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

2020-12-19 中國證券網

  3月15日,有著「A股眼鏡零售第一股」的博士眼鏡(300622,SZ)正式上市交易,其高毛利、低淨利問題依舊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

  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16年,博士眼鏡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3.08%、75.82%和 75.65%,單只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只有28.82元,但是平均售價則高達241.23元。與高毛利率形成鮮明反差的,則是博士眼鏡不足10%的淨利率,這讓外界對博士眼鏡上市後的未來疑竇叢生。

  「採訪問題我們已經收到,會有相關部門給予回應,但具體回應時間我們無法保證。」針對前述問題,博士眼鏡證券部人士如此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截至記者發稿,尚未獲得公司的回應。近日,記者走訪博士眼鏡線下門店,採訪多位眼鏡行業從業人士及專家,以期揭開博士眼鏡的「暴利」之謎。

  ●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

  根據招股書,2016年博士眼鏡的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分別為89.06元和28.82元,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23元和241.23元,即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7元的眼鏡,在博士眼鏡的直營門店櫃檯進行售賣後,價格一躍飆漲至916.69元,進價與售價相差了5倍多。

  此外,公司經營的太陽鏡、隱形眼鏡、隱形護理液以及老花鏡在2016年的平均採購成本分別為141.75元、48.82元、28.2元和28.81元,而在博士眼鏡直營門店的零售收入中,售價分別為513.69元、149.49元、67.13元和121.44元。

  「我們只做鏡架,像博士、寶島等都是直接下單給我們,他們有量,一次都是好幾千副。」一家給博士眼鏡供貨的上遊企業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財報體現的89元只是各個品牌鏡架的平均成本價,公司供給博士眼鏡的鏡架更為便宜,平均一副單價在20元左右。

  另一家眼鏡代工廠內部員工亦向記者坦言,一副眼鏡的成本最多幾十塊錢。該員工表示,其準備積累幾年出來開個眼鏡零售店,「上遊供貨的我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拿到比較便宜的價格,本身開店門檻不高,只要自己再學驗光方面技能就好了。」

  記者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博士單幅眼鏡的平均售價從1054.7元降到916.69元,降幅約13%,採購成本則從190.75元降到146.7元,降幅約23%,成本的降幅遠遠大過售價的降幅。

  也正是如此大的價差,博士眼鏡近三年來的平均毛利率都在70%以上。招股書披露,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博士眼鏡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3.08%、75.82%和75.65%。從單個產品毛利率來看,鏡片的毛利率最高,2016年達到了86.21%,隱形眼鏡及隱形護理液的毛利率相對最低,分別為63.64%和55.03%。

  ●線上線下打折促銷

  記者留意到,目前在美團、百度糯米等多個團購網站上,均出現博士眼鏡旗下多個門店開展的低價團購套餐,折扣在3.9折到4.5折不等,參與團購人數最多的有近4000人,比如對外宣傳為價值1878元配鏡套餐,在團購網站僅售880元。

  除了線上團購套餐,線下門店也有不少打折優惠活動。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一家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門店。該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博士旗下自有品牌萊博特德推出折扣套餐,鏡架有199元、299元和699元三個不同價位,均屬板材架,若要鏡片,只需再加1元,便可贈送一對價值390元的鏡片。

  「鏡片也可以不選價值390元的套餐,我們也有進口鏡片,比如折射率為1.74的豪雅鏡片,價格在4980元。相比之下,國產鏡片價格會低點,但折射率最高只能到1.67,價格在720元左右,折射率越高鏡片就越薄,相應價格也會貴一些,主要看你的度數。若度數小,可以選國產的折射率低一點的,價格比較便宜,也有一兩百的。」前述銷售人員補充說道。

  對於其他品牌的眼鏡是否有如此折扣,該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像雷朋等進口品牌,所有的消費者享有會員折,即消費滿2000元打8.8折,不足2000元的打9.5折。

  當記者問到單獨驗光是否能免費時,該銷售人員表示,若不配鏡,單獨驗光需另收20元驗光費,配鏡則不收驗光費。

  眼鏡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問道諮詢首席顧問王翔飛告訴記者,對於零售眼鏡店而言,提供給消費者的價格不僅僅是一副眼鏡的產品,配一副眼鏡關鍵是驗光的準確性,真正具有價值是驗光服務,但中國眼鏡零售行業,這塊服務大多是不收費的,而國外是收費的。

