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0日,吉利新品牌LYNK&CO在柏林發布。雖然LYNK&CO讓人耳目一新,但在談起這個新品牌時,還是讓人不免想到觀致汽車。
3年前,也是在歐洲,奇瑞汽車與以色列量子集團合資成立的觀致汽車首款產品Qoros 3正式發布。
從2007年合資公司成立到現在將近10年時間,觀致的前景依然不太明朗。「這個世界還需要一個新品牌嗎?」觀致品牌發布時提出的世紀之問,今天依然拷問著觀致這樣的新品牌,當然也包括LYNK&CO。
世界需要LYNK&CO嗎?它和觀致有什麼不同?
一、直觀感受不同
「它有點像一個時尚品牌,很多東西見所未見」
「LYNK&CO品牌運作時間已經有三年時間,但直至發布沒有任何炒作。」
「LYNK&CO像是吉利的特種部隊。」
白朝陽:對於觀致之問,很多人的回答是,世界需要一個不一樣的汽車品牌。特斯拉貌似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它的純電驅動系統和智能駕駛系統讓人耳目一新。在LYNK&CO發布會上,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賈新光:LYNK&CO和吉利以前走的路子大不一樣,它是完全在國外打造的。它是一個汽車品牌,但是看著又不太像。它有點像一個時尚品牌,LOGO的字母都不是完整的。我去參加他們的發布會,很多東西見所未見。
為什麼想要創造LYNK&CO這個品牌?我和李書福聊到這個話題時,他的意思是,現在網際網路造車很火爆,汽車工業確實面臨著來自網際網路造車的衝擊,吉利也在嘗試向網際網路的方向轉變,造一款智能網聯汽車。
黃少華:吉利比較忌諱把LYNK&CO和觀致放在一起討論。因為他們認為LYNK&CO和觀致是不一樣的。我認為LYNK&CO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發布之前沒有透露一點風聲。在發布之前,只是提前了十天來預熱。但是我私下了解到,LYNK&CO品牌運作時間其實已經有三年。我覺得吉利是真得想把LYNK&CO這個品牌做好,其實LYNK&CO品牌炒作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全球徵名、LOGO設計等等,但是它沒有炒作。
白朝陽:這一點倒是和觀致形成了鮮明對比,奇瑞和以色列量子2007年就成立了合資公司,但第一款車上市到了2013年,中間6年時間做了很多宣傳鋪墊。
楊小林:LYNK&CO這個名字給我的感覺像是吉利的特種部隊。它和傳統車的區別在於車聯網和網際網路的概念。吉利按照網際網路造車的原則造LYNK&CO,網際網路的原則在於用戶體驗,一切以互聯的概念為基準。和傳統車相比,LYNK&CO的最大差異在於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一樣。傳統汽車看到LYNK&CO的車,應該能夠感受到危機感。
何芳:之前吉利那麼多品牌,但它們技術很雷同,同質化的東西非常多。這一次,LYNK&CO是完全不一樣的,設計、平臺以及渠道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李書福將它稱為,「四個輪子加上一個手機」。
二、路徑不同
「LYNK&CO技術背靠沃爾沃,自上而下,觀致是自下而上,或者說是從零開始。」
「CMA平臺只是一個開始,可以預計,未來LYNK&CO的產品都會和沃爾沃共用平臺生產。」
「像是買了一套新沙發,搬進老房子覺得不合適了,CMA平臺已經沒辦法裝進吉利自有的框架裡。」
白朝陽:從技術路徑上看,吉利LYNK&CO和觀致似乎都是國外團隊一手打造,實際上,二者多少都會接受母公司的技術支持。從這方面看,二者有什麼不同?
