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鴻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文化時評」專欄刊發王國華君《藍瘦,香菇》(10月17日),對當今網絡熱詞的「泛濫」提出了他的反對意見,國華君對此不婉轉,直言「我極其討厭所謂的網絡流行語,覺得那就是語言的毒瘤,甚至語言的癌。之所以討厭網絡流行語,皆因引用者語言之貧乏,表達無力,只好用別人的話來概括自己的感受……」我部分贊同這個觀點,卻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是商榷,而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給網絡熱詞一個恰當的理解。不過,借用一句網絡熱詞——「我讀書少,你們別騙我」。
好,我們再來匯集欣賞一下這些年流行的網絡熱詞——「神馬都是浮雲」、「我也是醉了」,「小夥伴」、「蠻拼的」、「且行且珍惜」……其實,從字面上,這些詞語我們都感到清新撲面,輕鬆、幽默感徐徐襲來。
網絡熱詞,也叫網絡新詞。有的是活生生造出來的,如「藍瘦、香菇」,也有的是字面重組、詞義新解,或觸景生情,臨時引用等。最大特點就是特定人群使用,不過這個人群有點龐大——除了《咬文嚼字》編輯部的編輯,和國家語言委員會的領導,辭書字典編委們,大部分「網民」都適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也都用了,比如「給力」,他們還經常用在標題上,藉此表示他們蠻親民,不老土,意圖籠絡我等網民。此外,網絡熱詞的使用,當然有它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意會、會心,無需注釋,皆大歡喜,保證不會引發歧義,即使我公開說「我有錢,就這麼任性」,也不會引發別人的誤會,以為我真的在炫富,更不會招來搶劫。
所以說,網絡提供的是一個新的語言環境,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語言的創造。當年孔仲尼老師一路講學,一路說話,他有超強大的語言氣場,生產力旺盛,使用量也頗大,很多詞彙就是這樣產生的,和今天的洋洋網絡一樣。估計,還原當時的社會環境,很多文字說法,也是受到抵制和批評的,不過,由不得對與不對,野蠻生長之後就是約定俗成,順理成章,直至成為如今《辭海》《新華字典》裡的東西。網絡上的新詞彙,就像人體裡的細胞,一天幾十萬個產生,幾十萬個死亡,剩下的不多——只要剩下,就非常頑強、鮮活,一夜之間被熱起來,被接受,被「會心一笑」。
因此,看待網絡新詞,我們一定要用網絡心態,不可過於較真,也或說,應該用另外一個遊戲標準來執行。比如「且行且珍惜」,如果非要較真,而且用古漢語來比對,那這就一句「黃話」,因為「且」在古詞義裡,很有可能是某一敏感器官的專屬詞。且了吧,如今是網絡時代,就讓網絡的歸網絡,「且」在網上行吧。
網絡新詞的突然出現,猛烈流行,並非都是無釐頭的,往往都是伴隨一個網絡熱點事件。比如「且行且珍惜」,它因一個藝人緋聞事件而生,節選自事件主角的信箋,一句「且行且珍惜」,既是一聲無奈的放手,也是一份綿綿寄語,實際上蠻有詩意的,儘管有點「悲催」——你看,又用上網絡詞了。就這個「悲催」,用在網絡對話上,微信交流中,不是要比「悲傷」、「悲哀」、「悲愴」要輕鬆,幽默又貼切嗎?這麼些年,在人們的生活中,網絡上的社交,已經逐步與「線下」社交平行,甚至是深度黏合的,網絡生活,其實已經佔有了人們的很大比重。因此,網絡語言的空間,遠遠要比《新華字典》大,語境更為豐富和寬廣。網絡高手們甘做無名,創造出那麼些高度濃縮、簡潔、「一言九鼎」的新詞彙,實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神馬都是浮雲」,註定是不會過時的一句妙語,給人無邊無際的詩意想像。「神馬」儘管是諧音「什麼」,但是使用中它已經成為句子裡獨特的意象,與「浮雲」一道,形成雙意象聯袂,將短短六個字的句子,整合成一個大詩意指向——人生的境況不過爾爾,這與佛教文化之「看破、放下」,如同一轍,一句大俗的網絡語言,提煉出禪意和詩情,這難道不是「我也是醉了」嗎?
綜觀如今熱用的網絡詞彙,它的使用,往往很能輔助語言困境,化解交流壓力,相當有神功。比如,現在很多政府的公眾號,也搞得很活潑了,在描述領導出巡視察的文字裡,也大膽用「小夥伴們」,與我們常見的「各位領導、嘉賓、朋友們」相比,簡直笑爆,這樣使用,很幽默,很親切。如「我也是醉了」,我個人使用最多,覺得隨意而精闢,醉,是中國傳統文化裡表示褒揚的最高形態,必須是何等的瓊漿玉液,才能讓人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