  「去每一個店都被告知都有打折,這其實說明行業產品價格本身不透明,消費者對眼鏡價格沒有概念。」一位不願具名的零售研究人士坦言。

  ●銷售費用佔營收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高毛利的支撐以及線上線下打折促銷的推廣,博士眼鏡的賺錢能力依然不足。記者研究公司招股說明書發現,雖然博士眼鏡2016年營業收入有4.15億元,毛利潤為3.15億元,但淨利潤只有3778.47萬元,淨利率只有9.1%。

  公司淨利潤低的原因,可以從銷售費用中看出「端倪」。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博士眼鏡的銷售費用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分別為1.84億元、2.02億元和2.24億元,佔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0.97%、53.84%和53.88%,吞掉了毛利的大部分。

  根據招股書,博士眼鏡的銷售費用主要構成為員工薪酬、租賃費、折舊攤銷費等。細看銷售費用可發現,2016年公司的租金、物業、水電費達1.13億元,佔銷售費用的50.67%,如果再算上工資、社保,兩者合計佔比就已超過了銷售費用的九成。

  王翔飛分析稱,對於眼鏡行業而言,銷售費用佔比在50%以上已屬較高,正常而言這個數據在行業是40%左右,主要原因或因博士眼鏡大部分店鋪集中在廣東尤其是深圳,各項費用成本均較高。

  對此,博士眼鏡在招股書中也坦言,銷售費用逐年增加主要與公司經營規模擴大和門店數量增加有關,公司大部分門店均為直營店,由於門店選址要求較高,單位面積租金高,且租賃門店數量多,導致銷售費用較高。

  博士眼鏡解釋稱,根據各地的最低工資標準政策上調基本工資。此外,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市場促銷活動的增加,員工薪酬中銷售提成和促銷獎勵費用增加。

  博士眼鏡號稱是國內銷售規模、門店數量領先的眼鏡連鎖零售企業之一。截至2016年末,公司擁有318家連鎖門店,其中直營門店304家,加盟門店14家。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直營門店營業總額為4.05億元,平均單店產值只有133.5萬元,其中博士眼鏡平均營收為132.36萬元/店、總統眼鏡為246.05萬元/店。

  王翔飛坦言,從這些數據看,博士眼鏡、總統店均屬行業平均水平,但是放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其單店產值已經很難盈利。根據招股書,在江西、北京、重慶、成都等15家博士眼鏡的全資子公司中,有9家仍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安徽、深圳兩家子公司虧損最為嚴重,2016年,這兩家公司分別虧損152萬元和110萬元。

  「這些店如果用來賣服裝,或遠超過上述銷售額,眼鏡本身是一個低頻次的銷售品類,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毛利率支撐,在深圳根本沒辦法支付相應的費用,如果毛利率再低點,這些店根本撐不住。」王翔飛進一步解釋道。

  「從投資回報角度分析,博士眼鏡因為要上市,所以很多東西都做得比較規範。」王翔飛舉例稱,在員工保險、稅收等方面,如果只是個人去投資開一個眼鏡零售店,不用繳納員工保險,利潤比較可觀,但如果把員工保險、稅收等費用加進去,淨利率不到10%也屬正常,不光是博士眼鏡,在眼鏡行業都差不多。

  ●行業上下遊利潤分配不合理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沒有主營業務為眼鏡零售的企業,也難以找到在財務指標、經營模式上能和博士眼鏡進行對比的企業。而在博士眼鏡上市前,眼鏡行業的「暴利」早已成公開的秘密。

  對此,不少眼鏡行業從業人士就向記者「喊冤」,表示強行將「暴利」標籤貼在眼鏡行業並不公平,眼鏡零售店本身其實並不賺錢。

  在王翔飛看來,目前整個眼鏡產業鏈裡面利潤分配並不合理,比如生產端的供應商,利潤就非常薄,更多毛利出現在零售終端,這也導致眼鏡供應商沒有品牌出現,因為沒有利潤做品牌。

  以同樣在A股上市,號稱全球眼鏡市場上中國最大的供應商之一的康耐特(300061,SZ)為例,主要從事樹脂眼鏡鏡片和鏡盒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康耐特的營收為5.54億元,毛利潤為1.84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平均為33.46%,淨利率為8.76%。

