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離開豐巢,多地小區嘗試自建快遞櫃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實習生 費凡 葉璐
豐巢科技4月30日宣布採取會員制和收取超時費以來,引發了全國範圍持續多日的爭論。多個小區宣布抵制豐巢,監管部門也陸續就此發聲。5月15日晚,豐巢致歉並宣布將快件免費保管時間延長至18個小時。而在反對收費的聲音中,小區自建快遞保管設施作為另一種路徑也開始被人們所關注。
自建快遞保管設施行不行?記者調查發現,已有先行先試的小區嘗到了甜頭。而經歷了豐巢風波,也讓其他部分小區意識到快遞櫃一家獨大帶來的的隱憂,從而陸續計劃和跟進自建快遞保管設施。
自建快遞驛站啟用通知。中環花苑微信公眾號 圖
雙向免費:上海首個停用豐巢的小區啟用自建驛站
作為上海首個停用豐巢快遞櫃的小區,中環花苑小區微信公眾號於5月19日發布《中環花苑自建快遞驛站啟用的通知》。通知稱,根據上海市消保委建議本市居民小區設立免費的公共快遞架,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求的指導精神,業委會和物業公司決定在小區12號樓開設「中環花苑快遞驛站」。自建快遞驛站開放時間為每天7:00-21:00,自5月20日起試運行,由專人負責看管。
5月20日,負責中環花苑自建快遞驛站管理的朱師傅對澎湃新聞表示,這個由小區自建的快遞驛站與豐巢的區別在於,不論是對快遞員還是業主都是不收費的,且包裹保管不限時長。
雖然是免費代管,但快遞員將包裹存放在驛站前,仍需徵得業主同意。「如果沒有業主的同意,這個快件送來我們也不會收的。在業主長時間未取件後,我這邊也會電話聯繫業主,提醒存放信息並確認取件時間。」朱師傅說。
朱師傅告訴記者,自己是中環花苑保安,經物業公司安排,從5月20日起專職負責自建快遞驛站的日常管理工作。據他介紹,目前快遞驛站房屋為物業配套用房,沒有租金成本,試運營一段時期後可能會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末端物流平臺來運營維護。
澎湃新聞了解到,中環花苑小區共有20棟樓,自建快遞驛站為每一棟都配備了專門的貨架,快遞員寄存包裹需對應貨架上的樓棟號擺放。快遞驛站內存放空間較大,可以滿足小區業主需求。物業公司很快還將安裝監控設備,以保障快遞件存放的安全。
中環花苑小區在驛站啟用的通知中指出,快遞以送貨上門交到業主手中為主,設立快遞驛站是豐富小區快遞末端配送環節解決方案多樣化的舉措,也是小區現有豐巢快遞櫃和菜鳥驛站的補充。豐巢快遞櫃的優勢是24小時可以取件,且在18小時內取件免費。而自建驛站雖然不限時長免費保管,但開放時間是每天7點-21點。
新建立的快遞驛站位於小區12號樓,據中環花苑小區平面示意圖顯示,其地理位置位於小區中心。管理員朱師傅告訴記者,從小區內最邊遠的樓棟到自建驛站,僅有2-3分鐘的步行距離。
此前,在豐巢推出收費服務後,中環花苑小區於5月10日發布了致豐巢公司的公開信,表示根據該小區業主的反饋訴求並結合受眾人群的民意調研數據統計結果,業委會已於2020年5月8日決議即日起,暫停小區內的兩臺豐巢智能櫃的使用。
在公眾的反對聲中,豐巢科技於5月15日發布通知表示,已經明確了協助快遞員徵得用戶同意後投件入櫃的要求,並調整用戶免費保管時長由原來的12小時延遲至18小時。
5月17日,中環花苑發布了最新決議,認為雖然18小時的免費保管時長與訴求中的「24小時」尚存在一定差異,在隨機問卷中依然有高達88%的消費者對「18小時」不滿,但是在快遞入櫃前選擇權交給用戶的前提下,業委會沒有進一步替代選擇豐巢櫃的用戶爭取收費政策的權利和職責。業委會經過研究討論後決定:2020年5月17日起恢復小區內智能快遞櫃的使用。
