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定法律完善制度保護古建築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東京8月7日電(金德俊)日本在城市化進程中,非常重視古建築保護問題。雖然也走過彎路,但總體上取得較好效果。

    日本文部科學省1950年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法》。近年來,這個以保護各類文化遺產為宗旨的綜合性法律與日本環境省的相關法律法規正不斷調和,以實現更加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

    在此基礎上,日本各個地方公共團體也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文化財產保護條例,把維護保護古建築的概念從保護個體的古建築,發展為保護街道或區域等大範圍古老文化景觀。

    但是,由於隨後的日本經濟騰飛與戰後大規模城鎮化發展、政府保護古建築投入不足與人們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日本大量古建築遭到人為破壞或拆除。在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速度減緩期後,日本逐步意識到古建築自身價值和其代表的歷史價值的重要性,從而開始重視對古建築的保護。

    目前,日本對古建築的保護策略更多是再利用、宣傳古建築價值、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力求在實現古建築符合當代發展要求的同時,保留原有外觀與歷史價值;在拉動旅遊觀光等景觀經濟、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保留古風古志,讓更多年輕人體驗傳統生活,保留傳統價值觀,發展本國傳統文化。

    在具體實施層面,日本以外舊內新和復原遷址為主,對古建築進行保護維修。外舊內新,即在保留外觀的前提下,或外觀加固,或內部翻新。內部翻新則要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內部結構的同時,根據時代需要進行靈活設計處理。復原遷址,即在財政條件與實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在原址基礎上復原歷史建築,無法在原地復原的情況下考慮遷址復原。由於這一方法要求重新規劃設計建造,會對城市布局帶來一些影響,所以目前日本僅一定程度上集中發展復原遷址。

    時至今日,對日本古建築的威脅依然是天災大於人禍。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古建築以木製為主,在面對地震、海嘯、火災等災害時十分脆弱。日本政府因此制定《古建築防火管理辦法》,以規避、處理、管理與教育四部分為主,在不破壞古建築內外觀的同時,靈活安置消防用品,建立完善防火機制。

