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食味藝文志原創,授權轉載請聯繫後臺。
晚上看電視,正在播出臺灣眷村的美食節目,眷媽對著滿桌的美味,單指一個盤子說:「這個菜很費工。」仔細一看,原來是青辣椒釀肉。肉有焦黃的色澤,像是被油煎過一樣,又用高湯小火燉了,雖然沒嘗到,可是隔著屏幕就感覺香噴噴的。
轉念一想,又不由失笑:這不就是南方最常見的煎釀麼。
釀菜由來已久,而且可以斷言的是,一定起源於南方。雖然從周代開始,北方華夏政權和少數民族都有「炮豚」、「胡炮肉」等似是而非的做法,但那都是把蔬菜餡料填到豬、羊的肚子裡去,算不得真正的「釀」。比較公認最早的釀菜是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裡的「蟹釀橙」和「蓮房魚包」,通俗點說,這兩道菜一個是橙子皮裡塞蟹肉、一個是蓮蓬裡塞魚塊,除了味道美之外,意境也美。原書說蟹釀橙「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以至於今天的兩宋故都開封、杭州,都還有不少菜館在翻版這兩道附庸風雅的菜品,而且在開封和杭州的方言裡,至今「釀」字都與菜的本意「鑲」非常近似。
但是當時的釀菜,主要都以蒸釀為主,更美味的煎釀還在後頭。而把煎釀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無疑是廣東人。粵菜廚師在釀菜上都是翻足花樣,白菜,苦瓜,黃瓜,南瓜,菠蘿,芒果,西紅柿,牛油果,豆腐甚至油條,釀菜能混合出幾種菜的味道,葷素搭配,美觀致雅。據說《舌尖3》一反多年來「高大全」的手法,只拍了被譽為「粵菜廚師搖籃」的廣東順德一地,這當中,就有專門一集講述「煎釀」的,我沒看過,但想來,畫面應該很勾人口水。
但順德煎釀我倒是有幸嘗過不少。阿龍是我相熟的大廚,曾經在杭州一家粵菜館工作,因為採訪而認識,他告訴我「沒有什麼是不能煎釀的」。而他也真有能力,在短短半天的時間裡,給我整出了一桌「煎釀宴」:
一道煎釀藕夾是開胃菜,蓮藕片夾著豬後腿肉,蘸雞蛋液油炸,上桌前澆上糖醋汁,酸甜脆口,適合墊飢,也適合下酒。
一道煎釀八寶鴨是涼菜,不像傳統八寶鴨整隻上桌,而是塞入糯米、香菇、木耳、火腿丁等配料之後,先蒸後切片煎,最後送入冰箱冷藏,直到糯米變韌,鴨肉收緊有嚼勁方才上桌,滋味相當醇厚。
一道煎釀四寶是客家人傳統風味的改良,四色彩椒分別釀入豬肉糜、魚滑、蝦末和香菇末,慢火溫油炸之,端上來宛如藝術品,吃起來也各有味道,很有創意。
一道尖椒苦瓜煎釀雙拼則是典型的順德風味了,豬肉塞入尖椒、苦瓜這些重味的蔬菜裡,有效去腥增香,煎烤又讓尖椒苦瓜褪去了本來不討人喜歡的苦和辛,據說普通順德人家常菜都常吃這兩味。
最值得一說的是煎釀草魚,整條草魚剝皮取肉,皮不能破,把魚肉摻入陳皮、荸薺、香菇剁碎,再釀回魚皮中。再來煎黃、加高湯煮沸出鍋。阿龍告訴我,這道菜在廣東應該用鯪魚,但這魚在浙江沒有,所以用魚皮比較厚的草魚代替,草魚皮沒有鯪魚皮有彈性,所以做起來更難,但好在草魚鮮美比鯪魚更甚,與陳皮的組合也更能凸顯魚肉的清新香美,確是美味。
有一年我在紐西蘭自駕旅行,逛超市補充口糧時候看到有現成的番茄塞肉賣,紐國的番茄很大,從頂部掏空後塞入豬肉、牛肉、海鮮等,撒上麵包粉,塗上黃油,入烤箱烤制,完事了還要在口上抹大量奶酪封口。我買了一份切片嘗嘗,味道還真不錯,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天朝的煎釀麼?
猜你喜歡
魚肝料理 | 韃靼牛肉 | 生醃蟹 | 糊湯粉
蘇式蹄膀 | 南洋叻沙 | 檳榔芋 | 拿破崙酥
關注微博 @魏水水水華
訂閱十五言主題:@食味藝文志
關注今日頭條:@食味藝文志
和作者交朋友
歡迎添加魏水華個人微信
長按上方二維碼添加
書齋裡的飲饌雜談 舌尖上的藝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