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裡的「豬」

2020-12-12 華西都市報

四川方言裡的「豬」

綿竹年畫《三猴燙豬》。

  三臺郪江崖墓「狗咬耗子」石雕。(資料圖片)

  

□且志宇

  豬年說豬,這是一個老題目了。寫這個題目的人中,不乏像張中行這樣的散文大家。如今適逢己亥豬年,筆者舊題重作,說說四川方言中的「豬」。


綿綿,呼羊也
呼豬,曰溜溜

  小女以嘉今年一歲有餘,正牙牙學語。她學著老家方言,把羊叫作「綿綿」,把豬叫作「溜溜」。翻閱民國時期的四川方志,這些方言儼然記錄於其中:如「綿綿,呼羊也」,見於《民國簡陽縣誌》;「呼豬曰溜溜」,則見於《民國華陽縣誌》。
  把羊叫作「綿綿」,得名於羊的鳴叫聲。為何把豬叫著「溜溜」,卻不得其解。但凡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豬叫聲作「哼哼」,而不作「溜溜」。
  古人說「方言俗語,皆有所據」,那麼「溜溜」一語是否也有古語可據呢?為此我們不得不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據《左傳》記載,公元前946年(魯定公十四年),衛國夫人南子與宋國公子之間有不正當關係,民間就此事流傳出一首民歌,其中一句是:「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婁豬的「婁」,這個字原本特指母豬,到宋代《集韻》裡已經將「婁」作為了豬的泛稱。
  在平水韻中,婁與留同在一個韻部,讀音相同。而在四川方言裡,讀音發生些許變化,將二聲的留,讀作一聲的溜。因此「溜溜」便成了「婁婁」的同音借字,從而賦予了豬的含義。《民國南溪縣誌》中,還記載著南溪當地稱牙豬(公豬)為「牙溜」,並指出:「溜,平聲,呼豕也。」
  「溜溜」是四川方言對豬的稱謂,也是四川鄉間村婦喚豬就食的聲音。民國時期簡陽女作家羅淑的成名作《生人妻》中有這樣一段,寫女主人翁餵豬時的情景:「她把燈掛上鐵釘,一手提起桶把,一手扶著桶底,空隆,空隆地往槽裡傾。『夥失!——夥——失——豬兒溜溜溜溜溜——這邊來!夥——失!』她等它們每個都把嘴筒放進槽安分地搶食著,她才微笑了。」


謂愚為「豬」
同音借字之誤

  在四川方言中,豬還具有特別的含義,如在「悶豬」「笨豬」「豬腦殼」「瘟豬子」等詞語中,它們共同指向於一個意義——愚蠢。
  將豬與愚蠢聯繫起來,是出於一場同音借字的誤會。國學大師章炳麟先生在《新方言》中曾對這一誤會作了考證:
  《廣雅》「銖,鈍也。」字亦作「朱」。《莊子·庚桑楚》:「人謂我朱愚」,今四川謂愚為「朱」誤謂是豬。
  「銖」(或「朱」)是形容刀刃不鋒利,用在人身上便是形容人頭腦不靈敏。故世人時常將愚鈍二字連用,大約是覺得人之愚如刀之鈍。「銖」(或「朱」)的形音義,在漫長的歲月中,只將聲音意義流傳了下來,因百姓日用而不知其語源來歷,其對應的字形便遺落了。故而在書之於文字時,便借用了同音的「豬」來表示。於是乎,豬這種動物便以愚蠢的形象登場了。
  綿竹年畫博物館收藏了一幅《三猴燙豬》年畫,畫紙上生動地描繪著一場牌局:三隻猴子和一頭豬正圍著八仙桌打牌。豬頭戴西洋帽,其他三隻猴子則趁著豬分神的當兒,在桌子下面相互換牌。
  這幅綿竹年畫,將四川方言中的兩種動物——猴和豬——進行了擬人化的形象塑造。民國劉師亮的《時諺聲律啟蒙》中便有一句:「交遊中外,只當猴子莫當豬」。
  這幅晚清時期的四川方言畫卷所描繪的場景,在民國時期被李劼人先生再次呈現在了小說《死水微瀾》中。書中有個情節說,郫縣土糧戶顧天成進城捐官沒有著落,閒來無事去賭場遣悶,居然贏了好幾百兩銀子。不料卻被天回鎮上的袍哥羅歪嘴和他的手下張佔魁盯上。鑑於顧天成好色懦弱的本性,羅、張二人串通粉頭劉三金給這位土老財設了一個賭局。賭博中,顧天成不但把先前贏得的幾百兩銀子輸了,還把二十畝田押借來的捐官銀子也輸了,甚至把向人借的五百兩翻本銀子輸了。
  將《死水微瀾》這個情節與《三猴燙豬》的場景對應起來,在這場賭局中,顧天成直到輸得精光,他方才意識到這個賭局「不硬錚,耍了手腳,燙了他的毛子。」李劼人先生寫到這裡時,特地解釋說:「燙毛子,就是用開水將豬毛燙去,即是整豬的意思。這是四川通用的一句成語。」又解釋說「在賭博場所上,不以正派手段,把別人銀錢弄光,叫做整豬。」