  同為消費產品,眼鏡行業的淨利率其實不算低,比如賣鴨脖的煌上煌(002695,SZ),去年的淨利率只有7.65%。但比起服裝行業,博士眼鏡稍顯遜色。記者對比了一家去年10月在香港上市的杭州服裝企業江南布衣(03306,HK)。根據最新公布的2016年下半年業績報告,江南布衣的毛利率雖略遜於博士眼鏡,但也高達64.4%,淨利率為17.4%,賺錢能力遠勝博士眼鏡。

  前述不願具名的零售研究人士表示,相比其他終端零售,博士眼鏡平均70%的毛利率的確偏高,但如果對比服裝行業有些企業還是有些遜色,只是因為眼鏡行業的品牌附加值未能體現出來,包括服務的價值都沒讓消費者感知到。

  經營者說

  一位資深驗光師的感嘆:畸形的行業,將所有成本都加到眼鏡裡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趙 橋

  對於消費者而言,要配一副合適的眼鏡,首先要進行驗光,而在國內的零售眼鏡店中,大部分是不收驗光費,甚至不少店鋪為了招攬生意還開展「免費驗光」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釋毛利率較高時,博士眼鏡的招股書給出了三大原因,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眼鏡零售行業在銷售過程中需要眼視光專業人員為顧客提供驗光和定配等服務,眼鏡商品的零售價格中包含了眼視光專業和個性化定製服務的價值。這也意味著,驗光其實並不免費,因為它的成本已經加到眼鏡的銷售。

  那麼,驗光究竟有多大價值?在一家眼鏡零售店中其又佔了多大成本?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一位資深驗光師、雲視野創始人張仕郎。在他看來,驗光才是眼鏡店的核心,驗光的成本比眼鏡本身進貨價還高,如果不能驗光,眼鏡店和服裝店沒區別,並且驗光應該收費。

  驗光師兼銷售可拿提成

  張仕郎告訴記者,配一名驗光師,算上社保,一個月至少要給5000元工資,每個眼鏡店至少要有2名驗光師,「驗光師還兼銷售,可以拿提成。」

  根據《眼鏡驗光員國家職業標準》,眼鏡驗光員職業資格共分五級,分別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和高級技師。但從2014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分六批取消了319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其中就包括了取消眼鏡驗光員、配裝員等職業資格證書的審批。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清理規範職業資格第一批公告》,眼鏡驗光員、眼鏡定配工的職業水平評價由經批准並授權的地方、行業技能鑑定機構來實施承辦。即便如此,其職業資格證的含金量卻並不得到業內的認同。

  張仕郎表示,對於從業者而言,審批的取消影響不大,專業的人依然專業,不專業的人,依然可以買證,職業資格證並不是一個驗光師的門檻。

  中山明遠眼鏡總經理張明遠曾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取消驗光員、配裝員的審批制度,並不是要取消證書的有效性,而是不需要必須持證上崗,管理部門也從來沒有對是否持證上崗進行過監督檢查,「我的一個員工在我這裡做了兩個月,根本沒有接觸驗光工作,辭工到其他店裡就做了驗光師。」

  這是否導致國內驗光師參差不齊?張仕郎表示,國內大中型眼鏡零售店的驗光師大部分是合格的,有少數不合格。在他看來,大部分驗光出錯,不是技術不行,而是粗心,或趕時間,而小型的眼鏡零售店驗光技術會稍差一些。

  張仕郎向記者解釋,傳統的驗光流程一般需要25分鐘,太久的驗光並無益處,一般驗光不超過40分鐘,反覆不同度數的鏡片來回試,一旦超過40分鐘,用戶的眼睛會累,驗光更加不準確,25分鐘到10分鐘,是比較負責的眼光速度。

  「驗光師培訓1到2個月可以上崗,國內技術門檻本身並不算高,不能和程式設計師相比。」張仕郎還告訴記者,不少眼鏡店雖打出「免費驗光」,但是不配鏡不寫驗光處方,因為電腦驗光單不能作為配鏡處方,主要是防止客戶上網配鏡。

  張仕郎說,大部分眼鏡店的人流非常少,這是由眼鏡消費頻次低導致的,一副眼鏡從進貨到賣出去,一般在1年左右,效率很低,服務半徑小,頻次低,導致傳統眼鏡店不得已用高毛利掩蓋低效率。

