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藏(二)

2020-10-14 一念無憂

一。

8月最後一天,早上在長安,中午在高原。

拉薩街頭可以看見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西藏各地趕來的信眾,各自帶著自己的故事,匯聚在一起,彼此匆匆擦肩而過,成就生命中的一粒微塵。

前往哲蚌寺,雪頓節的第二天,想來應該人來人往,然而並沒有,拉薩的24路車到哲蚌寺終點的時候,車上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哲蚌寺在培根烏孜山的南坡,遠望去半山腰是宏大的建築群,白牆紅頂,莊嚴肅穆。從山腳到大殿,大約一個三刻鐘的路程。

繞開白花花的水泥路面,沿著山路抄近道。

天氣晴好,風景很美,沿路長滿綠色灌木,高大的柳樹枝幹粗壯展示歲月久遠,小狗很多,旁若無人的四處走動或者睡覺,犛牛悠閒地在林間吃草。藍天在上,清流在下,一副眾生安樂的景象。

身前身後上山的人,都粗重的喘著氣,低頭前行,無人像我一樣左顧右盼,這樣的風景,對於藏地百姓來說,或許是見慣不怪了。

哲蚌寺地盤極大,高大的寺廟中間夾著小道,走轉右拐,像是迷宮,我恍惚間覺得自己應該來過這裡,像是在記憶深處有幽微的印記,不甚明晰。

風吹起窗戶上的帘子,靜的出奇。好像在一座空城探險。

一天裡走了很多的大殿,措欽大殿的陳設都是奢華無比。碩大的柱子全部都由織了龍紋的藏毯包裹,密密麻麻的柱子撐起佛堂,有光從樓間照進幽暗的殿堂,加上紅衣喇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或誦經,或敲響法器,光影和聲音夾雜,還有窸窸窣窣走動時衣角的聲音,神秘肅穆。大殿四周是壁畫和供奉的佛像,佛像都是寶石鑲嵌,渾身瓔珞珠寶,金身包裹,高高在上,俯視蒼生。他們的腳下,跪著虔誠的信眾,來世的宏願與今生的苦難,形成鮮明的對比。

宗喀巴的塑像隨處可見,我仔細的找,在一個小角落找到一個和其他佛像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度的小佛像,上面標註著:六世達賴。那就是以詩歌留名的倉央嘉措。

人間多是舍一朝風月,得萬古長空,他卻是佛前一扣三千年,回首凡塵不做仙,三裡清風三裡路,步步清風步步留情。於是該成佛的淪落了紅塵,人間的誘惑總大於青燈古佛,有這樣的另類和反叛,故事才更顯的真實可信。因為他是人,不是神,有愛與遺憾,照見你我,鮮活不刻板。

松贊幹布的雕像有自己的靈動,兩撇小鬍子曲卷上翹,帶著些邪魅氣息,身著帶花錦袍,出離了佛像的千篇一律。

殿堂內部都是昏暗的,燃著燈,點著香,氣味濃烈,有些喘不過氣。

正中午,我一個人坐在哲蚌寺的高處,風很大,日光猛烈。有一條溪,水不甚大,卻潺潺作響,很是喜人。

哲蚌寺正對著蒼茫的群山,可以俯瞰整個拉薩河谷。

想到無數人攀爬到高處,都曾經回望過這樣的景致,幾百年前的人和幾百年後的人,看到一樣的山,一樣的谷地,會有滄海一粟的感慨。

二。

傍晚,跟著藏民繞著大昭寺來來回回走。

一個左腿裝著假肢,完全沒有任何遮掩的中年男子,在大昭寺前拍照,豎起大拇指咧著嘴。一個右腿高位截肢的藏民,背著一副拐,用單腳跳三下,跪下去,伸展身體,五體著地。一對父子,男孩四五歲,額頭鼻尖都是黑土,黝黑的皮膚在烈日下汗涔涔的,孩子太小,雖然不知所以,但是依舊跪的認真乖巧。一個女子,完全沒有雙腿,坐在輪椅上,身前放著一個小木板凳,那應該是她藉以行走的腿。

