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大型迷惑現場:你是茶還是飯?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收錄於話題#獵奇16個

「薄荷、茴香、金不換、時令青菜,同新茶一同炒制…這是茶葉與蔬菜味道的初次滲透。」 兩年前的一天深夜,《風味原產地·潮汕》這個名叫擂茶的食物,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鏡頭裡,客家阿姨用一套名叫擂缽和擂棍的組合,將芝麻,老茶和含有嫩綠茶葉一起炒制的野菜混合物碾成泥,滾入沸水。按片中的解說詞,這個成品「擁有爽滑的口感」。

坐在電腦前,我頭一次發現自己即便抓破腦袋,也想像不出這個東西的滋味。

在一棟廣州老式水泥牆居民樓的二樓,我品嘗到了人生第一口客家擂茶的滋味。

*作者供圖

「其實我都不願意做的,[擂茶] 又費工夫又賣不出錢。」 說話的是一個有趣的客家阿姨,「但是沒辦法,這邊即便自己會做的人,都上我這裡來喝。」 她一邊招呼我們進她家掛著「客家擂茶」書法的客廳,一邊凡爾賽式的吐槽著。

「不怕跟你們說,你們要跟我說我的擂茶多好喝,我是不會覺得怎麼樣的;讓我覺得值得的,是本地揭西人專程跑來,跟我說』姐姐你的擂茶擂得比我家的好』。」

我跟朋友交換了一下眼神,默默地點了點頭。

*作者供圖

說罷阿姨就消失在了廚房裡。

不一會兒,裡面便傳出電磨機震耳的吱吱聲和鐵鍋炒菜的擦擦聲。「不是擂茶麼?炒菜乾什麼?」 我們試圖用更高的分貝問她問題,她卻開啟了愛答不理模式,一門心思的幹著我們看不明白的流程。

首先上桌的是外觀很像糕點的米製品。「我昨天下午做給我孫女的,剛剛簡單微波爐裡熱了一下,這個叫細粄」,她簡單的介紹了一句就閃回廚房,家常到會誤以為我們是阿姨多年的朋友。

阿姨做的細粄,是陪擂茶的「茶點」

*作者供圖

細粄極其類似蒸餃,皮卻是用米粉做的,沒什麼韌性,厚實而細膩。餡兒是衝氣十足的韭菜雞蛋,韭菜沒過油,「生」氣十足。「的確更像你去一個客家嬸嬸家,她給做的家庭風味」,朋友評價。

本以為緊接的是擂茶,沒想到吃光了6個細粄阿姨也沒出來。好不容易擂茶上桌,陣仗卻又嚇傻了我們。

擂茶的陣仗

*作者供圖

米飯是裝在一口大碗裡的,緊接著上的是家常炒青菜,「我這個青菜是白和青分開炒的,別家沒這種工序!」 阿姨一邊端上桌一邊介紹,還有眉豆小魚乾炒四季豆丁,「這個就是隨便做做,家裡正好有。」

熱菜之後,是切成無比細膩碎丁的鹹菜,油炸花生米和《風味原產地·潮汕》裡出現過的爆米。「這個米也是我自己做的。現在都沒人自己做了!」

擂茶連著擂缽端上來。但其實這套不是擂的,是打磨機打的。在民宅原本就不亮的白熾燈下,擂茶的湯汁顯現出深墨綠的顏色。「我怕你們吃不了苦,專程重新做了一個。你們一看就第一次吃,不要把你們嚇到」。

為什麼會苦的?我沒明白。我問阿姨擂茶裡面有什麼,「就香菜花生和茶葉啊。」回答裡帶著天經地義,仿佛全然沒意識這三者的不尋常。「你們準備好喝了嗎?」 她拿起一個碗,「相機可以準備了。」

我和朋友已然開始習慣阿姨的性格。

稍蓋碗底的米飯,依次放上炒好的青菜和眉豆,小半勺鹹菜丁和油炸花生米隨後進入,一大勺擂茶直接猛烈地澆進碗裡,炒米最後撒。「你這個角度不行,你要抓拍」,阿姨在一邊倒擂茶,一邊批評我們的拍照技術。「哎對,要連拍才好看。」

