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話說
一條運河,一段傳奇。
浙東大運河又稱「杭甬運河」,位於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是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其中,大運河寧波段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基本形成於晉代,鼎盛於宋代,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水利功能。
全長239公裡的浙東大運河,歷史遺存眾多,文化內涵豐富,是寧波作為「一帶一路」樞紐城市的歷史坐標之一。
2014年6月22日,包括浙東大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一時轟動全球。
大運河怎樣了?世界文化遺產如何活起來、亮起來?今起,寧波日報、甬派、中國寧波網推出「再走大運河:我們的生活」系列報導。
(正在建設中的餘姚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
投資數十億元的新的運河正在興建,以運河文化為紐帶的文化小鎮拔地而起……8月下旬,寧波日報報、甬派、中國寧波網大運河採訪小組走訪了上虞——餘姚段即虞餘運河,發現了大運河在得到嚴格保護的同時,各地黨委政府正在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古運河兩岸正煥發勃勃生機。
姚江兩岸陽明古鎮呼之欲出
浙東運河從杭州一路向東奔湧,途經蕭山區、紹興縣、上虞區,之後匯入姚江,進入餘姚城區後分成侯青、中舜、最良三條支流穿城而過,出城後又分慈江和姚江進入寧波江北境內。在蕩蕩千年的歷史中,浙東運河在餘姚留下了眾多遺蹟。我們看古閘、探遺蹟、訪市民……
通濟橋和舜江樓是餘姚境內大運河兩岸最具代表性古蹟,也是餘姚城市文化的象徵,是行走大運河不得不去的一個點。8月下旬的一個下午,我們來到這裡探訪。飽經滄桑的通濟橋氣勢雄偉,巍峨矗立,橫臥姚江之上,連接著餘姚南北兩個城區。這裡車水馬龍,熱鬧繁華。市民們或腳步匆匆,往來於通濟橋上,或在橋邊小坐,享受閒暇時光。
餘姚市文保所副所長葉凱告訴我們,通濟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歷史上曾四毀四建。現存橋梁為雍正九年(1731)重建,為陡拱式三孔二墩石橋,被譽為「浙東第一橋」。大運河申遺成功後,通濟橋於201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橋南側的舜江樓,立於古城牆之上,飛簷翹角,莊重古樸。舜江樓初建於元朝皇慶年間(1312-1313),現存建築是按照光緒十一年原貌重修。通濟橋和舜江樓珠聯璧合,構成了「長虹騰空,飛閣鎮流」的連合體,成為外地遊客到餘姚的網紅打卡地。
(餘姚通濟橋長虹臥波)
葉凱告訴我們,千年大運河不僅通航、通貨,還是明清浙東學術思想的傳播通道。運河水還哺育了王陽明、黃宗羲等思想大家,使餘姚成為浙東文化與學術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動空間。為此,餘姚市正在圍繞大運河等傳統文化資源,擘畫建設陽明古鎮的宏大藍圖。舜江樓東側一帶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的就是陽明古鎮的建設工程之一——餘姚市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我們進入歷史文化街區施工現場發現,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砌磚、漆牆,雖然到處堆著建築材料,但古色古香的店鋪已經初露崢嶸。
餘姚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整個歷史街區北至工人路,南至北濱江路,西至縣東街、舜江樓,東至合寶弄,將打造成多彩繽紛的沿運河市集。屆時將引進本土百年老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新型時尚生活體驗等業態,使其成為一個適合大眾休閒、遊玩、購物的體驗街區,重現運河兩岸昔日的繁華勝景。按照目前的進度,今年年底,府前路歷史文化街區將竣工並逐步對外開放。而陽明古鎮的核心區總建築面積約為30公頃,包括龍泉山自然文化風貌區、武勝門歷史街區和府前路歷史街區等項目。陽明古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研究、傳承中心,優秀歷史文化和傳統民俗展示中心,老百姓市井生活的休閒體驗中心。
(餘姚集通航、分洪為一體的西分工程正在建設中)
新時代的運河正在興建
在行走大運河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留下的最多的就是歷朝歷代興建的水利設施。浙東人民在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順應自然規律,創造了很多簡單實用的水利設施。上虞曹娥老壩底是浙東大運河上虞段連接曹娥江的重要閘口。我們在現場看到,這個水閘仍在發揮調節水資源的作用。
「曹娥江的水上漲後,我們把閘關上,以免洪水灌進城區;城區發生內澇了,我們就把閘拉起洩洪。」上虞文管部門負責人說。這樣的閘口大運河餘姚段就更多了,比如餘姚馬渚的鬥門老閘、西橫河閘等水利樞紐,至今仍保存完好。