看著這些人從眼前走過,磕長頭的木板生嘎嘎的碰響,一天之內可以看到很多人生活的橫截面,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在拉薩街頭看到這麼多的世俗認為不幸的人,可他們都沒有被不幸限制,各個自信無所畏懼毫不掩飾的坦然,讓人震撼。

一個藏族老阿媽坐在我身邊,打開小包,拿出食物,伸過來示意我嘗嘗。小昭寺門前的條凳上,一個坐輪椅的老阿媽看我神情呆滯,伸過粗糙的手拍拍我,讓我瞬間感動。我們語言不通,也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可並不影響我對他們善意的理解。

西藏街頭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三類,藏民,遊客和武警。

這應該是我到過城市裡,安保級別最好的城市。第一日進拉薩,就看見成串的裝甲車轟隆的在街上行駛,戰士懷抱鋼槍巡視四周,我以為是換防。一天之內就明白,這就是常規。八廓街上,每百步就有三個武警自成一組,站崗把守,中間十人左右的小隊穿梭巡邏。一個全民信教的地區,一個戰士守衛的城市,除了高反,是真的安全。

大昭寺前磕長頭的人,此起彼伏,廣場上鼓蕩著一種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力量和精神,不論貧富貴賤,神佛面前,眾生平等。他們轉山轉經磕長頭,希望消除業障,消除罪惡,且不說來世,今生心中有敬畏,內心有機會救贖,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

有人說,拜佛不是彎下身體,而是放下傲慢,吃素不是清口寡慾,而是心懷慈悲,念佛不是積累數字,而是清淨心地,合掌不是雙手作秀,而是恭敬萬物。

宗教,源於愚昧無知,可藏民卻把這當成純潔和虔誠,男女老幼,把大好的時光用在叩拜,高原環境惡劣,現世的苦難讓藏民寄希望與神靈和來生,面對蒼茫難以徵服的自然,選擇跪拜是可以理解的,可時至今日,這樣朝聖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一定不止一個人想要探究支撐藏民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其實,人生本就虛無,生存就是意義本身。

可人類不甘心就如此被自然規律擺布,於是強加了意義,給向死而生,添加註腳,生老病死愛不得怨憎會求不得,面對這一切,人類會迷茫彷徨痛苦恐懼,可當心中有一個恆定的目標,對一件事情深信不疑的時候,他們再苦心裡都是有希望的,安靜的。

藏民甚至不去想為什麼這樣做,這才是宗教最可怕的最有力量的地方,它更多的講死亡之後的願景,告訴我們,面對不可控的人生,冥冥之中,自由安排。於是,他們縱然外表骯髒,可是心中有光,不去想那麼多,像牛一樣俯身起身,勞身淨心,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信仰,或許正是人們熱愛西藏的原因之一,他們在最艱苦的環境裡,用卑微的身軀建造無數宏偉的建築,心中有光,一生趨向理想,不是靠語言來表達,而是一個頭一個頭磕出來,執著到可敬可怕。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初始驚豔於西藏的藍天,繼而驚嘆於布達拉宮的盛大,最後拜服於平凡藏民執著的信仰,這是一個人人相信有神靈存在的地方,因人所為,充滿神性。

堅守一種未被智性打擾的信仰,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一路在聽許巍的《第三極》,大美西藏,旅人註定走馬觀花,我們渴望的不僅僅只是美景,更多的是信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第三極,從來境由心生,人生就是一場狹路相逢。

