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起於上古時代的古蜀語和古巴語,後來隨著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不斷變化。
四川方言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宋代的學者把四川方言與西北方言統稱為"西語"。另一個階段則是元代到現在的四川方言。元代時期隨著蒙古人和女真人兩次入侵,巴蜀地區人口劇減。於是到清康熙十年,清政府開始大規模往四川移民,這一過程整整持續了上百年,史稱湖廣填四川。
洛帶客家文化就是典型的湖廣填四川遺留下來的
現代我們常用的四川方言,就是在湖廣填四川中逐漸融合演變形成的。在這一階段的四川方言中,有一個字特別顯眼,它一個字就有三種不同的用法,它一個字就撐起了近兩百個方言詞,它一個字就組成了無數的常用方言俗語,這個字就是「打」字。
「打」字在四川方言中經常作為輔助詞使用,比如用在數詞「十」之後表示概數,相當於「來」的意思。這種用法在老成都人嘴裡還經常會聽到,例如說「最近好久都沒看到老李了,十打天都沒出門吃茶了。」;打字也會插在某些單音節形容詞重疊中間,或者跟數量結構結合,表示強調。比如「實打實」,「半打半年」、「三打三個月」等等。
「打「字除了加入上麵團隊做輔助詞使用,也經常自己帶領幾個字組成固定的方言用詞。比較常見的就是」打「字配上雙音疊字。四川方言裡面經常可以看到疊字,其中又以成都方言為最多。有時候外地人聽到成都人說疊字,還以為成都人在賣萌,其實已經罵了你千萬遍了。
「先人板板哦,哪個往老子的陽臺甩渣渣,到處都是瓜子殼殼和紙飛飛。「
「老張一做事就梭邊邊,一吃飯就壘尖尖。這種水垮垮的員工要不得。「
如果有成都人笑著對你說上面的話,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在說疊字賣萌。你一定要錄下來找懂成都話的人聽聽,說不定就是在罵你。
「打「字也經常有這種加疊字的用法。比如形容搖擺不定的」打擺擺「,形容聚集成堆的」打堆堆「,形容左右搖晃站不穩的」打晃晃「,形容轉圈子的」打圈圈「,此外還有打漂漂、打圈圈、打哇哇、打轉轉等很多常用詞。
「打「字在成都方言裡運用十分的廣泛,僅憑它的一己之力就撐起了近兩百個常用方言詞,可謂是」詞多勢眾「。
在方言詞裡「打「字經常表示」做「的意思。比如比喻配對的東西配錯了對的」打錯親家「,形容利用業餘時間掙外快的」打野「,形容帶頭領先的」打頭陣「等等一系列用法。
仔細研究「打「字組成的兩百多個常用方言詞裡,有兩類方向的詞語特別有意思。一類是民國時候巴蜀地區袍哥人家常用的詞,一類是和男女感情有關的常用詞。
袍哥曾是四川基層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起源於明末清初,發展於清朝末年,泛濫於民國時代。袍哥無論清水或渾水,都有一套內部使用的"切口"(即江湖黑話)。這些"切口"在廣泛使用中逐漸成為通用的語言,至今還保留在四川方言中。
例如形容幫著一方說話或者鬥毆的「打幫錘「,專指武術界的」打打行「,形容湊合過生活的」打滾龍「,形容大家湊錢吃飯,飯錢平攤的」打平夥「,朋友間簡單招待的」打素堆「等等。可以說「打「字在袍哥的切口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打「字另外一類有趣的用法就是常常和男女感情,婚喪嫁娶有關。
比如耍朋友時候經常幹的「打波兒「(接吻),形容耍朋友時候故意鬧彆扭的」打柳連柳「,舊時形容男女交朋友的」打朋友「,形容心上人的」打心錘錘「,專指單身男女的」打單身「,專指離婚的」打脫離「,還有」打錯親家「和」打幹親家「等等。可以說一個「打「字就貫穿了四川人整個婚喪嫁娶的全過程。
「打「字撐起的近兩百個方言詞裡,有些已經隨著使用習慣消失了,有些卻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成為了日常口語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甚至被收編成為了」普通話「的一員。
打單穿,打急抓,打驚張,打腳,打夢腳,打爛仗,打腦殼,打燃火,打甩手……這些「打「字組成的方言詞哪些還是你經常用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