  以博士眼鏡為例,2016年的存貨周轉率為1.45。眼鏡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問道諮詢首席顧問王翔飛解釋,經過換算,通俗點解讀為其庫存是8個月周轉一次。

  博士眼鏡也指出,眼鏡特別是鏡架和太陽鏡等商品的材質、色碼、款式及品牌較多,導致眼鏡零售業的門店需要儲備較多的貨品以供顧客選擇,因此一般存貨餘額較大,另外,顧客購買眼鏡一般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需求,除隱形眼鏡外,換鏡周期一般較長,導致眼鏡周轉一般較慢。

  張仕郎舉例稱,大中型零售門店一般要交17%的增值稅,房租佔23%左右,人力成本佔20%以上,國產的一整套驗光設備價格在5萬到10萬元,人力成本算上驗光成本,基本上和房租差不多,這幾塊合計就佔到營收的近50%,若再加上庫存和財務成本等等,利潤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小型眼鏡店由於成本較低,利潤反而更高。

  驗光和眼鏡能否「醫藥分離」?

  眼科驗光專家錢廣來曾撰文稱,在英美等國家,要想當驗光師必須是眼視光學專業畢業,這是最基本的門檻,非此專業畢業的,包括普通眼科醫生都是不允許從事驗光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專業對口,讓真正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從事驗光工作。有的國家門檻更高,需要取得眼視光博士學位才發給驗光執照。

  張仕郎坦言,中國有30多萬的驗光師,若全靠科班培養,人才不夠。國外驗光需要預約,且驗光價格多數在100美元以上,而眼鏡,網上有幾十美元的,甚至是10美元都有,相當於醫藥分離。

  「驗光成本本身就比眼鏡貴。」張仕郎表示,眼鏡只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只是中國消費者不願意為服務買單,更願意為實物買單。

  「驗光收200元,大部分人不願意接受,但把驗光的200元加到眼鏡成本100元中,大部分人卻可以接受。」張仕郎無奈說道。

  事實上,一直以來,行業內都有種呼聲,希望對驗光進行高收費,從而降低眼鏡的價格。錢廣來在前述撰文就提到,應該引進英美等國的驗光準入制度,提高眼視光專業驗光師的待遇,眼鏡銷售機構應該實行驗光收費,嚴格按標準程序去驗光,眼鏡價格應該降下來,即「驗光收費、眼鏡低價」的銷售模式,確保驗光的準確性,杜絕度數不合格的眼鏡對眼睛的危害。

  張仕郎認為,這是更合理的一種結果,也期待這樣的結果,但現實情況是,國內的醫院因有政府補貼,驗光一般只收二三十元,行業內尚未有人敢把驗光費收到200元以上,而其實200元的驗光費算上工資、房租,對零售店來說已經是沒有利潤可言。這就導致形成惡性循環,畸形的眼鏡行業,將所有成本都加到眼鏡裡面去。

  他舉例稱,一副眼鏡成本100元,賣800元,消費者尚可勉強接受「被宰」,如果眼鏡賣200,驗光收600,則沒有人接受,目前驗光費根本不能定到一個較高的價格。

  在張仕郎看來,未來的眼鏡行業應該往人工智慧方向走,即實現機器人驗光,全部系統化,這也意味著,不需要驗光師,不需要眼鏡店,只要在家裡就可實現電腦驗光、下單等。

  行業觀察

  博士眼鏡「一邊開店一邊關店」 網際網路眼鏡跑馬圈地

  每經記者 項義妹 每經編輯 姚治宇

  一直以來,傳統眼鏡零售商的發展都受制於租金及人工等成本上漲。眼鏡零售企業博士眼鏡(300622,SZ),長期處於「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狀態。2014~2016年,博士眼鏡3年間一共開店147家,關店76家。

  相比之下,網際網路眼鏡零售商在租金和人力成本等方面有較明顯的競爭優勢,並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企業,如望客眼鏡、LOHO眼鏡、億超眼鏡和伊視可等。

  音米眼鏡創始人李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眼鏡零售行業,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一定是大勢所趨。網際網路眼鏡零售將倒逼傳統眼鏡店改革,用高效率的運營降低各項成本,將眼鏡零售價降低的同時,及時準確的收集及反饋消費者需求,以終端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銷定產,打破傳統眼鏡行業從前的賣方市場模式。

