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61):紅山鏤空砣切磨,桯孔薄刃似旋渦

2021-02-14 共美寄藏


一夫之


高古遍地見紅山,究竟幾多藏真顏?紅山玉作工藝帶有很多特定的時代特徵,其中有一大特點在鏤空工藝上,掌握紅山鏤空的工藝特徵,則可助識紅山一大程。古玉鏤空一般都採用金屬線具拉切、或者金屬三角稜具拉切成空,但紅山另類:砣具鏤空,沒錯,用寬刃砣具鏤空。這就為紅山玉器工藝創造一大特色:桯孔定位、砣具對磨、邊緣呈薄刃狀、透孔若旋渦形。此種工藝特徵在紅山的獸面形佩與勾雲形器上展現得一覽無餘。

紅山獸面形佩與勾雲形器的鏤空,主要以寬砣雙面對磨而成,造型勾轉處再以桯鑽圓孔配合定位,稱為獨特的「砣具鏤空」。


下以整體造型由鏤空所形成的紅山文化獸面形佩(圖1:北美弗利亞美術館藏品)為例,略述其鏤空工藝的作工程序〖注〗(圖2):



圖1



圖2L砣具鏤空示意圖


1、將玉料切磨為橢圓形的外廓;


2、用桯具在玉料內部鑽磨數個圓孔,用砣具由器緣向內切割;


3、在適當位置用砣具雙面對磨成空,完成鏤空製作。


這樣形成紅山鏤空工藝的特點:


玉器開孔對面桯鑽,孔的形狀為面呈喇叭形、中間蜂腰薄刃(圖3);



圖3


用砣具從器緣向內切割,則切口外部寬向內逐步收窄,成「齒」狀(圖4);



圖4


用砣具對面磨切鏤空,則鏤空部位的外沿(透空邊緣)逐步成薄刃狀(圖5);


鏤空從打孔處向外逐步延伸擴張,鏤空形似旋渦狀(圖5)。



圖5


如此特徵何以見得?


一件半成品紅山文化獸形佩(圖6:《中國古玉工藝展》頁22),下方用砣具琢數個短齒,中間用桯鑽一孔,左右兩側留下砣琢的定位線紋,呈現了鏤空的前部分工序。



圖6


一件紅山文化獸形佩殘件(圖7:《認識古玉》91頁),內部圓孔用桯具鑽磨,邊緣賞未修整,圓孔上方的眉形透空與左邊的直線式透空處,均為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砣具磨切、薄刃特徵。


圖7


掌握如上基本特徵,對辨識紅山獸面形佩與勾雲形器的真偽,將會如虎添翼。

一件多說「感覺很好」的紅山器(圖8),分析一下:管鑽的孔、肥厚的刃、呆滯的齒、直挺挺的紋,對照把玩之後,感覺還能好起來嗎?仿。(田園玉翁註:這件東西確實是仿品,但是作者說的理由並不充分,沒有說透)



