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祭祀用器,永樂青花三足爐為誰燒造?

2020-12-06 中國收藏雜誌

三足爐由鼎演變而來,鼎是中國青銅禮器中最珍貴的王者用器,鼎式爐的雛形,在漢代已經出現。從東漢青釉鼎式爐略顯笨拙的身姿來看,其造型頗似良渚文化的陶鼎。宋代的香爐造型,多以古代青銅器中的飪食器與容酒器作母本,鼎式爐則以商代束頸柱足鼎和戰國蹄足鼎為模本。鼎式爐一般為祭器或禮器,放置於大殿前作陳設。爐的放置為: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或放置於大殿前,或放置於大殿內,一般用作焚香,它是宗教、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的供具。古時宗廟大銅鼎(爐),蕭艾焚燃時,其煙嫋嫋,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充當了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儀用器。

明永樂 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文獻記載,宋代隨著佛前焚香的流行,香爐始有定義。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謂:「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香爐,燒香之器,也作陳設之用」。顯而易見,香爐乃屬祭祀活動或陳設用品。北宋呂大臨編纂、成書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的《考古圖》和王黼奉趙佶之命於宣和年間(1119年至1125年)編撰的《宣和博古圖》等專著,對香爐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各地原本不太熟悉古器的制瓷匠因此有了按圖索驥的參照物,使香爐造型有根有據並日臻完美。宋爐的尺寸普遍較小,使用的質料主要為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等,元代以後始有大型鼎式爐,但多為銅製,也有瓷質大香爐製作。元明以來,這類大香爐,一般陳列於大殿前焚香,如北京白雲觀玉皇殿、法源寺大雄寶殿、妙應寺七佛殿、雍和宮萬福閣及故宮太和殿(奉天殿),其大殿前均陳列有三足大銅爐。由於這些爐的形制大小與永樂青花三足爐十分相似,因此,根據爐的形制與使用功能分析,永樂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也很可能是陳列於這類大殿之前的器物,甚至可能與永樂帝某一特殊祭祀活動有關。

北京白雲觀玉皇殿陳列銅質三足爐

我們知道,明太祖建都南京時,首建太廟以祭祀先祖,繼而參酌古制,又於洪武三年(1370年)在大內創建奉先殿以寄託朝夕敬祖之情。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仍仿南京祭祖制度,外建太廟,內置奉先殿。據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七記載:「成祖尚謂侍臣曰:『聞近俗之弊,嚴於事佛,而簡於事其先,此教化不明之過。朕於奉先殿,旦夕祗謁未尚敢慢,或有微恙,亦力疾行禮。世人於佛老,竭力承奉,而與奉先之禮簡略者,蓋溺於禍福之說,而昧其本也。率而正之,正當自朕始耳。』」又曰:「永樂時,守衛官有於皇城下誦經者,成祖聞知召至,諭之曰:『爾爵祿自誦經得之耶?身背宿衛,不於此時用心防奸,乃一志誦經,可乎?若意欲修善,當存心忠孝,不越分違法,自然有福。如無是數者,而望有福無禍,得乎?若閒暇之際,口欲誦經,則太祖皇帝御製武臣大誥等書,其中皆趨吉避兇保富貴之道,爾取誦經,亦於身家有益矣。今後仍於宿衛之所誦經者,必罪不宥。』」由此可見,永樂帝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孝心,身體力行,經常參與奉天殿的祭祀活動。又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四月「造奉先殿祭器」。聯繫以上文獻,觀察永樂青花爐的形制特徵與功用,以及所繪青花江崖海水紋與奉先殿御路上相似的紋樣,筆者以為,永樂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很有可能是專為奉先殿而燒造的祭器。

明永樂 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 南京博物院藏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12月刊《永樂青花三足爐為誰燒造》作者:江建新 陳建輝

