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行業一直被視為某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和標誌,一直以來,美國和歐洲一直主導著民用航空領域生產製造以及研發的趨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由於人員流動減少以及經濟形勢低迷,全球各國的航空製造業都損失慘重,中國在面對疫情防控方面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這也使得中國能夠騰出手來在各個領域施展拳腳。前不久,國產大型客機C919獲得中國民航上海飛機適航審定中心批准頒發的審定證書,這標誌著C919即將進入商飛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ARJ21型號飛機也收穫了近60億元的訂單。
中國航空開啟衝刺模式
根據我國媒體報導,2020年中國商飛集團共計交付24架ARJ21型號飛機,成交量再創新高。據悉,ARJ21型號量產飛機售價為38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48億元,這也就是說在2020年一年,我國憑藉ARJ21型號飛機銷售就獲得了近60億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目前在飛的民航飛機達到3818架,其中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飛機數量不足1%,面對如此巨大的中國市場,中國自主研發的飛機在整個中國客機市場還有巨大的開拓空間。
目前,我國國產製造的飛機共有三款,在2020年底,C919獲得了審定證書並被批准試飛,如果此次試飛成功,那麼中國在民航客機領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國航空領域面臨的挑戰
在此次疫情期間,世界上很多航空公司紛紛倒閉,飛機製造公司業績也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下滑,航空巨頭波音和空客公司只能通過國家補貼和財源來渡過難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依舊能成功交付飛機訂單,這說明我們在飛機製造領域發展良好。
在中國航空領域發展勢頭正盛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即將面對的挑戰,根據《財經》雜誌報導,美國很有可能對中國出手,例如C919大飛機的國產化率超過50%,但是關鍵發動機零件方面還未能實現完全國產化,很多關鍵設備和技術還需要依賴美國。
當然,在挑戰之下也存在著機遇,我國航空科技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發動機技術和產品,隨著C919逐漸登上世界舞臺,我國在商用發動機領域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出可替代發動機長江1000A,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浩瀚的藍天上能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