相關焦點

  • 加快制定期貨法 完善期貨市場法律制度體系
    姜洋表示,我國期貨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但由於期貨市場法規制度體系整體效力層級相對較低,致使期貨市場發展的法治基礎仍顯薄弱。為此,姜洋建議,加快推進位定《期貨法》,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法律制度體系。首先,期貨交易是一種特殊的民商事交易,期貨交易的締約形式、交易方式、結算方式,特別是風險控制方式都有顯著的不同。
  • 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的完善
    三、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的完善  公司債權人的保護有其特殊性,與民法可以給予債權人直接的保護不同,公司法通過對公司財產的保護來間接實現對公司債權人的保護。所以,要加強對公司債權人的保護,必須在公司法立法上給與加強與完善。  1、設立公司最低資本金制度。我國根據資本充實原則規定了公司註冊資本金制度,從立法本意上來看,是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
  •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 讓「恆產者有恆心」
    如今,有著上述疑問、對私產有些不放心的人們,可以鬆一口氣了:今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份文件提出進一步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的要求,明確了堅持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共同參與、標本兼治等五項原則,也明確了產權保護的十個方面任務:主要有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等。
  •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史建華:古建築保護要有嚴格的保護等級制度
    對世界上所有的古建築而言,上述幾起火災都是一種驚醒,都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時刻敲響警鐘,在常規保護和修繕過程中稍有不慎,這些被譽為「人類的瑰寶」的古建築就有可能毀於一旦。現結合自身實踐和長期觀察就古建築的科學保護談幾點個人的建議和看法。首先,古建保護必須要有嚴格的保護等級制度。
  • 私人古建築保護利用措施亟待完善
    私人古建築是否應將其產權或使用權收歸文物管理部門或國有單位機構管理,業界爭論不斷。   由於保護資金有限,不少地方政府對私人所有的文物建築納入保護範疇、掛牌核定文物保護等級積極性不高。同時,除少數有實力的人有能力自行出資修繕保護外,大量私人古建築個人擁有者或使用者不願將私人古建築申報納入文保範圍,避免束縛自己改造老房的手腳。
  • 運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集體性,申請集體商標的可操作性就從法律上承認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歸一個集體或傳統社區所有,這樣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者,不僅有利於保護他們的權益,更激發了他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並基於對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現實相結合進行發展完善,更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進步。
  • 中共中央: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等自媒體的規範管理
    《綱要》提出,要完善網絡法律制度。通過立改廢釋並舉等方式,推動現有法律法規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完善網絡信息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研究制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嚴重失信主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知識社區問答等新媒體業態和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範管理辦法。
  • 中共中央: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等的規範管理辦法
    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藥品、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扶貧、慈善、社會救助等領域和退役軍人、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正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全面加強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健全社會組織、城鄉社區、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 制定溼地保護方案 建立溼地修複製度
    東北網12月24日訊記者12月11日從牡丹江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工作部署,經市政府批准,牡丹江市制定了《牡丹江市溼地保護修復工作方案》。根據《方案》,今後牡丹江市將建立退化溼地修複製度,對未經批准將溼地轉為其他用途的,按照「誰破壞、誰修復」原則實施恢復和重建。對由於歷史原因或公共利益造成生態破壞的、因重大自然災害受損的溼地,由地方政府承擔修復責任,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
  • 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業態管理辦法
    《綱要》共由七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主要闡述法治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總體目標;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主要從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強權利保護通過立改廢釋並舉等方式,推動現有法律法規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
  • 進一步完善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古建築行業的「師承制」技藝傳承慢慢弱化,導致目前北京市古建行業最年輕的技師也在50歲以上;年輕的工人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關於歷史建築的專業知識非常欠缺,其修繕手藝能達到一般的房屋修繕要求,卻很難達到歷史保護建築「修舊如舊」的特殊修繕要求。&nbsp&nbsp&nbsp&nbsp三是歷史建築技藝的保護性研究和科研薄弱。
  • 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圖)
    原標題:看日本如何保護古建築   根據日本《文化遺產保護法》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傳統建築群和文化景觀都屬於文化遺產。1966年1月,日本還制定了《古都歷史性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古城的歷史性景觀,它確定了如何指定「歷史性風土地區」、限制地區內的開發補償等。
  • 韓國、日本和新加坡刑事訴訟中當事人民商事權益保護的制度與經驗
    即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登《完善刑事訴訟中企業和企業家民商事權益保護程序性規定的意義和路徑》《淺談刑事訴訟中當事人民商事權益保護之根據與意義》《將維持企業的存續和發展作為涉企刑事訴訟的重要目標》《會見制度對刑事訴訟中民營企業家民商事權益保護的功能與價值》《落實會見制度的技術性規定》《財產強制措施中對當事人權益的保護》《刑事訴訟中涉案財產處置的程序安排》《韓國、日本和新加坡刑事訴訟中當事人民商事權益保護的制度與經驗
  •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
    1982年憲法在體例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放到國家機構一章之前,2004年憲法修正案增加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還制定完善了民事、刑事、經濟、社會等方面保障人民權益的一系列法律。 正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套完整的制度設計和有效的運行實踐,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羅馬法》——一部給予世界智慧的法典,促進世界法律制度的完善
    導言:多數人認為古希臘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它的民主制度,然而不少學者表示古羅馬對世界帶來最大影響的是它的法律制度。這些矛盾也使得當時羅馬社會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改變,而政治制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羅馬奴隸制國家和法律的形成。
  • 我國環境法律制度和環境保護若干問題
    1982年憲法作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的規定。有關水汙染防治、大氣汙染防治、海洋環保等法律也於八十年代初相繼問世。同國內其他部門立法相比,環境立法起步較早。    2、環境法律框架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10件、資源保護法律20件。此外,刑法、侵權責任法設立專門章節,分別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和「環境汙染責任」。
  • 東京文化遺產周:日本把古建築當寶貝
    今年10月到11月期間,東京舉辦「2010文化遺產周」,就向市民集中介紹市內9個區的11處古民居風貌、建築特點、當時生活、周圍環境以及保護情況。  對於古建築,日本通過立法予以保護。這源於1949年的一場火災。大火導致古寺法隆寺金堂壁畫被燒毀,吸取這一事件的教訓,1950年日本制定了以保護文化遺產為目的的綜合性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保護有形、無形文化遺產等。
  • 美國日本瑞典中國住房保障制度比較
    撐起「法律保護傘」美國制定了「20世紀第一個公平住房法令」美國重視住房立法,對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了制度保證。如《合眾國住房法》,就規定了要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長遠計劃。美國注重法制建設的與時俱進,注意根據不同時期的住房保障要求對原有法律條文進行修訂或推出新的相關法律,目前在住房保障立法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涵蓋了公共住房補貼、房租補貼、消除貧民窟等諸多方面。注重法制,使住房保障政策措施有法可依,進而保證政策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這是美國住房保障制度的突出特點。
  • 完善我國遺失物拾得制度
    通過對我國現行立法的分析,可知主要與道德規範相互配合的無償歸還的法律制度與社會現實間存在了很大差距。針對其存在的不足,建議我國在制定物權法時,應完善遺失失物拾得制度的規定,以平衡受領人和拾得人的利益。
  • 日本刑事訴訟制度的新變革
    在電子監控方面,同年日本還出臺了專門法——《關於以犯罪偵查為目的實施的通訊監聽的法律》,對實施通訊監聽的要件及程序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2000年,刑事訴訟法進一步作出修改,在加強對犯罪被害人的保護方面做出了若干規定。為避免被害人在法庭作證後「再次受到傷害」,日本刑事訴訟法在要求被害人作證方面做出了保護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