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官穿西服求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了8個字,成警世名言

2020-12-11 武品文史

文|武品文史

圖:河北保定直隸總督府

公元1876年年初,清廷直隸總督府門前來了一行人,他們身著奇異服裝,口吐他國語言,畢恭畢敬地在門口等待放行入內的通報。

這群「奇怪」的人是日本派往中國的外交官,領頭人是日本新一代外交官中的佼佼者——森有禮。而他們要見的人,就是已經53歲,但權重望崇的李鴻章。

他們之所以前來求見李鴻章,是因為幾個月前發生在朝鮮的一件大事。

01江華島事件

1875年底,日本派出雲揚號等3艘軍艦公然駛入朝鮮江華島,這對於朝鮮來說無疑於一種公然的挑釁,於是朝鮮守軍炮擊日本軍艦。

但讓朝鮮沒有想到的是,這其實是日方的一個陰謀。

隨後,日方以軍艦被襲擊為理由,強迫朝鮮籤訂通商協定,但日方知道,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了解朝鮮宗主國大清朝的動向。

而森有禮的這次前來,就是為了試探口風以及商榷江華島問題。

02給不速之客的八字警世名言

此時的李鴻章正在書房研讀西學,聽到通報後李鴻章心知肚明,當然知道日本外交官前來的目的,於是讓管家把人領到客廳,自己換了身體面的清服也隨之而來。

當二人見面後,李鴻章首先發現的,就是日本外交官身上白色的襯衣,黑色的領帶以及一身「不倫不類」的西服。這讓李鴻章感到吃驚和不解。

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的帶領下達到了強國的目的,但現在日本就連民族服飾也逐步西化,大有與東方文化訣別的意思。

森有禮似乎看出了李鴻章的心思,於是自豪的和李鴻章說:「我們易改服飾,對我們的民族只會有著極大的好處。」

李卻不以為然的說:「服制乃祖宗之遺風,易服恐怕不妥。」

森回答道:「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喜歡學習的民族,這是我們祖先的遺風,如今我們依靠學習變的強大,雖然有許多的改變,但我們相信祖先地下有之,也一定會支持我們的作為。」

圖:森有禮照片

李聽完之後雖然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但他明白,大清朝是不會做出這樣的改變。

想想自己30多年的從政生涯,也是力求國家的變革,但總感到孤立無援,心力交瘁。

而自己最大的成就也就是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但想要改變觀念,恐怕自己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也無法實現。

於是李只能簡單地回了一句:「不與相同」

但森有禮似乎找到了感覺,又接著說道:「國家舉事,只看誰強,不必盡依著條約」。

這句話讓李的心中更加不悅,他何嘗不知,一旦發生戰爭,只有強大者可以獲勝。如果一切都依照祖訓,祖制,而不尋求改革變新,那麼只能裹腳不前,距離前行者越來越遠。

但李鴻章畢竟是大清的臣子,他在最後只能送給森有禮八個大字:「徒傷和氣,毫無利益」。

03「新」與「舊」

這次談話是一年之春,是萬物復甦,綠回大地的美好季節,然而這份美好,卻沒讓李鴻章的心裡有著絲毫的暖意,反而覺得自己任重而道遠。

儘管自己無法改變大清帝國的本質,但可以為其修飾外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推廣西式技術和思想。

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次談話的時候會發現,李鴻章的改革之心對於大清朝來說,可謂首屈一指,然而當他面對日本新一代的一個普通外交官時,卻顯得黯然失色,稍遜一籌。而兩種新舊思想的「對話」,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4條約

其實李已經做得很好,然而他卻不敢踏出那足以拯救帝國的一步,說到底,他終究是個儒生,是個以皇權馬首是瞻,畏首畏尾的奴才。

18年後的1894年,森有禮所說的「國家舉事,只看誰強」這句話,在「甲午戰爭」爆發的那一刻得到了印證。

毫無疑問,日本之所以敢挑起戰事,就是因為他們依靠「不必盡依著條約」而變的強大。從一個被欺負的國家轉換角色,成為了一個侵略者。

而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是個71歲的垂垂老者,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窮盡一生才鑄成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去擦乾自己的眼淚,就要為大清帝國去擦屁股,去籤訂那喪權辱國的條約。

05總結-八字警世言

但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李的那八個大字,「徒傷和氣,毫無利益」,這每一個字都在警世這我們,要用正常手段去實現自己的利益,不要侵害別人,這樣只會傷了和睦的氛圍,對誰都沒有好處。

然而日本人顯然沒有參透其中含義,最終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去侵擾美國的利益,最終在吃了兩個原子彈後變得老老實實。

時至今日,這八字真言已然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座右銘,這也是作為中國人應有的氣度。

參考資料:《李鴻章傳》、《中國近代史》

其他精彩文章:

道光得知英女王只有22歲後,連續追問了三個問題,淪為後世笑柄

滿族人一輩子不會碰的一樣東西,如今漢人卻為之痴迷

他是乾隆七世孫,身著龍袍以大清皇帝身份,號召滿族同胞跟他祭祖

中華第一宰相村,前後走出59位宰相,59位將軍,成功秘訣僅16字

河南老農家裡收藏清朝聖旨,專家:中央檔案館都沒有,希望上交

本文系【武品文史】原創,撰寫,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的日本觀
    當時日本與中國一樣,均深受西方列強不平等條約之害。但是,通過明治維新而開始近代化起步的日本,在中日訂約中卻想仿效西方列強從中國獲取不平等的特權,所謂「必欲準照西約成例」,其最為關鍵之處就是企圖獲取「一體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李鴻章洞燭其奸,據理力爭,「乘其措語罅漏,偶厲聲色以折之,謂若存牢不可破之見,此事只可罷議,該使始俯首允遵。……其均沾一層決不許用。」
  • 李鴻章的異姓大哥,卸任美國總統之後,曾替大清向日本索要過琉球
    晚清時期,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世人一般稱其為「李中堂」,李鴻章不僅身任要職,而且也是晚清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官之一,李中堂代替大清和洋人籤署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因為李鴻章特殊的身份,他結識了一位對李鴻章後半生影響很大的美國人。
  • 在《辛丑條約》時,為何李鴻章拒絕和沙俄籤?李鴻章:曾戲耍過我
    而細數下來,李鴻章應該是籤訂條約最多的人,因為他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而且他還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論權勢和地位,當時少有人能及,而且籤條約還是個危險的活,滿清皇室成員自然更不會輕易派出去,所以,只有李鴻章上了。
  • 李鴻章的葬禮
    周馥爬到李鴻章的床前,哭著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和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眼大睜,欲語淚流。周馥大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事,我輩可以辦了,請公放心去吧!」他邊說著,邊用手合上了李鴻章的雙眼。公元1901年11月7日11時,一代名臣李鴻章於北京總布胡同與世長辭,終年78周歲。
  • 李鴻章日本被刺事件
    甲午戰爭戰敗後,李鴻章被廹到日本進行談判。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乘轎子返回住地引接寺的時候發生了意外。日本老百姓聽說大清國的風雲人物李鴻章來了,紛紛前來圍觀。突然從人群中竄出一條大漢,直奔轎前,掏出手槍照著李鴻章的左臉就是一槍。中槍後滿臉是血的李鴻章還算冷靜,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下急急回到駐地才昏厥在地。
  • 英國要求租借香港100年,為何李鴻章堅持99?如今才知道多明智
    他是清朝的四大忠臣,在和日本談判馬關條約時,日本要求清政府賠償3億紋銀,但因為日本人朝李鴻章開了一槍,才變成了2億紋銀。李鴻章一直惋惜當年如果日本人多開自己幾槍,是不是就不用賠款了。當年香港被英國人要求租借100年,為什麼李鴻章堅持99?這一年到底有什麼區別,如今才知道當時多麼明智。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重傷,為何日本還是忌憚?李鴻章怕是內心絕望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重傷,為何日本還是忌憚?李鴻章怕是內心絕望!首先第一條中日甲午戰爭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中國,朝鮮,日本三個國家之間互相你爭我奪的那一種戰爭,跟其他西方列強無關。這個時候,李鴻章內心是比較絕望,西方列強表示我可以幫你,但是你必須得撐到我軍隊趕到戰場的那一刻,才能夠幫你呀,現在你的軍隊沒等到我趕到戰場,自個兒玩完了,你說我怎麼幫你,沒有接口插入到這場戰爭裡面了,所以李鴻章來到日本的時候,內心是表示絕望的。
  • 李鴻章鮮為人知的外交軼事
    李鴻章,近一米八的個頭,儀表堂堂,氣宇軒昂,站在外國人前面,一點兒也不遜色。有一次,李鴻章在德國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乍見面,兩個人客氣了一番,可是當俾斯麥說出「我聞聽閣下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時,李鴻章脫口而出說:「噫!我只聽說過有位『西方李鴻章』,可是閣下嗎?」
  • 日本下關有一條「李鴻章小路」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中國人所說的馬關其實是現在日本的下關市。馬關條約的籤署地就在這裡的一家名為「春帆樓」的小店。曾經的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店家是鄰居,他根據小店對面港口春季海面上眾多帆船進出如梭的景象起名「春帆樓」。
  • 李鴻章見外國使節,用音譯學俄語,臨場偷看扇子上的「小抄」