狗:吝嗇

  《死水微瀾》裡的土糧戶顧天成雖被當著「豬」,遭了一回燙,上了一次當,但他性格上卻不「狗」。因為他知道,要在成都耍得開、混得好,要麼認識衙門裡的朋友,要麼認識江湖上的袍哥,要麼多花些銀子,尋求中間人保護,要在成都耍得開、混得好「千萬不可吝惜,使人瞧不上眼,說你狗!」
  李劼人特意解釋了一下何謂「狗」:「成都俗話,謂慳吝者為屙狗矢,譏其幹也,簡語則曰狗矢、狗兒、狗。」就在李劼人創作這部小說的前六年出版的《民國合江縣誌》方言部分,已經將「狗」作了解釋:「狗,謂人慳吝也,亦謂之狗寶,又謂之狗頭狗腦。」

鼠:老水子

  四川三臺縣郪江崖墓出土了一方漢代畫像石,石上刻著一隻前肢自立後肢蹲坐的狗,狗口中銜著一隻長尾老鼠。考古專家為這幅石刻圖像,擬了一個充滿地方口語特色的名字——「狗咬耗子」。
  在民國年間纂修的四川州縣地方志中,多有把「耗子」作為當地方言的記載。如《民國綿陽縣誌》載「鼠曰耗子」,《民國合江方志》載「耗子,鼠也」。其實「耗子」之名,已是全國很普遍的稱謂了,倒是「老水子」一詞,尚罕為人知。
  據黃尚軍先生統計,至今都江堰、崇州、彭山、邛崍、漢源、名山、北川、巴中等地都把老鼠叫作「老水子」。將老鼠叫作老水子,其語言學上的依據,可以追溯到1917年成都人張慎儀編寫的《蜀方言》一書。該書最後一個詞條便是蜀人:「讀暑若水」。暑與鼠同音,因此鼠也讀若水,老鼠子也就成了老水子。
  清代中期,江蘇人宋思仁來簡陽做官,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民俗現象,這個民俗現象是由當地方言語音引起的:簡陽城東有一個古蹟叫「潦水洞」,因當地方言之故,被當地人叫成了「老鼠洞」。出於迷信的心理,當地民眾認為城中有鼠洞,必然老鼠成群,於是便家家養起了貓。

虎:貓貓

  貓與鼠是天敵,簡州貓也因被傳為能「避鼠」而馳名蜀地。但是這裡說的「貓」卻
  是不捉老鼠的。
  川劇《翠香記》有一個小情節,秀才邱山愛上富家小姐鳳鸞,俏皮的丫鬟翠香,故意逗邱山取樂。邱山生氣道:「倘若觸犯了邱老爺,轉回書齋,那一管筆,畫那麼大(手比)一個貓貓,哄,咬你!你以為邱老爺不歪嗎啥子啊!」翠香作害怕狀說:「邱老爺你不要畫貓貓!我害怕!我是與你作玩的。」「貓貓」並無可怕之處,為何嚇得翠香花容失色?原因是邱山這裡說的「貓貓」,在川渝一帶方言中的意義為老虎。
  為何把老虎喚作貓貓?成都「五老七賢」之一的趙熙有句詩「鄉中往往諱言虎」(《貓兒峽》)道出了其原因。四川民間為何要忌諱說虎字?又如何來迴避虎字?清末華陽詩人王曾祺說「川人畏虎改呼作貓」(《受貓棒》),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忌諱說虎是出於畏懼的心理,遇到不得不說的時候,就把虎字改作貓字。至於為何改作貓,而不改作別的動物,《民國雲陽縣誌方言》有相對合理的解釋:「虎狀如貓而大如牛,故俗又呼為大頭貓。」
  四川民間忌諱虎字,甚至是連與虎字讀音相近的腐、古等字,都一併改了。如成都人把豆腐乳,叫作灰貓兒、灰毛兒。成都有條巷子原名叫老古巷,因「古」和「虎」四川話讀音相近,而改為了「貓貓巷」(即今將軍街)。

