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觀社會》中,居伊·德波使用「景觀」這一概念,試圖畫出「現實生活的地形圖」,從而展示當代社會豐富多變的場景。在資本日益侵佔人們生活空間,控制和奴役社會群體的當下,作為生活概念的進一步反轉,景觀儼然成為私人製造和操控的景觀性演出,這種少數人參與表達的聲音,從控制和默從,到分離和對抗著周圍世界的孤獨。
10月8號,HiShorts!廈門短片周聯合青年藝術100,在2020「青年藝術100」啟動展展覽期間,舉辦一場「景觀性的人與空間 — 實驗短片展映論壇」活動。
時間:10月8號 16:00-18:00
16:00 - 17:00 短片放映
17:00 - 18:00 導演論壇
地點:嘉德藝術中心 F2 講座區
參與方式:掃碼填表報名
(因人數限制,我們將篩選部分報名者入場參與)
1
《城市山歌》
時長:11mins
作品簡介:
過去,山歌是發生在真實空間中的一種打招呼的方式,最能表現雙方的真情實感;如今,生活在城市,大自然的高山被人造的「高山」取代。導演在南方收集了幾千首客家山歌,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城市山歌一百首。這些山歌借小販、城管、網紅、微商、白領、送餐員、房地產銷售等不同身份的人物之口,唱出現代城市人的種種困惑和情感。
導演:陳佩華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作品側重於影像創作,曾在喜馬拉雅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美術館展出。
2
《丟失的未來》
時長:8mins
作品簡介:
就像我們今天的人類相對於未來一樣,古代人對於未來(也就是我們今天)同樣有著種種的想像和規劃。我們無法知道今天的我們對於未來的設想能否會實現,但是我們不妨參考古代人設計的未來(即我們的今天)與現實的我們今天(即古代人的未來)之間的出入。
「我將古代18,19,20世紀的人類關於21世紀的設想的藍圖進行了梳理(建築,科技,城市規劃,生活方式等) ,作品中包含了人類未能按照計劃在當下時間點上實現和放棄了的計劃,19世紀法國插畫師幻想的2000年,德國生物作家幻想中曾經存在但因核實驗滅絕的的鼻行動物,美國放棄的科技計劃,美國,蘇聯,中國,日本等國關於未來的科學雜誌,宣傳海報, 重構了一個平行世界 《丟失的未來》」
導演:高文謙
創作媒介涉及實驗動畫,交互裝置,數字藝術, 常以時間為材料, 圍繞人與技術,虛擬與現實,像鍊金術士一樣不斷進行試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接,以產生新的可能性和偶然性.作品常營造被賦靈的數字世界, 讓人心遭遇到真實與虛幻的衝突某個詩意的瞬間。
3
《十六毫米,十六千裡》
時長:16mins
作品簡介:
老張是一名農村的膠片電影放映員,無法適應新技術的他被迫離職。在他下崗的前一天,老張依舊用身體挑著設備走完了一直以來前去放電影的道路,那裡是玉龍雪山的盡頭。
導演:何梓源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系,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影視導演系研究生在讀,作品《十六毫米,十六千裡》入選2019年中國美術學院AME影視計劃;Hishorts!廈門國際短片周實驗單元入圍、最佳成長獎提名;入圍第七屆北美青年電影節;手機短片《傷停補時》入圍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
4
《十二點》
時長:5mins
作品簡介:
影像的敘事邏輯和剪接是對時間和空間的重塑。尤其是在線性時間邏輯的基本框架不言而喻時介入非線性敘事的表達,可以讓影像打破框架結構來完成更多的可能性。《十二點》則告訴大家對於世界的過去和未來的理解和想像絕非一種方式,每個自由意志的人都應有自己的觀點來觀察這個世界。
影像創作者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繪畫藝術家有他們自己的邏輯,行為藝術家也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當然這都是放在藝術創作而言的,我們當然可以去拓寬創作的邊界去融合更多的方法與可能來塑造我們理解和想像的世界。
導演:孟寅飛
現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專注於社會現實與形態想像,創作形式以動態圖像為主。
在校期間榮獲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年度優秀作業、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下鄉優秀作業。
《全家福》入選「中國書桌—聯合非遺創作展」。
《三十秒》榮獲中國大學生創意節二等獎。
《DHRW》系列作品入圍2020年網易藝術「青年畢業季」優秀作品。
本次論壇的主題,定為「景觀性的人與空間」,正是因為四部短片裡或多或少隱含著一些社會向的景觀性。
《城市山歌》裡借用過去「吟唱山歌」打招呼的方式,取代城市高樓大廈等「人造高山」,再現了都市人的困惑處境;
《十二點》的從前期電腦文件夾的打開、關閉重複性實驗,到人物出現之餘模糊式鏡頭,藝術的魅力在不穩定性上,每個自由意志的人都應有自己的觀點來觀察這個扭曲的現實空間;
《丟失的未來》通過各種實驗元素的拼貼,混淆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將古代18,19,20世紀的人類關於21世紀的設想的藍圖進行了梳理(建築,科技,城市規劃,生活方式等) ,在諸如梅裡埃式的環月之旅中,重構了平行時空裡我們丟失掉的世界;
《十六毫米,十六千米》通過對一名放映員進行個人生活記錄,在茫茫的玉龍雪山,在生活記憶坍塌之餘,獨自著面臨城市改造與自我命運的游離。
景觀也是重新將人類命運與社會重新關聯起來,當下生活無論是令人興奮,還是昏暗困惑,選擇面向封閉的內心,抑或赤誠迎接天空,關於反抗的群像,與個人前行的腳印,我們已在四部青年導演與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裡完成了一次靈感上的質壁分離。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