圖8-1



圖8-2


聲明:共美寄藏以傳播古玩文化為宗旨,文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轉發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古玉學步(181):切磋琢磨不離砂 細察打磨砂文化(上)
    華夏古玉文明的「黑科技」秘訣是解玉砂的發現和使用(參見《古玉學步(10):解玉砂痕一點通》、《古玉學步(38):解密古工「黑科技」 軟索一線竟解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開料、成形、雕琢、打磨的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解玉砂。
  • 古玉學步(199):古工拉絲無玄妙 仿古工藝步步高
    拉絲工藝幾乎伴隨著整個玉文化始終,拉絲痕跡的識別是鏤雕工藝辨識之關鍵。雖然之前曾經有過涉及(參見《古玉學步(121):古玉作工有特徵再識典型拉絲痕》),仍似猶不足。拉絲工藝現代仿工有哪些特點?真古到代拉絲工與新仿拉絲工之間的區別何在?試作簡要分析。
  • 翁牛特旗博物館的紅山古玉
    翁牛特旗博物館的紅山古玉整理:辛學飛翁牛特旗是赤峰通往北部旗縣的必經之地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翁牛特旗其甘嘎查位於烏丹鎮東部二十公裡處水草豐美,景色宜人這裡出土的兩個玉玦都是紅山文化早期興隆窪時期的遺存
  • 古玉學步(81):玉面平靜先勘砂 整器老舊辨風化(下)
    古玉辨識,料工形紋沁蝕包漿都要全面考查,全真方真、一假俱假。一件玉件到手,先從何處入手?本無一定之規,全憑各自經驗。學步以為:玉面潔淨先勘砂,整器老舊辨風化。古玉曆經輪迴必留滄桑之態。出土察沁蝕、傳世看包漿。「沁」的實質是玉入埋時間經歷久遠後,因土裡、空氣中、水裡的各種元素(玉體外物質)的侵蝕(蝕咬、沙咬、中土咬)等,通過皮殼進入玉的肌理(玉體內置換)而產生的成分置換和變化,表現為色變——因浸沁而使玉原色變為沁色、形變——因蝕化而使玉肌體發生形狀改變。
  • 鉤織-毛線編織鏤空寶寶學步鞋教程4
    鉤織-毛線編織鏤空寶寶學步鞋教程4 2020-12-06 00:00
  • 紅山文化古玉,我心中摯愛,學會鑑定新老,是收藏的基本功!
    一直喜歡紅山,大概跟我五行喜火、土有關吧,「紅」為火,「山」為土。「赤」為火,「峰」為土。紅山文化,十二年來一直縈繞我心,但它距離山東太遠了,確實難以時刻感受到紅山的沐浴。山東龍山文化遺址豐富,然而玉器出土一般,黑陶最出名。於是,我便對遠方的紅山文化,著迷起來。
  • 紅山玉器真偽鑑別十分迫切,注意!這樣的紅山玉是偽造
    70年代末以來,紅山文化玉器已成為當前中國古玉研究上的一大熱點。紅山玉器價值日益提高,然而一些冒充紅山玉器的偽製品也隨之泛濫起來。因此紅山玉器的真偽鑑別十分迫切。對於紅山玉鑑別真偽的問題,專家孫守道在玉委會會刊中發表的《紅山文化玉器鑑定與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了幾點見解。
  • 文物介紹——紅山玉豬龍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7張館藏圖片,學習紅山文化玉器鏤雕工藝,提高鑑玉眼力(乾貨)
    鏤空雕刻是古玉製作的重要工藝,本文針對紅山文化玉器鏤雕進行闡述,格物致知,提高眼力。紅山文化鏤雕多見於勾雲形玉佩、帶齒獸面形玉佩之上,鏤空面積較小,形狀簡單,均做窄縫狀。如上圖,玉鐲表面瓦溝紋底部有單面磨透的窄縫狀鏤空,鏤空邊沿未加修磨。上圖2,中部兩孔表示獸目,在玉佩兩側還各有一道窄縫狀空洞以凸顯輪廓,這些鏤空皆為磨製而成。上圖中的玉鵠,頸、頭、軀幹間以窄縫狀空洞相隔,系片狀磨石雙面對磨開槽鏤空,正面淺磨,背面深磨,之後再拋光而成。
  • 古玉學步(10):解玉砂痕一點通(上)
    介紹古玉工痕的文章浩如煙海古砣工痕第一要義是「砂痕」,幸在好玉人中並非全都「葉公」,有人專門做了雕玉痕跡對比實驗《大揭秘——實驗驗證仿製古玉工痕》(注),這個我信真,所以也學一次拿來主義。下圖所示:下面用解玉砂手工製作另一個圓首先,用水把解玉砂調成漿,塗抹在需要雕刻的地方。用一根竹籤,蘸著解玉砂漿沿著畫好的輪廓反覆摩擦。直至磨好一個圓,用時大概三個小時。這個時間漫長枯燥。
  • 古玉學步(195):多色瑕紋斑斕花 聯璧特色現齊家
