故宮裡頭天天炸鍋。大家都在想辦法,國難當頭,國寶將如何保全?
  • 六大稀世古物,最後一件超級文物流失日本,被視為第一國寶
    西周人龍紋環我國文物中橫跨歷史最長的就是玉器了,從史前大多數文化遺址到目前當世都有。而這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周人龍紋環」更是堪稱國寶級玉器。中部有圓孔,背面光素無紋,正面雕刻兩組人、龍合體共身圖案,飾眼目紋、勾雲紋和弧線紋等。足見珍貴。
  • 68件文物從英國回家:中國還有多少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不過,與大量流失到海外的文物相比,這只能是滄海一粟——光是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裡,就收藏著3萬多件來自中國的各類文物,以及6萬餘種珍稀文獻和書籍資料。 那麼,截至目前,中國到底有哪些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東晉時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叫顧愷之。
  • 61件中國文物在日本被奉為國寶,精彩無法描述!
    如今:無恥的佔有——不許拍照,不標註來源,封為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又稱亞洲文物陳列館,是日本博物館中展出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也是日本掠奪亞洲國家文物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