相關焦點

  • 奉先殿與奉天殿,永樂青花三足爐究竟為誰而燒造?
    永樂青花三足爐出自明御窯廠,由皇家御廠來燒造如此重要的祭器,顯然符合制度。除了可能是奉先殿的祭器之外,也有可能是奉天殿的祭器。以上記載香爐上所刻「山河紋」,當是指江崖海水紋,由此類推,永樂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也很有可能是置於奉天殿的香爐。明永樂 青花江崖海水紋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奉天殿建於洪武初年,為明代洪武、建文、永樂三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百官朝賀之所。
  • 永樂青花為何是「中國最美青花」呢?
    永樂時期的釉面 以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為主要特徵,絕無橘皮釉紋。 青料:在用料上,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 花發色濃豔,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
  • 讀懂文物:細談永樂青花,永樂青花的鑑定有這幾點特徵
    首先,青花瓷作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重要珍貴物品之一,除了饋贈所到地區的上流社會人士,也用來進行對外貿易。其次,筆者在拍賣和古董行業沉浸多年,策劃參與多場大型拍賣會,熟知天價藏品背後的運作和平臺的重要性,有想出手的藏家可與壹叄玖, 貳貳,壹玖叄,伍伍壹不成交不收費前期無任何費用鄭和下西洋帶回了燒造青花瓷所需的上等鈷料——「蘇麻離青」,極大地提升了永樂青花瓷的呈色效果。蘇麻離青料的暈散特徵明顯,如下圖。
  • 永樂青花的時代特徵
    青料:在用料上,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花發色濃豔,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紋飾: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
  • 永樂青花鑑定要訣
    大盤的底足為細砂底,用手撫摸有光滑溫潤之感,有的可見小塊鐵色斑。小器的底足多數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痕圓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極薄,尖而不圓,摸上去有鋒利感。琢器雖然是分段製成,但因工藝精細,銜接痕不明顯。盤,碗類的內壁與底面連接,印玄紋一周;器心多為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狀。永樂青花圖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繪,均給人以清秀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畫面多留白地。圖畫花紋多為雙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筆塗抹的筆法,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
  • 宣德青花瓷該怎麼辨別?有什麼特點?滿滿乾貨
    筆者之前寫過,每個朝代的青花瓷都是不一樣的青料,我們今天就重點來講講宣德的青花。宣德青花,承接了永樂青花瓷器的輝煌,由於鄭和在永樂期間多次下西洋帶回來了不少青花瓷彩繪所需要的蘇麻離青,所以早期宣德青花瓷都是採用進口材料燒制的。那也就是說我們得了解蘇麻離青到底有什麼特色。
  • 永樂瓷器鑑別要點和器型類別
    永樂(1403-1424年)一朝有22年,永樂帝朱棣從其侄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以後,把首都從南京遷移到北京,南京作為陪都,為安撫南方一批宗室和官僚,仍維持南京朝廷和六部的規模,北京建成新都後,兩京所用瓷器的數量和品種大大增加,永樂帝對內.對外的賞賜也需要大量瓷器,景德鎮御器廠擔負了大部分的宮廷用瓷。
  • 鑑賞明代青花瓷器的頂峰階段作品——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被後人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其所使用的青花料既有國產料,亦有進口料,但最具時代特徵的則是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的青花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釉面常泛橘皮紋,圖案呈色濃豔,常有洇散現象,有如中國傳統水墨畫。
  • 上博講壇敘述官窯燒造體系:永樂好甜白釉,康乾喜仿古瓷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規定祭器用瓷,永樂皇帝最好白釉,宣德皇帝的蟋蟀罐有詩意,康熙晚期出現粉彩,雍正愛琺瑯彩,乾隆喜復古瓷器摹仿青銅器型和不同質地器皿……明清兩代帝王喜愛景德鎮官窯瓷器,他們的個人嗜好影響著明清兩代官窯瓷器的製作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瓷器生產的走向甚至燒造的成敗。
  • 祖傳瓷器失而復得,經鑑定為永樂官窯青花瓷器,專家:3000萬以上