據中環花苑自建快遞驛站的管理員朱師傅介紹,目前小區共有四處快遞包裹保管設施,包括兩組豐巢快遞櫃,位於12號樓的小區自建驛站,還有一個菜鳥驛站位於富平路333號,業主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快件投遞的存放地點。
中環花苑自建快遞驛站。中環花苑微信公眾號 圖
快遞櫃商家:諮詢、訂單猛增,一周內可建成
《錢江晚報》援引阿里巴巴線上批發平臺1688的數據,豐巢風波開始後的近一周,平臺上快遞櫃近一周環比交易額增長1400%,買家數量暴增300%。小區物業和業委會以及創業公司成為採購主力。
「這幾天天天都有人來問快遞櫃,全國各地的小區都有。都說是因為豐巢收費了,打算自己購買。」入駐1688平臺的某四川辦公家具公司銷售人員對澎湃新聞表示。
記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區(住戶252戶,共設置了1組豐巢櫃,其中主櫃1臺,副櫃4臺)為例,向該商家諮詢快遞櫃購買事宜。商家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自建快遞櫃按照與豐巢投放數量1:1計算,共需21500元,費用包含了軟體、物流及安裝。若露天放置則需加裝雨棚,每臺機器要加收450元。
商家表示,籤署電子合同後一周內,工廠可以完成製作、運輸流程,並派專人至小區負責硬體安裝及軟體調試,實現快遞櫃落地使用。後續快遞櫃質保3年,3年後每年需繳納300元的服務費。此外,快遞櫃運行還要通電,但因為快遞櫃耗電量較小,1個主櫃加2個副櫃平均5小時耗1度電,折合每天電費約1元左右。
快遞櫃何時能收回成本?這位賣家給出了較為樂觀的預估:「如果前期投入為2萬元,正式運營後通過向快遞員或同時向消費者收費,再加上經營快遞櫃廣告的話,一個柜子一天可以盈利20塊,保守估計3個月就可以回本。」
後續快遞櫃的盈利主要來自向快遞員和消費者的投、取件收費,以及快遞櫃的廣告投放。重慶迪尚辦公家具有限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快遞櫃軟體中可設置收費內容及金額:「可以設置單向對快遞員收費,也可以設置同時向業主和快遞員的雙向收費,這個我們不會幹涉。小區可以註冊微信公眾號,綁定對公帳戶後進行提現,提現是沒有手續費的。」商家表示,如果小區需要通過快遞櫃屏幕進行公益宣傳或商業廣告投放,也可登錄軟體管理員後臺進行設置。
自建快遞櫃運行是否安全?多家賣家均表示小區物業可聯繫當地攝像頭廠商,自行安裝錄像設備。同時這些廠商也向記者保證,用戶不必擔心個人信息、使用數據等隱私問題:「物業可以註冊為系統管理員到後臺查看,廠商會竭力保障用戶隱私。」
物業工作人員正在給自建快遞櫃消毒。銀城物業 圖
南京小區物業自建快遞櫃:投入更多精力做服務
其實早在2014年,江蘇南京的部分小區就已經開始了自建快遞櫃的嘗試。南京銀城物業所管理的70多個小區目前都配備了自建快遞櫃,總共擁有一萬多個格口。
「自建快遞櫃帶來的最大驚喜不是營收方面的,而是提高了服務。」南京銀城物業生活服務條口負責人王志剛告訴澎湃新聞,自建快遞櫃運營後,不僅方便了居民收件,也提升了快遞員的投遞效率。「根據我們的觀察,業主取件時長一般在12小時到24小時之間,超過48小時沒有取件的,物業就會電話詢問快遞員要不要拿出來放到客服中心,而對於生鮮快件物業會直接送上門,這樣就把矛盾消化在了服務中。遇到雙十一這樣的網絡購物節,快遞數量暴增,我們都會堅持把當天的件都送上樓,協助快遞員做好投遞工作,快遞員也願意配合我們。」