*作者供圖

入口的擂茶是一種陌生而神奇的滋味:米飯溫熱,熱菜燙口,鹹菜和花生米的鹽帶給擂茶湯除了植物清爽和天然淡苦之外,一種生津的鹹鮮。

湯裡絕對沒有我們平日所說的芫荽(香菜),我猜測阿姨說的應該是各種香草組合。青澀的茶葉存在不顯著,但可以從回味的甘苦裡感受到。

「阿姨你用的茶葉是什麼茶葉?」好奇心再度啟航。

「就是老家的綠茶咯。」

阿姨所說的老家,是潮汕的揭西。這是一個客家村落,喝擂茶是這裡人的日常。我也是後來才知道,並不是每個客家村鎮都喝擂茶,比如梅州客家人就並沒有擂茶這個習慣。

每個客家人的祖上其實都是中原人,因為躲避戰亂而紛紛離開原籍。他們以客家自居,一路南下,「落戶」在群山環繞的地方,遠離城市的硝煙與喧譁。於客家人而言,一份不被打擾的安定,一種不再需要逃難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狀態。

▲客家傳統房屋

*敢嘗

環境複雜的山間是最好的選擇,每到一處可以安定的山頭,他們便以家族為單位修建圍屋。所有人在圍屋裡生活,並帶著對中原美食的記憶,結合全然不同的環境,創造出屬於這座山頭客家人的飲食習慣。

「釀」成為他們對餃子的思念,「粄」成為麵食的替身,擂茶則是最保留原味的——畢竟山間種茶種菜的可行性還是更大的。

▲客家人正在製作釀菜

*舌尖上的新年

這種「原味」,也就是中國人飲茶最原始的模樣。

時間倒推一千年,唐宋時期的茶文化,與今天我們熱水衝泡茶葉有著截然不同的存在。在那時,茶葉跟薄荷葉茴香葉等各類香草野菜沒有區別,都是蔬菜的一部分。

芳香的茶樹嫩葉採摘下來,混合上跟它同樣芳香的各類香草嫩葉,放在擂缽——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烹飪器具——裡攪拌成細膩的菜泥,加水做成香草茶湯。混合上花生,炒米,放鹽,放蔥,就是當時人們喝茶的方法。

*B站:上官那啥

馬未都老師就在一次講課中提到,「唐宋早期的茶水其實是茶湯,那時人喝茶都是渾濁的,當主食的一部分食用,所以唐朝出土的文物裡有鹽臺,就是喝茶湯的必備。」

這也間接促成了日本抹茶文化的誕生。

宋朝的僧侶信使來到大宋學習先進文化,「蒸青」是當時對待茶葉的普遍製作方法,擂出的茶湯清澈碧綠。蒸青的手法和擂茶的技術被日本僧侶帶回國,依葫蘆畫瓢的在本國複製,並最終發揚出一種屬於日本的抹茶文化。

*武漢禧聞樂見

再回頭看,你會意識到抹茶和擂茶的製作手法,存在許多相似。而擂茶也成為保存至今,最接近唐宋飲茶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帶著擂茶的手藝,逃到各地落戶。他們遠離塵世間的信息和紛擾,過著自己小富即安的生活,也使得擂茶文化可以保留至今。

當然也因各地的食材風物,誕生了不同的擂茶風味。

臺灣文化銀行做的關於甜鹹擂茶的科普

*文化銀行

比如十多年前一集《蔡瀾嘆名菜》裡,蔡瀾帶著美女們來到臺灣品嘗臺灣客家人的擂茶。你就會發現臺灣的擂茶因為本地盛產甘蔗和蔗糖,而變成了甜的滋味。擂好的茶湯加上花生黑芝麻,以一勺糖作為結束,口感更類似甜品,而非果腹的菜餚。

福建寧化則更有十裡不同音的客家文化。同在寧化縣,每個村落擂茶的做法都幾乎沒有相同,有的是米飯和擂茶一同煮在鍋裡,有的則不用配菜,直接喝擂茶。

*B站:上官那啥

在廣州這位揭西阿姨家,我們不死心的問她自己日常喝擂茶裡會放什麼配料。「那你喝不來的,我喝的非常苦的,加了苦心蓮」。

以為她在繼續「凡學」,我們強烈要求「不怕苦,來點嘗嘗。」

唔...... 的確是穿心的苦,簡直一口都試不下去。但這就是擂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求而變化。

