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的採集之初,歷來就有「同體不通用」的說法。
什麼叫「同體不同有」?以植物為例,同一株植物的各個部位,可能會有不同的性味、歸經以及功用。
這種不同,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也就是「量」的不同;有的卻可能是性味上的不同、甚至相反,可以說是「質」的不同了。
所以,從更好運用中藥的角度來說,全方位地認識、了解中藥的多樣性和可變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什麼同樣的一株植物,會有不同的功用呢?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都是根莖從土壤獲得營養,在葉片裡產生光合作用。按理來說,一棵植物就是一個整體。即使有某種成份的分布不均,也不應該有截然相反的性味。
但實際上,部位不同性味不同這樣的例子,在中草藥裡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家比較熟悉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創立的麻黃湯,主藥「麻黃」有發汗解表之用,而麻黃之根,則有收斂止汗之效。如果不明就裡,用麻黃根替代麻黃,顯然就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當然,中藥的「一物多用」,遠不止麻黃和麻黃根一味。大部分的中藥,都或多或少有點這方面的可能。
但是,我們都知道,中草藥的數量幾乎可以用「海量」來形容,一個人的記憶能力畢竟有限。如何更好地掌握中藥「同體不通用」的規律呢?
我們先看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從它們的「部位不同、功用相異」來歸納總結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