王志剛坦言自建快遞櫃初期的硬體成本很高,因此前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前三年一直虧損,這兩年可以打平。設備使用5年以上也需要更換,此外還有來自簡訊、網絡、維修方面的運維成本。」目前銀城物業自建的快遞櫃沒有投放任何商業廣告,更多的是天氣提醒等關懷性服務,收益主要來自於快遞員支付的使用費,根據格口大小的不同,價格從0.3元到0.5元不等。而位置相對偏遠的小區,收費還會更低一些。
對於小區快遞櫃的投放規模,這家物業公司在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出了較為可靠的經驗。據王志剛介紹,格口的投放數量會綜合小區的消費能力,以戶數除以2.5到3之間的係數,比如某小區有1000戶居民,會投放400多個格口,差不多就可以滿足業主的實際需求。
「自建快遞櫃運營以來,引起的投訴非常少,業主認可度很高。我們希望能夠做成一個行業內的範本,因為包裹雖小,但責任很大。」王志剛表示,雖然不會面向業主收取超時費,但比起豐巢等公司投放的快遞櫃,他們自建的智能櫃運營效率反而更高,因為物業公司投入了更多精力去做服務。
銀城物業接手託管的部分小區中也有在使用豐巢快遞櫃的,自豐巢開始收費後,部分小區業主表達了不滿的情緒,但他們的選擇是積極做好協調工作。「如果直接停用豐巢櫃,受損的還是業主,畢竟大部分人還是依賴於快遞櫃收件。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化解快遞櫃收費風波,物業需要積極作為。」
王志剛呼籲豐巢等商業快遞櫃公司積極跟小區物業合作,儘快實現後臺信息共享,遇到超時存放的包裹,物業工作人員可以幫助取出來送貨上門,這樣用戶既不用交費,快遞櫃的資源使用率也可以提高,豐巢和物業公司要一起做好快件投遞服務最後一步工作。
「不僅物業需要協調業主和快遞櫃的矛盾,快遞櫃運營企業也應該考慮如何跟物業公司做好對接,如果雙方只是收租和交租的關係,那麼矛盾遲早還會出現。」王志剛說。
自建快遞櫃。銀城物業 圖
快遞投遞「最後一百米」的選擇
部分小區自建快遞保管設施的嘗試在網絡上引起了網友的叫好。5月13日,中消協首次就豐巢風波事件表態。中消協提出,設立在小區內為消費者提供的智能快件箱服務,應當納入小區物業服務業務範圍,合理保管期限內不應單獨收取服務費用,並妥善做好保管期外的服務銜接。對於確有需要超期限使用智能快件箱服務的,其收費標準的確定宜參照公共服務價格管理方式確定,而不能簡單通過市場化機制解決。
也有專家對自建快遞保管設施提出了不同觀點。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孤立地自建快遞櫃不可取,今天快遞的數位化和網絡化運營,決定了未有形成智能化、網絡化才有形成更大的商業價值,才能不斷升級設備滿足消費體驗。快遞櫃的智能化發展下,幾乎每年都在升級改造,如果沒有網絡化的渠道支撐,社區快件櫃就是一個社區孤島;沒有持續升級的數字服務能力,社區快件櫃服務或被社區驛站等服務體替代。
全國政協委員、電子商務和物流領域專家賀盛瑜對澎湃新聞表示,自建快遞櫃意味著物業公司將代收快遞納入到日常的服務中了,有些效益好的物業公司可以消化這部分成本,但也有可能物業承受不了這部分的開銷,導致後續服務降低。所以,自建快遞櫃的成效如何,還是應該交由市場和用戶去檢驗。「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人們意識到了以無接觸配送為特點的智能配送的重要性,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解決快件投遞這最後一百米,相信用戶最終都會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