    永樂青花一束蓮大盤永樂一朝大興窯事,融中外之風,集古今精華,為明代官窯瓷器之典範。其中青花尤為精絕,故藏家以擁有永樂瓷器為榮。今天來講講蘇州張女士和她家祖傳永樂青花的故事。永樂一束蓮瓷器經鑑定,這件瓷器為永樂官窯青花瓷器專家看過瓷器說,這是一件「一束蓮」的大盤,一束蓮也稱把束蓮紋、束蓮紋,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繪製一束用緞帶紮起來的蓮花
  • 耿寶昌:永樂青花三大到代特徵,圖文真偽對比!「推薦」
    永樂青花盛名已久,當時鄭和下西洋所帶回的蘇麻離青更是將永樂青花呈色效果推上巔峰,這也是為何永樂青花瓷具有如此之高的收藏價值,如果真的能夠收藏到一件永樂青花,那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 古代陶瓷文化知識:明朝洪武、永樂、成化青花、彩瓷藝術欣賞價值
    明代(1368-1644)的景德鎮,作為全國的瓷業中心,"工匠來八方,器成走天下"。御窯廠的設立,使產品更加考究。其燒制不計工本,百裡挑一,集人力物力之精華,力求盡善盡美。成品精美豪華,富麗堂皇。明初洪武、永樂、宣德三朝之青花瓷器,風格上承元代,氣魄宏大。
  • 最美不過大明永樂瓷器,太養眼了!
    永樂為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明朝永樂時期的瓷器藝術獨創與多元兼具,堪稱東亞工藝美術史的高峰。明永樂 甜白蓮花紋梅瓶甜白釉瓷是永樂時期宮中主要用瓷。根據1989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永樂前期地層中的甜白釉瓷器佔所有出土物的98%以上。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瓷器特展
    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六百年歲月的洗禮,更顯寶貴。臺北故宮博物院於5月18日推出「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選近百件永樂瓷器名品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永樂瓷器質量俱精,希能帶領觀眾一窺永樂瓷器的全貌。。
  • 這些永樂瓷器堪稱完美!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 明成祖朱棣,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也製作大量官方用器。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 臺北故宮永樂瓷器堪稱完美!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也製作大量官方用器。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經典永流傳,在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
  • 永樂瓷器真的不如宣德瓷器嗎?並非如此
    永樂的瓷器不如宣德,這是過去的一般說法。隨著這些年考古成就比較多,景德鎮關於明代的御窯廠被屢次挖掘,挖掘出很多明初的官窯瓷器,也就證明了永樂時期的瓷器,各個品種都不遜於宣德。為什麼過去會說宣德比永樂強呢?是因為宣德老寫款,宣德時期的瓷器上特別願意寫款,而永樂時期很少寫款。
  • 永樂青花無擋尊賞析
    明永樂(1402年-1424年)景德鎮窯製品,此器又稱盤座。系從波斯傳入的器形,口、底似壁,上下直通,呈筒狀,器身上寫有阿拉伯文。青花顏色深沉,有暈散現象。此器是受外來影響的新器型,估計應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舉行禮拜活動的用具之一。明永樂年間,青花瓷器經過洪武朝短暫的低潮後又迅猛發展,出現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個高峰。
  • 淺談永樂瓷器的甜~
    永樂瓷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1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根據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永樂地層出土瓷器統計,產品有白瓷、青花、紅釉、鬥彩、白地釉上紅彩、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白地刻填醬彩、白地刻填醬綠彩、黃地綠彩、綠地醬彩等。
  • 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器賞析
    永樂官窯青花瓷器,胎釉精細,青色濃豔明快,造型新穎多樣,紋飾優美生動,在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明、清兩代青花的典型。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 (1405~1431),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制瓷所需的青料「蘇麻漓青」,為景德鎮燒制獨具時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