餘姚市文保所副所長葉凱告訴我們,鬥門老閘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隨著杭甬運河乙線拓寬工程,又新修了西橫河閘和升船機、鬥門新閘和升船機,這些水利航運設施同上虞的水閘構成同一個系統,同氣連枝,相互呼應,發揮著航運、調節水源的作用。這些水利設施也見證了運河水利航運設施技術的演進過程。
(運河上的歷史遺存西橫河閘)
今天,這些水閘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作為歷史遺存和文化象徵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浙東人民投身治水工程。在餘姚西橫河閘探訪時我們發現,距離老閘約100米處,正在興建新的水利設施。葉凱告訴我們,那是姚江上遊餘姚西分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和寧波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姚江流域防洪排澇「6+1」工程之一。省委、省政府要求作為「五水共治」及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予以重點推進。該工程還被列為省重點建設工程和寧波市、餘姚市「六爭攻堅,三年攀高」抓落實專項行動重大項目。工程主要任務為防洪、排澇、兼顧通航,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工程等別為Ⅱ等。工程建設內容主要為瑤街弄調控樞紐工程、姚江至北排排澇通道,工程概算投資19.32億元。
西分工程有關負責人告訴我們,西分工程建成投用後,新增了姚江流域防洪調控手段。將姚江上遊部分洪水西導北排,減少姚江上遊洪水東排水量,減輕餘姚城區及姚江幹流的防洪壓力。當發生20年一遇洪水時可以減少東排水量4364萬立方米(5天);當發生50年一遇洪水時可以減少東排水量4536萬立方米(5天)。目前西分工程已完成瑤街弄樞紐主體工程、西橫河泵站出口涉鐵工程等四個單體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0.86億元。
餘姚市高度重視大運河文保工作,為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施工之前按照要求開展文物保護評估工作,保留了原西橫河、鬥門閘的大運河歷史文物,在設計新建工程時充分考慮新的運河工程和古運河工程的有機銜接。
(上虞孝德小鎮建設時,運河邊搖搖欲墜歷史建築被保留,將實現有機更新)
上虞運河兩岸打造孝德小鎮
浙東運河上虞段全長26.4公裡,西從東關街道擔山村入境,東至驛亭鎮長壩流入餘姚,包括蕭曹運河和虞餘運河兩段河道。2014年申遺成功後,大運河也成為上虞唯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文保單位。當地黨委政府投入巨資,對大運河沿線的重要遺址、遺蹟進行保護修繕。
保護的力度更是空前。「損毀大運河遺址最高可罰50萬元。」上虞區文管所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9月,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批准通過了《紹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條例》今年1月1日起生效,對擅自修建、改建、添建的,擅自遷移、拆除的以及其他危害運河遺產要素的行為,設立了明確的處罰條款。
在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對大運河進行保護的同時,上虞區在古運河兩岸,整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在建設孝德小鎮。沿著運河兩岸,有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廟,有中華孝德園、中鑫藝術博物館,還有大運河鼎盛時期留下的一些古建築。
我們在採訪中看到,孝德小鎮的規劃東至曹娥江,南至朱山頭村,西至春暉工業大道,北至蕭甬鐵路,規劃面積約1.2平方公裡。該小鎮處於滬杭甬大動脈中心區域,與3條高速通道出口、杭甬高鐵紹興東站、蕭甬鐵路上虞站毗鄰,浙東運河穿城而過。上虞區文管部門負責人帶我們來到施工現場採訪。「這是我們上虞新博物館館址,目標是打造「高標準、高規格、高顏值」的『景區式』綜合性博物館。建成後將是上虞的文化地標。」
我們在建設地塊看到,博物館的建設地塊已經經過了平整,幾臺吊機正在繁忙地工作。據介紹,博物館總用地面積1.2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5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27億元。
(這個涵洞原來是大運河的支流,相傳李白曾從此處至剡溪,然後登上天姥山,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千古詩篇。)
在博物館新址的另一側,也是熱火朝天的工地,一條河道正在修整,河水已經乾涸,河上正在建一座小橋。「因為在運河邊上,這裡曾經商賈雲集,酒肆林立。大運河沒落後成了髒亂差的城鄉結合部。」上虞區文管部門負責人說。但現在隨著大運河保護開發的推進,這一地塊正在破繭成蝶,違章建築正在被拆除,幾幢搖搖晃晃的木結構房子卻被保留了下來。「孝德小鎮的建設我們堅持「新舊共生、有機更新」的保護發展理念,這些老建築將被加固修繕,修舊如舊,孝德小鎮將是現代建築與歷史建築和諧共生的文化空間。
編輯:成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