市井人間,看各色人等走過,坐到天黑日落,一步一步走回客棧,看見人生的繁華和寂寞。

相關焦點

  • 朱巖西藏行(二)——《行走在拉薩拉魯溼地》
    朱巖西藏行(二)----《行走在拉薩拉魯溼地》 作者:原12師電影隊朱巖 拉魯溼地是拉薩的「肺"繁多的植被、充沛的水源調節著拉薩的空氣,但這個溼地公園這幾年一直沒開放,今年終於開放了,因為在溼地公園的湖邊可以看到布達拉宮的背面,一直是我期待的。
  • 行走——西藏(三)
    二入藏第一天就看見山頂的色拉寺,似乎離天只咫尺。色拉是藏語玫瑰的意思,最早拉薩的市花就是玫瑰,相傳當年建寺的時候,山谷坡地開滿各色的玫瑰花。宗喀巴晚年在此閉關,這樣的傳說讓寺院帶著一絲清新浪漫。一個人在石巷子裡走動,雨裡庭院寂寂。
  • 行走——西藏(一)
    西藏一出行在外,人會變得敏銳,恢復動物在陌生環境中的警覺和機敏。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往往會讓人變得遲鈍麻木,繼而淡漠無動於衷,甚至冷漠呆滯。進藏並非臨時起意,嚮往經年,心有所念,久未成行。生女三年後,終於在2019年明媚8月最後一天,一人前往。所有的行動和言語之下,都是草蛇灰線,伏延千裡。
  • 西藏之旅:行走桑耶寺(1)
    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裡處的河南洛陽白馬寺,創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 行走——西藏(四)
    二雪頓節,羅布林卡的藏戲連天的演。露天掛起白布,遮擋出一片空地,當中一個紅色藏式柜子,柜子後面豎起玉米等植物,懸掛一副唐卡,觀眾圍成一圈,中間就是舞臺。有人說埃及金字塔是一群快樂的奴隸建造的,西藏的宮殿寺廟卻不是,它是農奴時代一個個卑微的生命付出血淚的代價,造就的。有一首歌叫《羅布林卡》,旋律輕靈,輕快悅耳。歌詞大美至簡:拉薩的羅布林卡,人多的地方羅布林卡,水多的地方羅布林卡,樹多的地方羅布林卡,動物多的地方羅布林卡。眾口傳唱的歌謠都有一個特點:大俗大雅,大美至簡。
  • 行走——西藏(六)
    二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浩渺的原野上,是黃綠色的苔蘚植物,有小股的水流淺淺的緩緩地流淌,成群的犛牛在吃草,野馬野驢也不鮮見,野狼群在荒原上低頭行走,藏羚羊帶著羊崽子覓食,偶爾可見死亡已久在自然界風乾成枯骨的犛牛。除此之外,除了浩瀚還是浩瀚,雲壓在地上,高山一座連著一座,好像永無盡頭。
  • 行走——西藏(五)
    二 老天像是在西藏打翻了顏料桶。所有的色彩都是極其的濃烈。 高天的藍,讓人眩暈,似乎世界都變得不太真實。雲朵的白,不夾雜雜質的白,在高山頂上緩緩的流淌。金色的寺院寶頂在烈日下閃閃奪目。寺院大多是紅色的院牆,大片的沿著山鋪呈過去,綠色的樹林油油發亮,直逼人的眼睛。
  • 西藏察隅旅遊資源探秘(二):上察隅冰湖
    【編者按】察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是林芝市所轄的一個邊境縣,享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察隅縣「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形成了人文自然景觀壯觀、旅遊資源豐富的特點,廣闊的原始森林,滿山的奇花異草,壯麗的雪峰冰川……跟隨筆者足跡,感受察隅的秀麗風光。
  • 行走317川藏北線《十五》(德格一江達)進入西藏界
    作者:琴​2020.9.7行走317川藏北線《十五》(德格一江達)進入西藏界行者路書編號:2763408【 江達,海拔3545m 】德格,海拔3281m13.9km 龔埡鄉,海拔3132m(食宿)17.2km 川味,海拔軒3104m(食宿)19.7km 兩家藏家樂,海拔3083m(食宿
  • 西藏行(二)
    聞名的大渡河鐵索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50年),1961年納入中批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鎖鏈組成,是川藏茶馬古道的咽喉。小鎮上有一座天主教堂,是民國七年(1918年)天主教康定教區始建,民國十一年完成