  3年開店147家關店76家

  目前,博士眼鏡經營的直營連鎖門店,主要是通過租賃方式取得房產,或與商場籤訂合作協議的方式經營,租賃費支出是其一項較大的營業成本。

  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博士眼鏡的租賃費支出(含物業和水電費等)分別為0.95億元、1.06億元和1.16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33%、28.26%和27.91%。

  對於公司門店租賃費支出提高的原因,博士眼鏡方面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一方面是其連鎖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租金上漲所致。

  隨著商鋪租金水平的逐年上升,博士眼鏡除了承擔越來越高的租賃成本外,其經營模式也面臨著不確定風險。

  根據招股書披露,街邊店鋪一般與業主籤訂3~5年的租賃合同,而商場店則是根據各商場招商要求,一般採取每年籤訂合作協議的方式,博士眼鏡因多種不確定因素而面臨一定的續租或續約風險。事實上,其長期處於「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狀態。

  2014~2016年末,博士眼鏡直營店的數量分別為260家、268家和304家。其中,2014年,博士眼鏡新開55家門店,同年關閉了28家門店;2015年,新開29家門店,同年關閉21家門店;2016年,新開63家門店,同年關閉27家門店。

  博士眼鏡在招股書中稱,關閉門店的具體原因包括租賃物業因城市規劃被拆除、物業方鋪位調整導致公司無法續租、租金上漲幅度超出可承受範圍、自身發展戰略發生變化而主動撤店和商圈周邊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等。

  其中,2014~2016年,博士眼鏡因租賃或聯營合同到期不能續約而關閉的直營門店數量分別為10家、6家和11家,佔公司各期末直營門店總數的3.85%、2.24%和3.62%。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於實體眼鏡店來說,僅僅是店鋪裝修費,就是一筆很大的成本支出了。如果一家眼鏡店開店後在短時間內關閉,裝修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線上線下融合是趨勢

  與眼鏡業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網際網路眼鏡零售商在租金、人力成本及物流上體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近年來其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近年來,一大批主打「O2O」和「網際網路+」等概念的新型眼鏡企業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望客眼鏡、LOHO眼鏡、億超眼鏡和伊視可等紛紛崛起,並屢獲資本青睞。其中,伊視可和億超眼鏡率先運用O2O模式,提供驗光車上門配鏡服務。

  由於眼鏡產品部分零售環節如驗光配鏡、售後服務等需要實體店的支撐,因此,部分線上眼鏡企業開始走向線下。

  主打線上銷售的音米眼鏡所屬公司四季明通,於2016年8月正式登陸新三板。此前,音米眼鏡一直通過天貓等線上渠道銷售,如今也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在北京已有兩家實體眼鏡零售店落地。

  據國家輕工業眼鏡信息中心數據統計,2014年中國眼鏡零售門店有6萬個左右,眼鏡零售企業1.2萬家左右,電商銷售約60億元,眼鏡電商線上滲透率僅為9%左右,並且絕大多數為太陽鏡。

  李明認為,不管是眼鏡零售還是整個零售行業,實體店紛紛擁抱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企業也在加速落地,未來線上與線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他表示,音米眼鏡會繼續擴大線下實體店的布局,而像博士眼鏡這樣的實體店,也必然面臨著轉型。

  招股書顯示,博士眼鏡自2013年開展電商業務,2014年其電商渠道總銷售佔銷售額的比例為1.63%,2015年下降到0.15%,而2016年這一數字為0.28%。

  網際網路或倒逼行業改革

  根據招股書,2014~2016年,博士眼鏡的鏡片採購平均單價分別為43元、32元和28元,而對應的平均銷售單價均在200元以上。

  對此,李明向記者表示,傳統眼鏡模式中,除了店鋪租金及人工成本外,渠道成本也不可忽視,傳統眼鏡零售商必須改變以往冗長的渠道模式,用高效率的運營降低各項成本,將眼鏡零售價降低。不過,這對於傳統零售企業來說並非易事。

  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末,博士眼鏡的存貨餘額分別為7729.29萬元、7426.66萬元和6540.72萬元,佔報告期內各期末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27.14%、26.25%和21.90%。

  從數據來看,儘管存貨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較高。博士眼鏡在招股書中表示,由於存貨餘額較高,佔用了較多的營運資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運營效率。

