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關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說法,長期不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早在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個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啟動,那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工程的目的就是為了物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歷程。歷時15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遊等地已經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但在中原地區卻沒有發現,因此,這一方面一直是個懸念和空白。如今,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的發掘,在真正意義上填補了中華文化起源問題的關鍵材料。
河洛古國的地理位置和所處時代極為重要,伊洛匯流後在這裡匯入黃河,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也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
那麼河洛古國的存在究竟有哪些重要意義呢?有如下四點:
第一,發現了規模宏大、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剛才說了,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遊等地都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比如良渚遺址、,馬家河遺址、譚家嶺遺址等等,唯獨在中原地區沒有。它的發現直接物證了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中華文明的初始階段形成。這是打開中華文明悠久起源之門的一把金鑰匙,也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第二,改變了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在中原地區的中心地位,並提前了1000餘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證實了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的存在,同時也使得人們認定中原的中心地位是從夏朝才開始的,國內一些學者不認可中原地區有更早的中心地位。那麼河洛古國的發現,會改變人們的這一認知,也讓人們體會到黃河文化之根的久遠。
第三,發掘出的骨質蠶雕藝術品是農桑文明史的最早代表。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是農桑文明和絲帛文明。在已知的中國新石器時代,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是在距今5300年前後,除了雙槐樹為首的聚落,全國其他地方都沒有和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那麼,從這一角度來看,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黃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最早時代的代表。
第四,遺址群的有關建築和遺蹟共同表明了高等級人文現象和城址面貌特徵。北鬥九星天文遺蹟可以洞見仰韶先民的人文和信仰現象,結合河南滎陽的汪溝遺址、青臺遺址、鄭州西南郊區的黃崗寺遺址和剛剛發掘的鞏義雙槐樹遺址等,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具有早期城市群性質的大型聚落群的面貌,同時,仰韶文化城址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
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發展的雛形和模式,被後世的主流政治社會接納、繼承和發揚,逐漸演變成為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發展思想,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瓜瓞不絕。壯哉!我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