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爐由鼎演變而來,鼎是中國青銅禮器中最珍貴的王者用器,鼎式爐的雛形,在漢代已經出現。從東漢青釉鼎式爐略顯笨拙的身姿來看,其造型頗似良渚文化的陶鼎。宋代的香爐造型,多以古代青銅器中的飪食器與容酒器作母本,鼎式爐則以商代束頸柱足鼎和戰國蹄足鼎為模本。鼎式爐一般為祭器或禮器,放置於大殿前作陳設。爐的放置為: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或放置於大殿前,或放置於大殿內,一般用作焚香,它是宗教、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的供具。古時宗廟大銅鼎(爐),蕭艾焚燃時,其煙嫋嫋,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充當了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儀用器。
明永樂 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文獻記載,宋代隨著佛前焚香的流行,香爐始有定義。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謂:「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香爐,燒香之器,也作陳設之用」。顯而易見,香爐乃屬祭祀活動或陳設用品。北宋呂大臨編纂、成書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的《考古圖》和王黼奉趙佶之命於宣和年間(1119年至1125年)編撰的《宣和博古圖》等專著,對香爐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各地原本不太熟悉古器的制瓷匠因此有了按圖索驥的參照物,使香爐造型有根有據並日臻完美。宋爐的尺寸普遍較小,使用的質料主要為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等,元代以後始有大型鼎式爐,但多為銅製,也有瓷質大香爐製作。元明以來,這類大香爐,一般陳列於大殿前焚香,如北京白雲觀玉皇殿、法源寺大雄寶殿、妙應寺七佛殿、雍和宮萬福閣及故宮太和殿(奉天殿),其大殿前均陳列有三足大銅爐。由於這些爐的形制大小與永樂青花三足爐十分相似,因此,根據爐的形制與使用功能分析,永樂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也很可能是陳列於這類大殿之前的器物,甚至可能與永樂帝某一特殊祭祀活動有關。
北京白雲觀玉皇殿陳列銅質三足爐
我們知道,明太祖建都南京時,首建太廟以祭祀先祖,繼而參酌古制,又於洪武三年(1370年)在大內創建奉先殿以寄託朝夕敬祖之情。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仍仿南京祭祖制度,外建太廟,內置奉先殿。據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七記載:「成祖尚謂侍臣曰:『聞近俗之弊,嚴於事佛,而簡於事其先,此教化不明之過。朕於奉先殿,旦夕祗謁未尚敢慢,或有微恙,亦力疾行禮。世人於佛老,竭力承奉,而與奉先之禮簡略者,蓋溺於禍福之說,而昧其本也。率而正之,正當自朕始耳。』」又曰:「永樂時,守衛官有於皇城下誦經者,成祖聞知召至,諭之曰:『爾爵祿自誦經得之耶?身背宿衛,不於此時用心防奸,乃一志誦經,可乎?若意欲修善,當存心忠孝,不越分違法,自然有福。如無是數者,而望有福無禍,得乎?若閒暇之際,口欲誦經,則太祖皇帝御製武臣大誥等書,其中皆趨吉避兇保富貴之道,爾取誦經,亦於身家有益矣。今後仍於宿衛之所誦經者,必罪不宥。』」由此可見,永樂帝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孝心,身體力行,經常參與奉天殿的祭祀活動。又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四月「造奉先殿祭器」。聯繫以上文獻,觀察永樂青花爐的形制特徵與功用,以及所繪青花江崖海水紋與奉先殿御路上相似的紋樣,筆者以為,永樂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很有可能是專為奉先殿而燒造的祭器。
明永樂 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 南京博物院藏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12月刊《永樂青花三足爐為誰燒造》作者:江建新 陳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