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這是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白酒配菜是根據錢包裡的鈔票來決定的。
前幾天,徵求朋友們的意見。白酒到底配什麼菜才好?好酒配好菜。我們來看看朋友們的留言:
「吃海鮮喝啤酒會得痛風;喝葡萄酒味道不夠烈;喝花雕的話,會產生一種特別不好的味道。最佳絕配就是:一盤清蒸甜曬乾魚配一杯白酒。」
「白酒配雁羊居的烤全羊。」「白酒配大蝦,親朋好友笑哈哈。」「白酒配西藏風乾犛牛肉」「白酒配醬臘肉安逸得很。」
「喝白酒配啥菜?一定要配羊蠍子,骨多肉少,滿嘴流油,羊肉暖胃。至少可以多喝三杯。」
這些留言來自於內蒙,西藏,廣州,成都等。這好酒配好菜,喝酒吃肉的習慣,東南西北大抵都差不多。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看起來,這酒一定要油膩才行。怪不得,我們要說「肥酒」,肥酒指的是滋養的意思。我猜想,這有指配菜的肥美吧?
肥酒肥菜,酒的詩情、豪情才彰顯出來。這也是白酒賦予的文化精髓之一。
中國白酒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說中國古典文化和白酒文化息息相關。要說起這酒後詩作,隨便可粘來無數。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唐朝羅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水滸傳「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
紅樓夢裡寶玉一大家女眷先茶後酒,才有了寶玉「遊幻境指迷十二釵」。也有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寶玉少年時夢幻可卿的千古韻事。
好酒配好菜,滿足我們的味蕾,挑逗我們的神經。酒的詩篇就這樣豪情萬丈、婉轉低徊、流芳千古。以詩下酒,這是酒的大妙之處。人生百態,唯有酒懂百味。
白酒到底配什麼菜才好?
我說:白酒配儀式菜。儀式就是我們的下酒菜。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儀式感。酒就是中國人的儀式。以酒為媒的情人數不勝數;因酒結緣的朋友遍天下;白酒配寂寞時的落花流水。白酒配辛苦勞作,放鬆身體,解乏疲憊。失意時的低沉迷離,唯有配酒才能澆愁。白酒配金榜題名,配他鄉遇故知,配洞房花燭夜。
中國人的宴席,沒有酒,那是不成席的。酒桌上的酒就是你的人品,你的價值,你的身份。這說法有過,但是不爭的事實。
古往今來,酒是見不得也離不得。這人到中年,更在乎的是喝酒的人,喝酒的事。年輕人為愛澆愁,解救澆愁,酩酊大醉的日子。對中年人來說,是奢侈,是回不去的夢。中年人更喜歡用情下酒:人情,師生情,朋友情,愛情,親情。用人生儀式下酒:生日宴,升學宴,婚宴,壽宴。這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你人還沒有去,自有幾分醉意。
白酒到底配什麼菜?配人情菜。
老張和老周是倆酒鬼。一日,老張獨自一人在蒼蠅館,一碟小菜,一杯酣客家藏。一個人在手機上下著圍棋。老周湊巧碰到,連連驚呼:「老張你才是懂酒之人。」酒鬼懂酒鬼。
白酒配那個懂你的人,這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end-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小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