    李鴻章曾經也為學外語而頭疼。若把外語和李鴻章放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一、不會外語的外交官作為一名外交官,懂外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但李鴻章作為大清朝的外交官,確實是半句外語都不會說的。李鴻章便想照葫蘆畫瓢學上幾句俄語。誰曾想,俄語不似英語那般好學。俄語的發音十分困難,而且記憶不便。眼看著俄國友人就要到了,這可把李鴻章愁懷了。急得他四下亂轉,轉身就瞥見桌案上的紙扇。於是,他靈機一動,便在紙扇上打了個「小抄」。
  • 李鴻章憑藉什麼在世界圈粉無數?且先看看其歐美八國遊經歷
    ▲1894年9月8日,《倫敦新聞畫報》中的水彩畫(原圖標題:中日戰爭——李鴻章的歐式重型火炮正在發射)。半個世界為他著迷李鴻章算是中國外交的開山鼻祖,放在今天,就是一個妥妥的外交官。▲英國報刊畫家筆下李鴻章到達聖彼得堡時的情景。
  • 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你真正了解過李鴻章嗎?一定沒有吧!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 馬關條約籤訂時,伊藤博文和李鴻章談了什麼?讓李鴻章欲哭無淚
    這次籤約的過程日本和清朝都是幾番的爭論,不過最後還是定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的談判桌上。開始伊藤博文就假仁假義地說他非常清楚中國此時非常艱難,所以就虛偽地說他願意將賠款和割地給減少,但是能夠減少的的確是有限,又接著對李鴻章說對於聽到的條件,只能說答應或者是不答應。李鴻章聽了後,說難道不可以進行辯論嗎?伊藤博文更流氓地說辯論是可以,但是條件絕對不能減少。
  • 李鴻章訪問美國,首次見到高樓大廈,說出一句讓國人心酸的話
    作為一個遊走於西方列強之間,往來於各個談判桌的弱國外交官,李鴻章不僅能在各類談判中全身而退,而且能獲得其他國家元首的讚賞和認可。種種事跡表明,李鴻章不僅外交能力出眾,而且具備一定的人格魅力。連我國著名的改革家梁啓超都「悲李鴻章之遇」,「惜李鴻章之才」。
  • 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但甲午中日戰爭一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布破產了……值與不值,自有後人評說1895年3月,晚清政府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要求,特派李鴻章前去日本商討籤訂《馬關條約》的事宜。其實,說是邀請李鴻章東渡日本商討條約籤訂,實際上伊藤博文早已擬定好了條約內容,此番要求李鴻章前來,就是認為李鴻章才算得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換作其他人的話,日本人根本不承認。
  • 此人是李鴻章女婿,權勢燻天的李鴻章,為何卻不保他官運亨通
    說到張佩綸,可能現在人少有知道。不過,如果說到張愛玲,大家就明白了,張佩綸是張愛玲的爺爺。說到李鴻章,大家就更明白了,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按說,李鴻章是清末力挽狂瀾的重臣,深得慈禧信任,位高權重。張佩綸絕對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張印樵就是當時較有名氣的大才子,據說他明經術,精史學。由於博學多才,深得時人敬重。張佩綸打小耳濡目染,在識文斷字上就很有天賦。在他年少時就下筆如神,數千字文一揮而就,且文章雋永,被鄉裡傳為神童。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亦高中進士,自此入仕為官。
  • 落日照春帆,煙霞對馬關|李鴻章的屈辱與悲愴
    1昂貴的和平與帝國宰相的屈辱日本下關,春帆樓,這座木製建築的歷史在1895年被硬生生地分割成了兩部分:在這之前,它只是個以烹飪河豚出名的小餐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親自為它題名;在這之後,它變成一個古老帝國恥辱地標,也變成了大清宰相政治生涯的折戟之地。
  • 清末的擎天立柱--李鴻章
    這個老人在朝廷大佬和清流的攻訐裡掙扎,半世奔忙,辛苦地攢出個淮軍、北洋,結果甲午年都成了畫餅。去馬關議和,又被打了一槍,好懸沒丟了性命。議和一完,就被當熬剩的藥渣子給棄之一旁。庚子年,慈禧吃錯了藥和西洋十一國開戰。結果五十六天就全國繳械,這又想起了李鴻章,讓他拖著病殘之軀周旋於虎狼之間。
  • 李鴻章支持?李鴻章為何會保護維新黨人?
    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彈劾他是康黨的奏摺給他看,沒想到李鴻章硬嗆嗆地說:「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
  • 一文看懂李鴻章的社會關係:半個政壇是他的朋友
    晚清名臣李鴻章活了78歲,在政壇活躍了半個多世紀,擁有複雜的社會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清朝半個政壇是他的朋友,另外半個政壇是他的敵人對手。李鴻章一生經歷過道光、鹹豐、同治、光緒4朝。李鴻章敬獻輓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周旋三十年」,是真的;「和而不同」,卻未必。除了左宗棠,李鴻章還有兩大勁敵。一是李鴻藻。李鴻藻與李鴻章雖然只相差一個字,他們卻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相反,李鴻藻還是李鴻章在政壇上的死對頭,多次彈劾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