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潮州陶瓷歷史文化民間研究者李炳炎--八下南洋遍尋「海上瓷路」
深讀 南方特稿
潮瓷在南洋(下)
從收藏到鑽研,從熱愛到責任,他用近20年的時間,專門挖掘潮州陶瓷歷史文化遺產,以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專業著作、開辦博物館等方式填補潮州窯近代陶瓷史研究的空白,從國內追尋到東南亞、歐洲等地,探索潮州陶瓷的「海上瓷路」。
潮州市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館長李炳炎,正是這樣一位民間學者。他的博物館裡藏有3000多件典型的潮州歷代陶瓷實物,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系統展示潮州歷代古陶瓷的專題博物館。他為潮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從古至今的佐證。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廖奕文
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
「我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李炳炎所說和所做的便是研究潮州窯。
1998年應該是李炳炎人生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他是個頗有收穫的商人。從進入國營百貨大樓當銷售員到承包家電貿易部,直至後來創辦東大電器公司,他在打理生意上算是一把好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成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錢的李炳炎開始玩收藏,在家裡專門闢出百餘平方米展示他的收藏品。不曾想,收藏卻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軌跡。
收藏需要鑑定。當時,在他收藏的古董裡,有不少是潮州窯的陶瓷產品,款號有幾十個。李炳炎四處求教,卻鮮有專家可以為之鑑定。關於潮瓷的材料,饒宗頤也僅在《潮州志》裡簡略帶過。韓山師範學院潮學研究所(現為研究院)的黃挺教授引導他不如自己鑽研:「炳炎,如果你靜下心來專門研究潮瓷,你將是個開拓者。」
一語點醒夢中人。
然而,面對一片相對空白的領域,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門外漢,如何鑽進去,李炳炎有些束手無策。也有人潑冷水:「做生意的,怎麼能做這樣的研究,簡直就是一廂情願。」
「找不到(陶瓷作者的)後人怎麼辦?」李炳炎再次問黃挺教授。
「你有車,用你做生意的辦法去找。」黃教授鼓勵他。彼時,小汽車還是個稀罕物。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炳炎找到一系列關鍵人物,如民國時期楓溪制瓷規模較大的「如合」號後人佘成昭;曾負責過楓溪陶瓷業工會的吳維雄老人,對楓溪陶瓷業非常熟悉,「閉著眼能說一天」;龍窯師傅吳兩明告訴他民國時期楓溪有30多條龍窯……於是,李炳炎一家一家地拜訪,一個接一個地記錄其口述歷史,至今訪談約60人,他的足跡也從楓溪擴展到梅州、揭陽、汕頭等潮州窯所在地,之後再到海外。
實物、實人、實地,李炳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樂此不疲。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曾騏稱,李炳炎使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從而獲得許多鮮活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葉文程先生肯定了李炳炎對潮瓷下南洋的研究「填補了近代東南亞潮人瓷業研究的空白……對促進和推動我國外銷陶瓷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對海上絲綢、海上陶瓷之路的回顧和研究以及對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研究,都將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
南洋處處公雞碗
「潮州人厲害!我有責任把這些故事講出來。」李炳炎把下南洋尋訪「海上瓷路」當成了自己的樂趣。
然而,跨國訪問,難度不小。其中語言不通是一大障礙。李炳炎猶記得2015年1月,在準備去泰國曼谷前,他在潮州的家裡做了很多功課。在兒子的幫助下,他用A4紙列印了很多泰文、中文對應的詞句,到了泰國後,他就一路拿著這些紙張,找酒店、問路、尋人。
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在百年前,潮人下南洋遇到的語言問題並不如現今這般有障礙。彼時,在新加坡的碼頭,自有一套接應潮人、福建人等南下僑胞的系統。陳宗正曾告訴李炳炎,當時潮人出來謀生,都是投靠親戚或是找同鄉。初到南洋的時候都可以到同鄉的工廠幫忙,寄宿寄食,等找到工作再離開,有的找不到工作就乾脆留在工廠打工。
鄉人聚集,家鄉的文化傳統被保留。
在潮州窯的生產技藝方面,其窯爐、成型、裝飾工藝、技術傳播等方面對新馬泰等地陶瓷業仍有影響。
時至今日,在行內人看來,許多東南亞陶瓷一看便知有「潮味」。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潮州窯最具標誌性的雞蕉紋飾碗,在新馬泰等地的陶瓷業均可見,其中泰國南邦生產的最具代表性。
雞蕉碗,又稱公雞碗,紋飾由雄健的公雞、盛開的牡丹和蕉葉組成,象徵福壽富貴,家庭興旺。
上世紀50年代,在南邦發現優質瓷土後,陳心如成功燒制出公雞碗。隨之這一具有潮味的碗迅速在南邦傳播。如今,當年燒制公雞碗的龍窯工廠已改建成陳心如龍窯博物館,當年的龍窯及公雞碗和其他陶瓷產品的生產設備成為被參觀對象。陳心如的女兒陳如平將現代繪畫技藝運用到公雞碗的生產中,使公雞碗重煥光彩,外國客戶頗為青睞。公雞碗甚至成了泰國南邦的城市標誌之一。
公雞碗只是潮人下南洋時帶去陶瓷技藝的一個縮影。李炳炎在新馬泰走了數圈之後發現,近當代新馬泰潮人陶瓷業早期採用潮州窯的生產技藝,無論是燒造系統還是造型工藝,都具有潮州窯的特色,成品與潮州窯產品非常相似。之後為適應市場需求,東南亞潮人陶瓷業逐漸吸納當地文化元素,形成本土化的工藝風格。
潮窯風採播四海
潮人在當地辦作坊修龍窯,他們不僅帶去技術,還帶去了潮人傳統文化。新馬泰等地的陶瓷文化創新至今仍受潮人傳統文化的影響。如新加坡依舊保持龍窯文化,頗負盛名的陶光公司成為該國陶瓷工藝傳播機構,吸引大批陶藝愛好者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陶光龍窯每年舉辦兩三次傳承性、象徵性的燒窯活動。
在馬來西亞亞依淡,陳順興創立萬和發陶瓷工廠(佳麗登集團前身)時,他還建了一間小廟堂供奉著客死異鄉的工人靈位,廟堂門聯寫著「陶業當年初創君等多貢獻,瓷藝今日有成我們常追思」。每逢清明節及中元節,陳氏後人都會舉辦莊嚴的祭拜活動,這些濃厚的家鄉習俗成為這個現代化企業的企業文化之一。
潮人的生活習俗在東南亞總能找到:潮州工夫茶盛行,在叮叮的洗杯聲中回味鄉情;潮劇仍是不少當地老一輩潮人的最愛,在潮腔中回味歷史;在舊書市場裡,潮州歌冊、家禮貼記載著潮人的生活……
「集百家瓷藝大成,播四海潮窯風採。」在李炳炎看來,綜觀潮州窯13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海外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不斷變化發展的。百年來,海外潮人陶瓷業先驅者的創業經歷,為當今「一帶一路」所倡議的通過互聯互通、產能合作、人文交流,使中國與沿線國家、地區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借鑑意義。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成各國共識。「我希望向大家展示潮人創業的艱辛,希望在東南亞的潮人後裔們能記住先輩們艱苦創業的歷史。」李炳炎說,在當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潮人陶瓷業者與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淵源,以文化認同為起點,以共同發展為目標,利用廣交會、高交會等平臺推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促進「海絲」沿岸國家在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合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