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瓷器失而復得,經過鑑定為永樂官窯重器,專家:緣分天註定
永樂一朝大興窯事,融中外之風,集古今精華,為明代官窯瓷器之典範。其中青花尤為精絕,故藏家以擁有永樂瓷器為榮。今天來講講蘇州張女士和她家祖傳永樂青花的故事。
祖傳瓷器失而復得
張女士家裡有件祖傳的青花瓷器,一直由奶奶保管的。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人出高價購買,父親就沒有經過奶奶的同意,就私自把這件瓷器以2000元的價格賣了。在80年代,2000元不是個小數目,都能在農村蓋樓了。
奶奶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的惱怒,就拿著賣瓷器的錢,去追買家,最後把錢還給買家,終於又把這件瓷器迎回,可謂失而復得。父親非常的不理解,這件瓷器也沒什麼用,賣了能得到很大一筆錢,何樂而不為。
多年過去後,文物收藏市場火熱,很多電視臺舉報了鑑寶的節目,張女士就帶著全家的疑問和這件瓷器,來到了鑑寶的現場,讓專家幫忙鑑定鑑定
經鑑定,這件瓷器為永樂官窯青花瓷器
專家看過瓷器說,這是一件「一束蓮」的大盤,一束蓮也稱把束蓮紋、束蓮紋,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繪製一束用緞帶紮起來的蓮花、蓮蓬和蓮葉的畫面。因寓意清廉,在明朝常被賞賜給大臣,警示大臣要為官清廉。
盤的內部繪畫三層紋樣,離口沿最近的為一圈海浪紋,以兩道弦紋與下層紋樣分隔。下層紋樣是由十三朵纏枝花卉組成。緊接三道弦紋,兩緊一松。兩緊用以分隔下層紋飾,一松用以推出主題紋飾。盤外也繪畫了十三朵纏枝花卉,與盤內相呼應。
紋飾以雙勾填色,多用小筆觸,且層次分明,花葉紋路清晰可見,筆法細膩柔和,構圖疏朗。胎質輕盈、潔白,底足是非常細膩的細沙底。釉面非常的細潤,說明非常注重胎料的擇選、淘煉。
永、宣青花比較,永樂朝的青花瓷相對輕薄,宣德朝的青花瓷相對厚重。同類器物永樂青花是宣德青花重量的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永樂青花較宣德青花紋飾繪畫筆道纖細、柔和。製作的非常精緻。製作也比較精細。所以這是一件永樂官窯青花「一束蓮」大盤。
皇朝遺珍,價格不菲
明朝初期的官窯瓷,僅供御用,絕不可以做商品出賣,只有皇帝有特權將其賜予外國或非皇室人員,違者治以重罪。如宣德初年,宣宗派遣宦官張善前往饒州燒造「奉先殿龍鳳紋白瓷祭器」,第二年張善就獲罪而被處死,就是因為「善往饒州監造瓷器,貪默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饋其同列」。
而且皇家用瓷,必是件件精品,瓷器的品質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為確保瓷器的絕對品質,當時官窯必須超額燒造。但古時燒造瓷器,全是人工為之,火候是最難控制。不可能燒造的每一件瓷器都是完好無缺的,這就需要進行挑選,一件精品瓷的產生必然伴隨著數件次品瓷的廢棄。明代御用瓷器中經過嚴格挑選後剩下的次品,即使落選也不可以流入民間,必須打碎用官窯特有的方式進行掩埋。
這也造就了明初永宣時間的瓷器民間流傳較少,顯得異常珍貴。而像張女士拿來的大盤,直徑達到了38㎝,燒造起來也比較難燒,就算在永樂官窯裡,也是比價稀少。
因此,這件瓷器的價值不菲,2016年,拍賣的一件折枝花卉菱口盤,最終以3000萬成交,那麼這件青花一束蓮的大盤,應該在3000萬以上。
專家還稱讚張女士的奶奶是個睿智老人,能夠贖回它,失而復得,也說明這件寶貝和張女士一家有很深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