擂茶的原料也可以是各種中草藥

*B站:上官那啥

不同中也有相同,比如無論是哪裡的客家人,喝擂茶的場合都是相似的。

「想喝就擂咯!一日三餐都可以!食欲不振,天氣悶熱也行。隨時都可以擂!」 阿姨說。

作者:梅姍姍

排版:風味君

頭圖:《風味原產地·潮汕》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原標題:《擂茶大型迷惑現場:你是茶還是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的南洋擂茶飯
    中國原產的很多食物漂洋過海到了南洋,經過「本土化」之後,就成了具有南洋特色的美食,譬如擂茶到了新馬,由液體的茶飲,成了實實在在的擂茶飯。擂茶飯可謂蔬菜套餐,或可稱之為蔬菜自助餐,至少要十樣切碎的蔬菜才夠規模,否則就少了氣派和滋味。
  • 梅山擂茶、泡茶、煎茶與茶禮
    米擂茶做法,先將大米炒黃磨細和擂好的茶葉加鹽衝泡,如果加八角炒的,吃起來又香又濃,喝上二碗可當餐飯。喝芝麻擂茶,渣子沉入碗底,茶湯稀薄,喝時還得撒上炒芝麻或炒花生或炒豆子。邊喝邊嚼,又香又脆,別有一股風味。加上茶點,邊喝邊聊,更是情趣無窮。茶點多土產的花生、南瓜子、炒薯片、玉米及鹽姜等多到20來樣。最誘人的是酸碟。酸碟是用黃瓜、蘿蔔、茭頭等預先放入菜罈做的。
  • 舌尖上的外婆家—擂茶和烳米茶
    12歲那年冬天,臨近過年,外婆說,今年你回江西過年吧,你爸媽想你了,讓你回去過個年,過完年就回來上學。那時的我,沒心沒肺的,因為要去一個很遠的陌生地方,所以很興奮。但是沒想到這一去,就回不來了,在江西過了年,過了元宵,然後上了學。於是我的生活重新開始了。
  • 黑茶擂茶普洱茶餅,茶博會上都挺搶眼
    【現場互動】 原生態手工制普洱茶現身濟南  秤茶、蒸茶、裝布袋揉碾、石模子定型……28日上午9:30,在濟南茶葉批發市場中心廣場,由雲南西雙版納欒氏茶廠派出的知名普洱茶制茶師傅,正在用原生態手工方式,現場製作普洱茶七子餅,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
  • 贛南非遺:一杯好茶,客家擂茶,你喝過嗎?
    我們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飲品,其中,茶佔據了大部分,許多飲料都是以茶為主,綠茶、紅茶、奶茶、油茶,茶的品類這麼多,你喝過客家擂茶嗎?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贛縣客家擂茶,是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鹽茶演變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一花一世界,一茶一鄉愁,擂茶文化知多少?
    若按吃法分,陸河擂茶則可以分為飯茶、米骨茶、米子茶、米程茶、薩茶、七樣菜茶等。一般來說,七樣菜茶是年初七的好戲,那時候全家出動集菜,如果可以從別人的菜園子裡集齊七樣菜最好,聽長輩們說,那天是可以直接進別人的菜園子裡摘菜的,不必擔心挨罵,罵罵更吉利。當然平時如果有閒暇也是可以做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真有一樣風物可以代表陸河,擂茶必定當仁不讓。陸河人的感情,很多時候都是靠一缽擂茶流露出來的。
  • 【微觀察】擂茶新說:似茶非茶,亦古亦今
    兩者混合淋在白飯上既是養生好吃的擂茶。似茶非茶潤百家關於擂茶的起源的說法有各種傳說,大多都莫衷一是,但是有一點是宣明的,即是「客家擂茶」在臺灣、在南洋已經變成一種強大的文化信號,承載著悠悠鄉情和血脈親情。
  • 擂茶 · 還是茶庵鋪的好喝
    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缽。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等,上端刻環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臺狀。
  • 擂茶裡面真的有茶嗎?
    貌似很多地方特色美食都與茶有關,比如福建的沙茶麵、新加坡的肉骨茶、還有潮汕的擂茶。可是這些美食裡面真的有茶嗎?不一定。就像魚香肉絲裡面沒有魚,老婆餅裡面沒有老婆一樣。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
  • 擂茶:九曲迴腸,心曠神怡
    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擂茶可分為湖南桃江擂茶、客家擂茶、武陵擂茶和陸河擂茶等。擂者,研磨也。
  • 桃花源的秦人擂茶
    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更有風味十足的著名特產擂茶。擂茶,又名三生湯,它是用生薑、生米和生茶葉等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加水烹煮而成。喝擂茶是桃花源的特殊風俗,也是中國古代飲茶習俗的延續。在當地有這麼一首民謠:「走東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無論是炎熱的夏天或嚴寒的冬天,這裡的人們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一桌擂茶慢慢品嘗。