賈新光:吉利LYNK&CO的技術背景是和沃爾沃聯合研發的CMA平臺,就像買了一套新的床和沙發,把它們搬到老房子覺得不合適了,CMA已經沒辦法裝進吉利自有的框架裡,它需要一個新的框架。吉利希望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這也是奇瑞曾經嘗試過的。
現在,各個企業都開始實施平臺化戰略,節約成本的同時,平臺化讓產品的差異在消失,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現在,一個企業的幾個品牌既要考慮平臺又想實現差異化,所以,企業的機會都在這裡:專門打造一個特殊的有差異性的品牌。所以說,自主品牌突破創新就是品牌創新,從造型、產品包括銷售層面都能實現獨特的差異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LYNK&CO也是這樣。
自主品牌對於價位的天花板是感到恐懼的,就好像船進水了,如果再升不上去就會淹死。自主品牌到底要怎樣突破呢?其實以前有很多次嘗試,但是都失敗了。對于吉利LYNK&CO來說,也只能說它是一次嘗試。
楊小林:CMA平臺只是一個開始,可以預計,未來LYNK&CO,甚至吉利的產品都會和沃爾沃共用平臺生產,這是汽車工業的共性。如果不和沃爾沃同平臺生產,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何芳:我的理解是,LYNK&CO還是要解決吉利品牌向上的問題,未來拿LYNK&CO對標大眾品牌,沃爾沃對標奧迪,而吉利則對標斯柯達,吉利大概是這樣的布局。所以,在吉利和沃爾沃之間,15~20萬元的區間裡,LYNK&CO是有空間的。這個布局也和奇瑞觀致有所不同。
楊小林:三個品牌一起運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LYNK&CO挑戰很大。上汽通用旗下的三個品牌,目前真正成功的只有別克,而雪佛蘭和凱迪拉克還都在路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做乘用車很費資源和精力。之前吉利奇瑞多個品牌後來為什麼要回歸一個品牌?因為研發、渠道以及營銷資源都跟不上。
但是,對于吉利來說,LYNK&CO品牌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吉利可能也意識到,如果要把吉利產品做到20萬元以上級別,要花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但是通過沃爾沃加持,新造LYNK&CO的方式或許可以縮短時間。如果吉利在已有的品牌上走高端化,那麼做出來的產品只能賣韓系車的價格,就像觀致一樣,這對於李書福和吉利來說太虧了。
三:母品牌狀態不同
「吉利現在狀態很好 LYNK&CO成功的概率大很多」
「觀致是創業項目,有以色列量子投錢,吉利是拿自己的錢做,這是本質的差別。」
「吉利的經銷商大部分是盈利的,經銷商也是LYNK&CO成功的一大利好。」
何芳:吉利的路子也和李書福的戰略不無關係,沃爾沃在前,LYNK&CO在後,這是主動布局的結果。但是奇瑞一開始的想法是不合資,恰恰是這種觀點導致了歷史必然的產生,這是戰略布局的問題,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賈新光:當時奇瑞是扛自主品牌大旗的角色,這個本身就很累。另外,奇瑞的領導結構很複雜,做決策也更困難。
楊小林:觀致是創業項目,是有以色列量子投資的,而吉利是拿自己的錢做,這是本質的差別。對於奇瑞來說,觀致只是一塊試驗田,更何況是別人出資來試驗。觀致的失敗不在於產品,產品是好的,品牌定位等各方面也沒有問題,只是運氣不是特別好。
何芳:經銷商層面也是LYNK&CO成功的一大利好。吉利的經銷商大部分是盈利,而且非常不錯。有了經銷商的支持吉利才敢做LYNK&CO。這次我們在柏林參加LYNK&CO的發布會,一同去的就有一個經銷商團,團裡全部是投資人,還有幾個是從奇瑞轉過來的,是從奇瑞轉過來的,不是挖過來的;還有做合資品牌的,是韓系合資品牌的經銷商;還有一些是自主品牌的經銷商,也包括吉利自己的經銷商。
四、大環境不同
「自主品牌整體進步明顯,市場接受度也大大提升。」
「奇瑞選擇在那時做高端本身就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觀致不成功不能以此說明自主品牌造新品牌這條路徑走不通。」
白朝陽:出了以上的不同,這些年大環境在發生變化。這是不是也是二者的不同點之一?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觀致首款新車上市時,乘用車銷量TOP20的車型中只有自主品牌一款車型,今年前三季度,TOP20的車型中自主品牌的車型有6款之多;另外,自主品牌市佔率也能看出這一趨勢,十年前,自主品牌市佔率是26.2%,2013年觀致新車上市時,這一數字是27.3%,但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市佔率到達了33.3%。和觀致第一款車上市時不同,市場對於自主品牌的認可大幅提高了。
楊小林:奇瑞選擇在那時做高端本身就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假如奇瑞當時先和捷豹路虎合資,再去做觀致,可能消費者對於觀致這個品牌的印象會好很多。就像現在大家買吉利的車,都認為它使用了沃爾沃的技術。即使你說沒有用,消費者也不會相信。
黃少華:自主品牌想挑戰20萬元的天花板,之前很多品牌都做過嘗試,確實很難。但吉利推出的博瑞、博越等產品,銷量不錯,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市場對自主品牌的接受度在提升。目前,廣汽傳祺GS8的起步價是18萬,當然銷量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LYNK&CO和觀致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一個品牌要成功,不僅僅和車有關,還包括營銷體系、銷售體系,外部環境等等。觀致的車推出來之後,大家覺得車子好,但是認為定價和營銷是有問題的。吉利在這些方面吸取它的教訓,吉利現在整個營銷銷售體系運轉很順暢,大環境也有利於自主品牌,所以再運作LYNK&CO的時候成功率會高一些。大環境變了,觀致不成功不能以此說明自主品牌造新品牌這條路徑走不通,這個無法證明。
白朝陽:這一次廣州車展,LYNK&CO沒有參展。估計,LYNK&CO還是想把它車展的「第一次」留給歐洲。但無論如何,2017年的新車競爭中,LYNK&CO不會缺席。未來,LYNK&CO能否擠進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圈子,能否讓李書福的情懷落地,我們拭目以待。
以下為沙龍花絮:
賈新光 汽車行業著名媒體人、資深分析師
楊小林 汽車頭條APP執行總編輯
何芳 《21世紀經濟報導》汽車版主主編
黃少華 《青年參考汽車周刊》主編、「華山論劍」創始人
白朝陽 汽車產經網資深編輯
沙龍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