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伽耶(Buddha-gaya),又稱佛陀伽耶,它是佛陀成道之處,古代稱為「菩提場」(Bodhi Mandapa)。菩提伽耶位於印度比哈爾邦(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裡處,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菩提伽耶與佛陀的出生處(藍毗尼園)、初轉法輪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教的四大聖跡,是印度佛陀勝跡的聖中之最。現在,菩提伽耶不僅是佛教徒在佛教發源地印度朝聖的中心地,而且對全世界的考古學家、史學家和旅遊者來說,也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世界文化遺產地。
舉世聞名的菩提伽耶正覺大塔
古印度時期,阿育王為了紀念佛陀在此成道,在菩提樹的北邊建造了一座大塔。中國唐朝玄奘大師遊歷印度時,曾對此塔及附近的其他遺蹟有詳細的記載。目前雄偉壯觀的正覺大塔(Mahabodhi Temple)是十三世紀時由緬甸國王重新修造的,塔高五十二米,外觀九層,內部兩層,四面刻有佛像佛龕,雕鏤精緻莊嚴,是阿育王時代幾何圖形的雕刻。塔中有佛陀的金身坐像,周邊另有四座小塔圍繞。伊斯蘭入侵時期,為了避免大塔遭到摧殘,佛教徒將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其後湮沒數百年之久。一八八一年,英國考古學者康寧罕(A. Cunningham)重新發現了菩提伽耶大菩提寺,正覺塔重現於世,舉世震驚。
近代修復前的正覺塔
今日的大菩提寺以清潔的環境聞名,遊客進入核心區,需要按照印度的習俗脫鞋而入
絡繹不絕的來訪者瞻禮正覺塔內的佛陀像
正覺塔身外部細節
正覺塔身上的佛陀雕像,朝聖者為雕像敬奉了許多花環和金箔
信眾們有序地繞塔瞻禮
夜色中的正覺大塔
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也是象徵佛法的所在。2500多年前,悉達多太子正是在此處的菩提樹下靜坐禪修,覺悟成佛。菩提樹不但為修行的佛陀提供了天然庇護,在其後成為對佛法表示崇敬的重要象徵物。在早期佛教美術的無佛像時代,菩提樹就常常被用來代表佛陀的存在。
菩提伽耶的菩提樹
桑奇大塔(Sanchi Stupa)的佛教藝術中,用菩提樹代表佛陀的存在
佛陀時代的菩提樹在佛涅槃後二百餘年的阿育王時代還存在。5世紀初期,東晉高僧法顯從長安出發去印度求法,他撰寫的《歷遊天竺記》是中國古代高僧以親身經歷介紹印度和南亞諸國情況的第一部旅行記,影響深遠。書中記載,阿育王常在菩提樹下,「悔過自責,受八戒齋。王夫人問王何遊何處?群臣答言:恆在貝多樹下.」史載阿育王曾以精製的石欄杆將菩提樹圍住,並帶領群臣朝拜菩提樹。今天,人們仍可在印度桑奇大塔的牌坊上找到王者朝拜菩提樹的圖像,據說這表現的就是阿育王在菩提伽耶的禮敬。
桑奇大塔 一號塔北門 禮敬菩提樹的阿育王
佛陀時代的菩提樹已不存,現在的菩提樹位於大寺西,據說是從原樹相續移植而來。常有佛教徒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禮拜、禪修,他們雖然可能來自不同地區和教派,但因對佛陀和佛法的共同敬仰,而彼此之間和睦、友善。這是佛陀教法至今仍然生動流傳的寫照。
正覺塔和菩提樹是菩提伽耶的核心象徵
菩提樹下的靜坐禪修者
9-13世紀,隨著伊斯蘭在印度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本土逐漸消失。菩提伽耶也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隱沒於世。19世紀以來,在佛教各流派的共同努力下,菩提伽耶迎來了近現代的復興。現在,菩提伽耶周圍建立有中國、日本、緬甸、不丹等各個國家、各種傳承的佛教寺院和修學中心。現代的菩提伽耶不單是一處旅遊觀光的聖地,仍然是學風濃鬱的佛法傳承之地,佛陀的教導和禪修實踐繼續從起源地印度散發著和平的光輝與波動。
位於菩提伽耶的中華大覺寺建於1964年,是佛陀成道處唯一的中國寺院
菩提伽耶的不丹寺院,保留濃鬱的藏傳佛教特色
佛陀的思想以和平、包容的智慧之道著稱,他傳達出的眾生觀和時空觀,也具有明顯的世界主義特色。公元前三世紀,大約在佛陀去世二百年後,阿育王統一了印度,並以佛法的精神治理國家。史載他曾派遣多位阿羅漢聖僧前往世界各地傳法,據說他們的足跡曾遠達希臘、歐洲地區。早期佛教美術中犍陀羅造像,以明顯的希臘風格而聞名,可以說佛教在很早的時候就已顯示出國際化的特徵。在歷史上,對菩提伽耶的保護和修繕,不僅是印度佛教徒來做,而且也有斯裡蘭卡、緬甸和其他外國的佛教徒來做,這表明古代的菩提伽耶並不是某一教派的地方,而是一處具有國際性的文明傳播中心。
從乾涸的尼連禪河遠眺正覺塔
菩提伽耶周邊的尼連禪河、悉達多苦行的龍洞(Dongeshwari)、牧羊女村等地點,在佛教歷史與傳說的廣泛流傳下,也已成為聞名遐邇的聖跡,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
菩提伽耶龍洞遺址相傳是悉達多太子六年苦行的地點,天然巖壁上現在貼滿了金箔
龍洞遺址內部,現在的釋迦牟尼苦修像據說是1970年泰國信徒所供奉
龍洞遺址下方的小路通向牧羊女村。相傳悉達多在六年的苦行後身心俱疲,他發現憑藉苦修不能使人覺悟。他走向臨近的村莊,在接受牧羊女蘇佳答(Sujata)敬獻的飲食後恢復了體力。
佛陀時代的牧羊女村至今仍在,這裡的人們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活
牧羊女村的古代佛塔遺址
一位兒童為古塔敬香
古塔遺址前正在舉行小型的法會
當地人在禮拜牧羊女村的紀念塔
在漢晉至唐宋時期,佛教從北方絲綢之路、東南海路、藏地高原、滇緬地區逐漸傳入中國,並在其後的兩千多年中持續發展綿延,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也因此在千百年中成為匯集北傳、南傳、藏傳佛教經典與教法的地區。
(轉自敦煌研究院網站)
長按二維碼
關注「佛教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