  • 擂茶+餈粑:客家人在東莞這樣過年
    逢年過節,做擂茶和餈粑可以說是揭西客家人的慣例。今年春節,劉先生就和親朋好友一起在東莞做擂茶和餈粑,過了一個喜慶的新年。這些客家美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南方+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了解。  揭西擂茶是廣東揭西一帶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夏秋季節,天氣酷暑,人們勞作之後,經常不大想吃飯,往往以擂茶為午餐。
  • 潮汕擂茶【客家】
    關注【裡湖前後】工作室請添加微信號:lihuqianhou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是傳統的漢族食俗。春夏溼熱,常用新鮮艾葉、薄荷葉;秋天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金銀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據中醫驗證,從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製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後回來喝上幾碗,一天的辛苦便煙消雲散。客人遠道而來,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腦,充飢益體。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
  • 喝擂茶,打哈哈如茶
    哪家子喝擂茶了/哪家子打哈哈了/哪家子喝擂茶了/哪家子打哈哈了。在湘北的家鄉益陽桃江,哪家子來了客人,主婦們是非得要打上一缽擂茶來款待的。當芝麻豆子花生茶葉混合的濃香溢出來了,等白如奶酪的擂茶端上手,女人們的爽朗哈哈就出來了,所以只要循著笑聲,走進哪家,你就能喝到擂茶,同樣,哪家打上了擂茶,哪家就會有笑聲。
  • 56個民族茶—土家族擂茶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西、湖北省的恩施,以及重慶市的涪陵、黔江、萬州區土家族擂茶等地。與漢、苗等族雜居,千百年來,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吃茶方法,這就是擂茶,四川、重慶、湖北土家族也叫「打油茶」。
  • 湖南馬跡塘擂茶文化節,100位美女打擂茶,飄逸動作如演舞蹈
    都說桃江人不可一日無擂茶,而馬跡塘擂茶則是正宗。今天,在馬跡塘鎮區橫公路,馬跡塘網友會舉辦了擂茶文化節,跟小編一起來湊個熱鬧。人山人海的活動現場,特別的熱鬧文藝表演擂茶文化節在活動現場,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擂茶女秀茶藝擂茶文化節,100位擂茶女,打擂茶時如演舞蹈。
  • 「茶」的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在古代是最有煙火氣...
    遼代張匡正墓壁畫《備茶圖》盛唐、中唐用的是「煎茶法」,就是在風爐子上先用茶釜煮水,水沸了再把碾好的茶末投進去,攪成糊狀,再加調料,所以說茶煮得爛熟,又加了調料,已經和酸辣湯差不多了。宋代的茶還是很重要。宋代王安石也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可見宋代飲茶風氣之盛。
  • 擂茶源自三國,你不知道的擂茶起源與發展歷史!
    擂茶,是把茶、芝麻和花生等原材料置於擂缽後,磨成細粉狀並用沸水衝調而成的民間飲食。擂茶在各地的別名不一。在廣東陸豐客家地區稱為擂鹹茶、鹹茶;在海豐客家地區稱為油麻茶或炒米茶;在福建客家地區又稱茶米;而在湖南客家一帶則稱為秦人擂茶。
  • 安化碧天界茶旅--清塘擂茶比賽
    作為安化擂茶傳承代表人之一的姚於忠,為了更好的推動梅城擂茶在安化前鄉影響,每年都會邀請梅城、清塘「打擂茶」好手在碧巖村進行打擂茶比賽,2020年9月9日,姚於忠組織在碧巖村碧天界茶旅進行「清塘打擂茶比賽」。
  • 「茶」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是最有煙火氣的俗事
    宋代的茶還是很重要。宋代王安石也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可見宋代飲茶風氣之盛。所以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說飲「茶」這件在我們現在人看來高雅的事能和柴米油鹽這樣充滿煙火氣的俗事並列,因為「茶」本來就是一件俗事。飲茶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宋代流行用「點茶法」,「點茶法」晚唐已有,宋代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