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文化研究者李炳炎:八下南洋遍尋海上瓷路

2020-12-17 中國僑網

  原標題:潮州陶瓷歷史文化民間研究者李炳炎--八下南洋遍尋「海上瓷路」

  深讀 南方特稿

  潮瓷在南洋(下)

  從收藏到鑽研,從熱愛到責任,他用近20年的時間,專門挖掘潮州陶瓷歷史文化遺產,以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專業著作、開辦博物館等方式填補潮州窯近代陶瓷史研究的空白,從國內追尋到東南亞、歐洲等地,探索潮州陶瓷的「海上瓷路」。

  潮州市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館長李炳炎,正是這樣一位民間學者。他的博物館裡藏有3000多件典型的潮州歷代陶瓷實物,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系統展示潮州歷代古陶瓷的專題博物館。他為潮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從古至今的佐證。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廖奕文

  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

  「我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李炳炎所說和所做的便是研究潮州窯。

  1998年應該是李炳炎人生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他是個頗有收穫的商人。從進入國營百貨大樓當銷售員到承包家電貿易部,直至後來創辦東大電器公司,他在打理生意上算是一把好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成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錢的李炳炎開始玩收藏,在家裡專門闢出百餘平方米展示他的收藏品。不曾想,收藏卻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軌跡。

  收藏需要鑑定。當時,在他收藏的古董裡,有不少是潮州窯的陶瓷產品,款號有幾十個。李炳炎四處求教,卻鮮有專家可以為之鑑定。關於潮瓷的材料,饒宗頤也僅在《潮州志》裡簡略帶過。韓山師範學院潮學研究所(現為研究院)的黃挺教授引導他不如自己鑽研:「炳炎,如果你靜下心來專門研究潮瓷,你將是個開拓者。」

  一語點醒夢中人。

  然而,面對一片相對空白的領域,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門外漢,如何鑽進去,李炳炎有些束手無策。也有人潑冷水:「做生意的,怎麼能做這樣的研究,簡直就是一廂情願。」

  「找不到(陶瓷作者的)後人怎麼辦?」李炳炎再次問黃挺教授。

  「你有車,用你做生意的辦法去找。」黃教授鼓勵他。彼時,小汽車還是個稀罕物。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炳炎找到一系列關鍵人物,如民國時期楓溪制瓷規模較大的「如合」號後人佘成昭;曾負責過楓溪陶瓷業工會的吳維雄老人,對楓溪陶瓷業非常熟悉,「閉著眼能說一天」;龍窯師傅吳兩明告訴他民國時期楓溪有30多條龍窯……於是,李炳炎一家一家地拜訪,一個接一個地記錄其口述歷史,至今訪談約60人,他的足跡也從楓溪擴展到梅州、揭陽、汕頭等潮州窯所在地,之後再到海外。

  實物、實人、實地,李炳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樂此不疲。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曾騏稱,李炳炎使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從而獲得許多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葉文程先生肯定了李炳炎對潮瓷下南洋的研究「填補了近代東南亞潮人瓷業研究的空白……對促進和推動我國外銷陶瓷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對海上絲綢、海上陶瓷之路的回顧和研究以及對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研究,都將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

  南洋處處公雞碗

  「潮州人厲害!我有責任把這些故事講出來。」李炳炎把下南洋尋訪「海上瓷路」當成了自己的樂趣。

  然而,跨國訪問,難度不小。其中語言不通是一大障礙。李炳炎猶記得2015年1月,在準備去泰國曼谷前,他在潮州的家裡做了很多功課。在兒子的幫助下,他用A4紙列印了很多泰文、中文對應的詞句,到了泰國後,他就一路拿著這些紙張,找酒店、問路、尋人。

  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在百年前,潮人下南洋遇到的語言問題並不如現今這般有障礙。彼時,在新加坡的碼頭,自有一套接應潮人、福建人等南下僑胞的系統。陳宗正曾告訴李炳炎,當時潮人出來謀生,都是投靠親戚或是找同鄉。初到南洋的時候都可以到同鄉的工廠幫忙,寄宿寄食,等找到工作再離開,有的找不到工作就乾脆留在工廠打工。

  鄉人聚集,家鄉的文化傳統被保留。

  在潮州窯的生產技藝方面,其窯爐、成型、裝飾工藝、技術傳播等方面對新馬泰等地陶瓷業仍有影響。

  時至今日,在行內人看來,許多東南亞陶瓷一看便知有「潮味」。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潮州窯最具標誌性的雞蕉紋飾碗,在新馬泰等地的陶瓷業均可見,其中泰國南邦生產的最具代表性。

  雞蕉碗,又稱公雞碗,紋飾由雄健的公雞、盛開的牡丹和蕉葉組成,象徵福壽富貴,家庭興旺。

  上世紀50年代,在南邦發現優質瓷土後,陳心如成功燒制出公雞碗。隨之這一具有潮味的碗迅速在南邦傳播。如今,當年燒制公雞碗的龍窯工廠已改建成陳心如龍窯博物館,當年的龍窯及公雞碗和其他陶瓷產品的生產設備成為被參觀對象。陳心如的女兒陳如平將現代繪畫技藝運用到公雞碗的生產中,使公雞碗重煥光彩,外國客戶頗為青睞。公雞碗甚至成了泰國南邦的城市標誌之一。