蛇:梭梭

  《蜀道難》說蜀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還真讓李白說中了。四川人除了忌諱說虎字,還忌諱說蛇字。虎、蛇和鬼、夢等合稱民間「八大快」,是蜀人在早飯以前忌諱說的字眼。蜀人認為若大清早不小心說了這些詞,那就叫「抬快」,整天都不吉利。
  既然老虎避諱叫貓貓,那麼蛇又叫作什麼呢?川語與民俗禁忌蛇有的地方叫「幹黃鱔」,有的地方叫「梭梭」。
  幹黃鱔還可以理解,因為蛇如黃鱔,且生活在陸地。但是為何叫「梭梭」,據說是因為蛇是在地上梭著走的。所以四川人叫蛇為「梭梭」「老梭」「梭老二」「梭登子」「梭爺子」「梭二爺」,都帶一梭字。其實在地上梭著走的動物昆蟲何只蛇一種,為何蛇獨享其名?其實蛇字本身就讀為「梭」。四川人稱「梭梭」,其實就是「蛇蛇」的音訛。

方言故事集
□李思悅
「撿院子」的由來

  川東方言「撿院子」指有時候農民開山斬荊棘時撥開荊棘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院子,裡面常常看到主人床上是森森白骨。原來這是因為明末清初四川頻發瘟疫,很多大院的男女老少都害疫病沒法得到治療而死,又因疫病使人們不敢靠近,院子荒廢多年四周長滿茂密的雜草和荊棘。這也是為什麼川東人能夠「撿」到院子。

一桿一刻含大道

  我們出門買菜常看見很多賣菜的使用桿秤來稱重。
  以前的秤是十六兩一斤,半斤對八兩。它在起花有個刻度,半斤有個刻度,一斤有個刻度。以前老百姓有句話:「秤桿十六星,扣不得兩來虧不得斤。」
  這句話的「星」實際上在行規中有一一對應,巴蜀人傳說制秤匠人在制秤時已經將像金子和像銀子一樣的良心刻在了秤的刻度上。起花第一個大刻度叫「福星」,半斤叫「祿星」,一斤叫「壽星」,這三個大刻度對應「福」「祿」「壽」。剩下的十三個小刻度對應的是天上的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每一個星都對應人世間的一件事。如果匠人在大刻度上作假,那麼老天爺就會折他的「福祿壽」,如果在小刻度作假,那麼他作假刻度對應的事就會十分不順。
  這也是為什麼在如此浮躁的社會中,制秤的匠人還能保持一顆平常的良心來做事做秤。

螃蟹歌

  在四川的很多地方,爺爺奶奶時常給孩子們唱一首童謠叫做「螃蟹歌」,歌詞大概是:
  一個螃蟹八隻腳,背上背個硬殼殼啊硬殼殼。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首歌,但其實它作為一首童謠還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理。
  語出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這首簡簡單單的童謠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像螃蟹一樣的浮躁,要靜下心來做事。

雞、龍、蜈蚣的故事

  公雞在清晨都要打鳴,叫:喔,喔,喔~。其實它真正叫的是:角還我(角,四川很多地方讀作guo)!
  相傳上古時期龍的那對角是長在公雞的頭上的,龍呢也沒有上天,而是在地上耍的。有一日天上召開比美大會,它就想借雞的角上去比美。但是龍在地上時可以說是龍品很差(四川至今有些地方將人罵作「爛龍」「爛滾龍」),公雞並不想把角借給龍。這時蜈蚣就出現了,蜈蚣說它可以幫龍作保,於是公雞就把角借給了龍。
  誰知龍參加比美大會獲得優勝,從此便留在了天上,角也不還了。公雞十分氣憤,從此以後它每天只做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每天清晨向天大叫:「角還我!角還我~」第二件事就是找到並誅殺為龍作保的罪魁禍首蜈蚣。
  後來龍在天上待久了特別思念家鄉,於是它便偷偷摸摸下來想看看自己的家鄉。誰知道降落位置沒找準在一處淺灘擱淺,在自己力量沒恢復之前只能在淺灘裡面「板」。它身旁的蝦米看見了不停地戲謔龍的洋相,這也就是「龍遊淺灘遭蝦戲」的由來。