  • 西藏社會探秘(二)藏傳佛教
    但是突波王朝時期,佛教始終在與西藏原有的笨教(西藏的一種宗教)做鬥爭,在土波王朝統治的數百年中,佛教雖然勢力有些增長,但是贊普朗達瑪下令滅佛,是佛教信仰在西藏中斷了70餘年。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朗達瑪':嗜酒,國人不附。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後來朗達瑪被刺殺。
  • 西藏八日遊體會與分享(二)
    第二天,我們的西藏之遊正式開始。 第一站:布達拉宮。在解放前,布達拉宮作為西藏人民政權和宗教的中心(主要是前藏,達賴喇嘛),距離今天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多次的維修擴建,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遠處看,莊嚴,肅穆,高大,進入布達拉宮裡面看,神秘,靜謐,緊湊。
  • 西藏記(二)
    【自駕西藏行,雲南德欽境內。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Jm2xQQE/
  • 行走雲南(二)
    十月拖著千瘡百孔的身軀飛了兩千公裡去了西藏,白天扛著畫板在山上寫生,風餐露宿、日曬雨淋,還偶見暴雪;晚上休息摸著幹到爆皮的嘴臉,脫衣服時還總會把剛剛結痂的傷口再次撕裂,忍不住感嘆自己真是身殘志堅,有這精神何愁嫁不出去!野了十幾天後,被老媽強制召回,在家安靜療傷,天天去醫院冷凍。話說我從五歲開始去這家診所看皮膚病,當年是爺爺看,現在是孫子看,我用厚厚的病歷見證了他們祖孫三代的更替。
  • 一路向西(深圳自駕西藏)
    以前會特意觀看一些徒步西藏的視頻,直播,這次去了之後,再也沒有興趣看了,除了極少數是真徒步的,大部分都是假的,尤其女生徒步西藏的。一路上看到很多,這些女生推著小車徒步的路段都是在平地或者下坡路段,前面若干距離的旁邊都有一部甚至兩部車停在路邊,本想拍照打假,仔細想想都生活不易就算了。
  • 西藏往西—阿里(二)
    過了排龍天險就來到西藏江南的波密,波密因三月桃花而聞名於世。過了波密就來到魯朗,魯朗有著西藏的瑞士之稱。魯朗林海更是迷人。魯朗的手掌參做的石鍋雞更是遠近聞名。魯朗也是度假天堂。
  • 62歲一個人去了西藏(大昭寺與八角街)
          去拉薩大昭寺,還是去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合同寫明二者選一,由於導遊的安排(大概為了省幾個油錢),去日喀則時間來不及,所以下午回拉薩去大昭寺是唯一選擇。所有的人都是從左邊的路口進去,順時針行走,從右邊的路口出來,所謂中圈轉經。看見特別虔誠的轉經人,面向寺廟中心,橫挪一步,磕一個長頭,很佩服,等於是全身要按肩膀的寬度,無間隙地鋪滿八角街一圈,像蓋圖章一樣。內圈轉經在寺內,摩肩擦踵,能走就不錯,磕長頭是休想。至於外圈要繞著林廓路江蘇路拉薩河堤岸,那就不清楚了。
  • 西藏曆險記續——再進西藏 (二)
    在西藏發現,許多道路都是順著河流並行。318順著怒江一路而下。這是第一次看到怒江,激流洶湧,浪濤翻滾,好壯觀的氣勢。怒江不僅波濤洶湧,而且還有著名的七十二拐,山路也就隨之七十二拐,急彎一個跟著一個。開車在西藏,道路的艱險一是山路彎彎路況比較差,再就是山上的飛石,一路走來,路上不斷有落石滾落到公路上,如果趕上,豈不是危矣。
  • 徒步214國道 行走蒼洱間(二)
    從大理到下關——徒步214國道 行走蒼洱間(二)楊汝驊那些喘著粗氣的載重卡車轟鳴著在剛通車的滇藏公路彈石路面上駛過時,我也剛好來到人世。
  • 行走小高山(散文)
    有閒之時,放步小高山,原因有二,一是,山就在城區的邊上,有就近上山的方便;二是,滿足自己獨自漫步的習慣。想來,行走小高山,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更多的是為見一見一棵長在山腰路邊的樹。它矮小而普通,但第一次遇見它,我就有一種莫名的歡喜,就像此時的我,站在它的旁邊,在鳥兒清脆的鳴叫聲中,相互問候,享受著重逢的喜悅。每每這時,我就會想起一位叫一行的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