  公雞碗只是潮人下南洋時帶去陶瓷技藝的一個縮影。李炳炎在新馬泰走了數圈之後發現,近當代新馬泰潮人陶瓷業早期採用潮州窯的生產技藝,無論是燒造系統還是造型工藝,都具有潮州窯的特色,成品與潮州窯產品非常相似。之後為適應市場需求,東南亞潮人陶瓷業逐漸吸納當地文化元素,形成本土化的工藝風格。

  潮窯風採播四海

  潮人在當地辦作坊修龍窯,他們不僅帶去技術,還帶去了潮人傳統文化。新馬泰等地的陶瓷文化創新至今仍受潮人傳統文化的影響。如新加坡依舊保持龍窯文化,頗負盛名的陶光公司成為該國陶瓷工藝傳播機構,吸引大批陶藝愛好者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陶光龍窯每年舉辦兩三次傳承性、象徵性的燒窯活動。

  在馬來西亞亞依淡,陳順興創立萬和發陶瓷工廠(佳麗登集團前身)時,他還建了一間小廟堂供奉著客死異鄉的工人靈位,廟堂門聯寫著「陶業當年初創君等多貢獻,瓷藝今日有成我們常追思」。每逢清明節及中元節,陳氏後人都會舉辦莊嚴的祭拜活動,這些濃厚的家鄉習俗成為這個現代化企業的企業文化之一。

  潮人的生活習俗在東南亞總能找到:潮州工夫茶盛行,在叮叮的洗杯聲中回味鄉情;潮劇仍是不少當地老一輩潮人的最愛,在潮腔中回味歷史;在舊書市場裡,潮州歌冊、家禮貼記載著潮人的生活……

  「集百家瓷藝大成,播四海潮窯風採。」在李炳炎看來,綜觀潮州窯1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海外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不斷變化發展的。百年來,海外潮人陶瓷業先驅者的創業經歷,為當今「一帶一路」所倡議的通過互聯互通、產能合作、人文交流,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地區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借鑑意義。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成各國共識。「我希望向大家展示潮人創業的艱辛,希望在東南亞的潮人後裔們能記住先輩們艱苦創業的歷史。」李炳炎說,在當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潮人陶瓷業者與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淵源,以文化認同為起點,以共同發展為目標,利用廣交會、高交會等平臺推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促進「海絲」沿岸國家在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合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相關焦點