相關焦點

  • 用四川方言玩一次飛花令,才曉得四川話有多好玩
    聽完張眼鏡介紹之後,黃胖子默了一下說道:「玩飛花令也可以,但是這次我們玩四川方言版飛花令。我們不接詩詞,全部用四川方言的詞和歇後語來接。」「你們幾個簡直就是俗人。」「你就『雞腳神戴眼鏡——冒充正神』。玩不玩嘛,不玩的話『棒棒棒棒雞』繼續走起,輸得喝三杯。」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這些載體或許是一種食物,或許就是兩三個字的方言詞。 02 四川方言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四川方言裡有很多詞彙都是用普通話無法解釋清楚。這些詞彙緣於四川人多年來生活的積累,只有長期生活在四川的人才能明白這些詞的細微意思。這些方言詞在外地人眼裡就是四川人的語言標誌,在四川人眼裡就是那些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只能個人自己感受的詞語。
  • 動物派、神怪派、凡人派,四川方言江湖的三大幫派
    四川人的幽默,閒適,懶散,狡黠都混入其中,就像「花椒開水——又麻人又燙人」。孰不知,四川歇後語也是有小幫派的。動物派有野獸的靈性,神怪派有鬼怪的跳脫,凡人派有小人物的狡黠,我們來挨著擺一下。。01 動物派歇後語的恰如其分四川歇後語的動物派有三大神獸:抱雞婆、癩疙寶和豬。
  • 四川方言裡,「老幾」一共有幾個意思?
    四川方言裡,「老幾」一共有幾個意思?2020-10-20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微成都 2020-10-20原標題:《四川方言裡
  • 為什麼影視劇裡的方言喜歡用四川話,聽著覺得很有意思?
    四川話主要還是北方話傳過去的,所以大體和普通話一致,但是又有很多音有變動。所以大家聽起來就像是跛腳的普通話,可以聽懂,但又有點病態的感覺,無端就多出了很多喜感。例如四川方言沒有平舌和翹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話中翹舌音念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話為[zhì shāng],四川方言為zi sang]。
  • 那些和佛教用語有關的四川方言
    方言是每一個地區民風民俗,歷史文化的承載。方言詞彙的詞源更是五花八門。以四川方言為例,有些方言詞彙來自通俗小說,歷史典故,有些方言詞彙來自袍哥暗語,有些方言詞彙來自約定俗成的口語。四川方言裡有一種詞源比較有趣,這些語詞不存在於普通話或其他方言中,而是從佛教用語中演變而來的。這些詞經過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運用演變後,儼然成為了正宗的四川方言。
  • 四川和福建的方言最具代表性,古代人是怎麼說方言的?
    據統計,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共有129種方言,口音互嘲早就成了家常便飯,小編寫過關於方言的文章,評論區早被噴子們炸的慘不忍睹了。都說四川人和福建人方言特徵明顯,經常成為被群嘲的對象,一個NL不分,一個FH不分,其實他們背後站著大半個中國,不只四川人,你認識的西南、西北,江淮地區,可能統統都有NL不分的毛病。而FH不分的鍋,可能要由閩南方言區背上了,當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廣東、海南、甚至臺灣,都有一大群FH不分的人。大半個中國說話不利索的情況,是怎麼出現的呢?
  • 四川方言丨胡華強:說「瓜」
    「瓜」的基本意思就是「傻」,但在成都方言裡,「瓜」的含義遠不止於此。表示「傻」的意思:你好瓜啊,這麼簡單的題都答不出來!表示尷尬:當著大家的面你揭他的老底,弄得他好瓜啊!表示不入流:大家都很隨便,你何必那麼瓜兮兮的嘛?
  • 從電影《金剛川》裡的四川方言,我想談談川軍
    這次我不再分析影片劇情如何,我想談談電影裡的各種方言,尤其是四川話。 電影《金剛川》裡匯總了五湖四海的方言,鄧超飾演的高福來連長說著一口聽不懂的江西話,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臺詞中都是北京味,好在李九霄飾演的班長劉浩,抄著一口四川話登場了,聽著倍親切。 整部影片基調都比較壓抑,這也凸顯出戰爭的殘酷。第一部分「士兵」中,高連長帶領的士兵都想去前線作戰,然而收到的指示卻是協助工兵連修橋。
  • 研究了全國7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方言是最能「打」的
    四川方言起於上古時代的古蜀語和古巴語,後來隨著巴蜀地區的歷史進程不斷變化。四川方言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宋代的學者把四川方言與西北方言統稱為"西語"。另一個階段則是元代到現在的四川方言。元代時期隨著蒙古人和女真人兩次入侵,巴蜀地區人口劇減。
  • 四川最難聽懂的一個城市方言,與鄰近成都方言、重慶方言很大差異