    斑斕的璜形玉片(圖2),甘肅省會寧縣博物館藏,厚0.4釐米。聯璧是頗具齊家文化區域特色的玉器品類(參見《古玉學步(94):出神入化齊家璧一式多聯特種類》)。玉三璜聯璧(圖12),直徑10.7-10.9釐米、孔徑5.2-5.5釐米、厚0.3-0.5釐米,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攝影 | 龐道瓊)2020年10月17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杜建坡/人民圖片
  • 古玉玩味(91):玉作技藝超一流 堪為高古頂級牛
    這就催生了古玉工藝的「依料成形」,在商、周尤為盛行(參見《古玉學步(58):片飾器定型——巧用邊餘料釘線打樣稿》)。河南三門峽虢國貴族墓出土的一件具有晚商風格的圓雕玉牛(圖1),是「依料成形」工藝的極好詮釋了。
  • 走進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探訪紅山文化玉器藏品(之二)
    紅山文化玉器藏品       紅山文化晚期 勾雲形珮淡綠色玉質,雜布白絲紋斑。形似龜,中央鏤空作半環形,上端有二小穿作單面鑽。最長8.09公分 最寬6.02公分 厚0.54-0.1公分。       紅山文化晚期 帶齒動物面紋玉飾青綠色玉,溫潤瑩透,全器呈「T」形。
  • 古玉打磨解玉砂微觀痕跡特徵
    無論是文化期的磋磨工藝還是砣機產生後的打磨工藝,解玉砂打磨是古玉拋光的不二法門。雖然已經知道古工解玉砂打磨痕跡特徵主要是:長短不一、凌亂無章、深淺不一(參見《古玉學步(181):切磋琢磨不離砂、細察打磨砂文化》)。
  • 「紅山玉韻」展本周五在珠海市博物館迎賓
    千餘文物瑰寶昨抵珠海「紅山玉韻」展本周五在市博物館迎賓    記者陳翩翩報導:海外收藏家精心收藏的1368件泛紅山文化玉器昨運抵珠海,並在相關部門的見證下開箱布展。據悉,這批珍品8月10日至9月20日,將以「紅山玉韻」為主題在市博物館展出。
  • 雲中玉筵 —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新石器時代篇
    兩年前,張偉華先生為相識逾三十年的已故藏家楊俊雄醫師整理其古玉收藏,與香港佳士得合作籌辦「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專場拍賣,取得空前成功,掀起市場對古代玉器的熾熱追求。 今秋,佳士得香港將再度與張偉華先生合作,為先生之個人古玉珍藏推出「雲中玉筵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新石器時代篇」專拍。
  • 古玉工痕之一:凡有人工之處都應有解玉砂磨痕
    工痕是鑑別古玉真假的重要依據。古玉工痕種類比較多,比如砣痕、拉絲痕、接刀痕、開料痕、管鑽痕、桯鑽痕、對鑽痕、象鼻穿等,與工痕相應是不同年代琢玉工具和工藝的區別。在古玉收藏熱方興未艾的今天,仿製古玉工痕也並非完全做不到,所以考察古玉工痕不能就工痕而談工痕,而應將工痕與老化特徵、仿製成本、成品價位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在各種工痕中,解玉砂磨痕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工痕,理由如下。其一,解玉砂治玉工藝持續時間很長。
  • 紅山文化——玉豬龍,中華「龍」的雛形
    玩玉器的人都要去研究一下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在中國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牛河梁遺址,故名。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典型遺址除牛梁河遺址外,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紅山文化是繼查海文化後,東北地區發現有大宗玉器的重要文化。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北方、特別是遼河流域玉器的最高水平。紅山文化玉器數量相當豐富,迄今為止所知品種已有二十餘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