  • 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傳承陶瓷文化 展示瓷都風採
    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傳承陶瓷文化 展示瓷都風採 2017年05月03日 11:27   來源:潮州廣播電視網
  • 潮州牌坊街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作為潮州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軸線,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牌坊街的牌坊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徵——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向右拐進衛星一路,58歲的李炳炎健步如飛,指著路盡頭的堤壩,「這裡以前有斜坡,是貨運碼頭,貨物就是從這裡運輸。」李炳炎是潮州府城人,在打銀街長大,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潮州窯,認為「要研究潮州的陶瓷就一定要研究潮州的文化」。
  • 潮州牌坊街,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宋元時期潮州府志《三陽志》記載,「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太平橋南北朝向,北面靠著州治即當時的潮州府衙,南面則是作為古城中軸線的「官街」。官街,即後來的大街,現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潮州牌坊街上定期的文化巡遊活動,為古城的夜晚增加了活力。
  • 潮州牌坊街|細數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作為潮州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軸線,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牌坊街的牌坊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徵——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潮州有牌坊街,更是座牌坊城。
  • 關於舉辦「中國瓷都·潮州陶瓷文化 創意集市」的公告
    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復工復產重要精神和各級有關要求,開拓陶瓷創意市場,擦亮「中國瓷都」品牌,加快地方特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打造千億陶瓷產業集群,促進潮州陶瓷文化創意中心建設
  • 臺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一行到潮州楓溪陶瓷城參訪
    臺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一行到潮州楓溪陶瓷城參訪 2016年09月13日 10:1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13日潮州訊 9月7日,臺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賴復元一行到潮州參訪,受到了潮州市臺辦領導的熱烈歡迎。
  • 「跟著總書記看潮州」——潮州文化的特質是什麼?
    像潮州話中大量的外來詞:飲食中的肉丸系列(系客家人首創)、沙茶系列(由南洋傳入),商業街的騎樓式建築「五卡砌」,等等。而海內外潮人人數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處即有潮人」的奇特現象,更是潮州文化圓融開放特色最集中的體現。
  • 潮州牌坊街:一條具有文化特色的古街
    那麼就先來講下牌坊街來歷 :據史籍記載啊, 潮州曾經有牌坊91座 ,其中太平路39座 其他街巷44座 ,其餘的在金山 韓山、湘子橋 另外,在鄉鎮間也有57座,因此人們喻為"牌坊城", 而集中於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為橫跨路面的二柱一門,規模較大,鱗次櫛比,風格獨特,氣勢非凡,故被譽為"牌坊街"。
  • 傳承潮州文化精髓 再塑本土潮商風採
    傳承潮州文化精髓 再塑本土潮商風採  莊俊輝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歷史上,潮人先輩乘紅頭船「闖南洋」,砥礪拼搏發展壯大,成為繼晉商、徽商之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潮商,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的商界精英和世界巨賈。
  • 中國瓷都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
    潮州陶瓷,歷史悠久。從境內陳橋村貝丘遺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關古窯址、南關古窯址和筆架山宋代窯址(同見條目)的發掘,也說明至少在唐高宗儀鳳——調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較大規模的陶瓷生產,並出現了釉下點褐彩瓷器。潮州作為宋代的廣東瓷都,其中心產區就在潮州城四圍,即今湘橋區轄區。
  • 「旅行中國·走進中國瓷都潮州」活動隆重開幕,松發打響陶瓷工業...
    潮州素有「中國瓷都」的美稱,積極推動旅遊與陶瓷工業的融合發展,是我市為打潮文化精品城市做出的積極探索。松發國瓷體驗中心、松發生活體驗館也被列入此次「旅行中國·走進中國瓷都潮州」千人團首發遊的規劃旅遊線路之一,遊客們通過參觀松發國宴陶瓷用品,了解陶瓷生產的流程與工藝,深入體驗潮州陶瓷文化的魅力。
  • 臺灣印象:鶯歌鎮"瓷路"與彭園的湘菜之"根"
    「瓷路」之鑑——臺灣鶯歌鎮見聞  本報記者 蒙志軍本報記者 劉建光 攝  鶯歌,一個位於臺灣新北市的古樸小鎮,因陶瓷製造工業發達,有「臺灣景德鎮」美譽。9月20日,湖南文化創意產業參訪團來到這裡,感受這座陶瓷重鎮的風採。
  • 僑鄉潮州構建綠色「陶瓷之鄉」
    僑鄉潮州構建綠色「陶瓷之鄉」 2008年03月30日 21: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陶瓷之鄉」   作者 李怡青 李瑞丹   近年來,潮州陶瓷產業蓬勃發展,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瓷都。
  • 陶瓷遇上高科技,古城注入新活力,潮州為傳統續寫新故事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康凱 張蓉12月6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融媒行聯盟」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時期如何傳承千年的文化血脈,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節點又將如何重新出發,採訪團在古城潮州一路探尋答案。畫傳統的坯,上科技的釉長62米的大型浮雕陶瓷壁畫《清明上河圖》、五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瓷珍品……這裡是楓溪陶瓷城。
  • 「復燃千年窯火 再現海絲文化」閩清瓷天下發起義窯文化復興行動
    4月3日上午,「復燃千年窯火 再現海絲文化」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瓷天下旅遊區——海絲精靈谷舉行。活動邀請廣大遊客參與手作陶藝、古法造窯、古式燒窯、古方開窯及參觀海絲瓷路文化再現展覽等,讓大家充分了解和體驗古窯文化、陶瓷文化與海絲文化,致力於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千年海絲瓷路文化。
  • 閩清瓷天下發起義窯文化復興行動 活動持續至5月4日
    福州新聞網4月3日訊(記者 邱陵)3日,由閩清縣文化體育與旅遊局、閩清縣東橋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復燃千年窯火 再現海絲文化」發布會在中國瓷天下旅遊區——海絲精靈谷舉行。據了解,本次活動從即日起持續至5月4日,旨在復興閩清歷經千年的義窯陶瓷文化。據了解,閩清縣東橋鎮擁有四千多年陶瓷文化、一千多年海絲文化。
  •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潮州幫與客家幫
    潮州幫商人是僅次於廣州幫的廣東第二大地緣性商人集團,指籍貫為清代州府的商人。有人認為,潮州幫商人作為一個群體形成較晚,主要是清康熙以後開海貿易才開始形成。此前潮州商主要是海盜商人集團,依靠走私貿易為生,甚至與明朝武裝對抗,且與福建漳、泉海盜商人共同構成我國東南沿海海盜商人主體。
  • 閩清發起神秘義窯文化復興行動
    多位陶瓷文化大佬匯聚現場,以文旅融合共同復燃千年窯火再現海絲文化。古窯遺址被列入「海絲申遺備選點」義窯風華,千年古韻,開場大秀《義窯風華》通過宏大的敘事體式演繹了昔日宋代義窯盛世繁華的景象。1000多年前,東橋手藝精湛的窯工就是在這裡,將一件件藝術品般的精美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揚名世界。
  • 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原來這麼「潮」!
    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漫步在2公裡長的太平街,仿佛走入一段幽深的歷史迴廊,一幅幅生動的潮州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畫卷在眼前漸次鋪開。兩旁的騎樓民居仍保留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潮式裝潢質樸中見雅趣。臨街店鋪經營的皆是木雕、潮繡、陶瓷工藝品和單叢茶、「老香黃」等潮州土特產,極具代表性的老字號「胡榮泉」「老娘巾」「仰山樓」「清心居」「木偶工藝坊」等特色商鋪比肩而立,更是讓往來遊客仿佛置身於潮州文化的「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