    與四川各地區城市相比,除了城市之間的經濟比較,旅遊文化也有許多可比較之處,方言與方言有明顯的區別,我覺得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城市發展方面,語言也有很大的差異,這對四川來說也是一樣的,許多地方的人很難理解那個城市的方言。
  • 四川方言裡的「老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 方言十八扯 018「老子如果聽到你再說老子,老子就喊你曉得哪個才是這個家頭的老子!」「老子就只是說了一句老子,老子為啥子說不得。」在四川,老子也許是道家的創始人,也許是一句充滿氣勢的自稱,也許是你的老漢兒。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第35期:四川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四)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一首四川話版的鄉愁有沒有勾起你對四川的無限回憶或者嚮往呢?
  • 方言是世界上最響亮溫暖的聲音,那麼,四川方言有哪些打動了你?
    詩句中的"鄉音"指的就是地方的方言,或叫家鄉話。我想,無論跨過多少山河大海,穿過多少人山人海,經過多少世事滄桑、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就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了吧。曾經的我到福建求學,剛去的時候,作為川妹子的我,即便講的是普通話,但普通話裡總能聽出四川口音來,這是在福建的四川人的評價。而當在福建待了10來年回川後,我的川音裡還能聽出福建口音來,這是在四川的福建人的評價。
  • 《四川方言詞典》出版社回應:「撲爬跟鬥」修訂再版
    這本詞典於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當時在四川大學從事現代漢語研究的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三位教師。四川在線記者昨日在張一舟的家裡見到了這本網友口中的「絕世奇書」,這本詞典大約收錄了7000個詞條,其中包括方言及歇後語,以及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編書緣起?
  • 【方志四川 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19集:內江話
    ,不一樣的四川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 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的《四川方言》我們走進內江,品品內江人的方言味道。
  • 「扯把子」的四川方言近日開課了,四川話到底有多魔性?
    回顧近些年,四川方言似乎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和喜愛。上到電影電視劇,下到日常交流,只要在普通話的閒談中,突然竄一兩句四川方言就會博人開心一陣。於是問題來了,為何四川方言越來越受歡迎?簡介: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
  • 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大方言,上海、四川上榜,最後一個被稱接地氣
    由於地域環境不同,我國南北方的差異也十分明顯,不僅表現在氣候和環境上,也表現在不同的方言文化。我國與其它國家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想必就是方言文化了,十裡不同音是最豐富的形容。要說我國方言最好聽的5大方言,你們知道有哪些嗎?
  • 四川首部方言網絡電影《以為是老大》上映(圖)
    這個春天,四川方言動靜不小。  3月24日,德陽一家民間劇社將老舍先生的經典話劇《茶館》改編成川話版,在德陽連演兩場,場面火爆。4月初,中華方言歌曲大賽登陸成都,招募最具特色的方言歌曲。4月28日,第一部四川方言網絡大電影《以為是老大》獨家登陸愛奇藝,引發網友關注。  幾十年前,四川方言電影《抓壯丁》曾經火爆全國。
  • 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四川方言版全國上映
    萌到爆炸的熊貓寶寶們熊二光頭強被原始人捕獲今日,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曝光了四川話版預告片,喜萌的四川方言,讓人覺得倍感親切又逗趣。在川話版的預告片中,熊大熊二說著一口四川話,「神奇哇」、「Amazing」,語氣語調自帶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