  據李明介紹,網際網路眼鏡零售採用直達消費者模式,省去中間代理加盟環節,同時利用網際網路提升運營效率,讓產品零售價格比傳統眼鏡低50%~70%,網際網路眼鏡零售平價產品或將倒逼傳統眼鏡店改革。

  海門明視眼鏡高級驗光師王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的眼鏡消費者更注重功能性鏡片和美觀時尚,眼鏡零售企業只有順應當前時尚化、快捷化消費的趨勢,走多品牌路線才可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持續保持競爭力。

  博士眼鏡方面表示,在保持原有品牌定位中高端客戶群的基礎上,打造新的快消時尚品牌,進一步拓展新的業務及利潤增長點。

  數據對比

  博士眼鏡新舊招股書「數據打架」供應商採購數據不一致

  每經記者 項義妹 每經編輯 姚治宇

  2017年3月15日,博士眼鏡(300622,SZ)正式在創業板上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梳理發現,這家頭頂「A股眼鏡零售第一股」光環的企業在招股書中出現了「數據打架」的問題,其同一年的前五大供應商對應的採購金額和採購比例前後不一致。

  目前,博士眼鏡銷售的主要產品包括鏡架、鏡片、太陽鏡、老花鏡、隱形眼鏡和隱形護理液等,並採用統一進貨、集中採購、統一定價的採購運作模式。

  最新於證監會網站披露的IPO招股書(以下簡稱新版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博士眼鏡向前十大供應商的採購額分別佔公司當期採購總額的71.73%、70.49%和 73.92%,主要供應商相對集中。

  博士眼鏡方面稱,相對於眼鏡零售市場,高端和國際品牌相關產品的市場供應相對集中,同時,公司為降低採購成本和獲得持續的售後服務選擇了向長期合作的供應商進行集中採購。

  然而,記者通過對比博士眼鏡新版招股書與其此前在2015年11月披露的招股書(以下簡稱舊版招股書)發現,其2014年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和採購比例出現「數據打架」的情況。

  根據舊版招股書,2014年博士眼鏡的前五大供應商依次分別為海昌隱形眼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陸遜梯卡(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北京博士倫眼睛護理產品有限公司、深圳市美辰光學有限公司、武漢華理眼睛護理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對應的採購金額(含稅價)分別為1908.08萬元、1883.88萬元、1449.92萬元、903.35萬元和674.27萬元,佔總採購金額的比例分別為14.06%、13.88%、10.68%、6.66%和4.97%,採購金額未考慮返利因素影響。

  而新版招股書顯示,博士眼鏡2014年來自上述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含稅價)分別為2008.22萬元、1965.02萬元、1559.49萬元、940.39萬元和748.90萬元,佔總採購金額的比例分別為14.80%、14.48%、11.49%、6.93%和5.52%。

  可以看出,博士眼鏡新版招股書中的供應商採購金額和採購比例均略高於舊版招股書中的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事向博士眼鏡發去採訪函,截稿前未獲回復。

相關焦點

  • 揭眼鏡行業暴利之謎:30元鏡片賣240多 竟然不賺錢
    (原標題:揭開眼鏡行業「暴利」之謎:30元的鏡片賣240多元,竟然還是不賺錢!)
  • 進價145元售價916元:博士眼鏡「暴利」玄機待解
    兩片玻璃,一支鏡架,一副看似不起眼的「小眼鏡」,卻讓創業板公司博士眼鏡(300622.SZ)招股書中披露的 「暴利」數據引得外界一片譁然。據其招股書披露,2016年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採購成本分別為89元和28元,不過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元和241元。也就是說,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5元的眼鏡,被擺上店鋪櫃檯後,身價就一路水漲船高至916元。在眾人咂舌眼鏡店的高毛利時,博士眼鏡證券部一位人士3月9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銷售成本不能光看採購成本,還有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
  • 近千元鏡片採購價僅28元 超高毛利的眼鏡為何淨利低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被稱為眼鏡第一股的博士眼鏡即將登陸創業板。超七成的毛利率與不足10%的淨利潤所形成的剪刀差,成為市場熱議話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博士眼鏡的店鋪大都設在沃爾瑪、商城、購物廣場等購物集中的地方,而招股書則顯示,該公司門店租賃費佔博士眼鏡營業收入的比例超25%。
  • 小小一對眼鏡片,單只鏡片成本不足7元,如何一年賣出6億元?
    眼鏡作為一種兼具視力矯正、視力保護與面部裝飾的消費品,對追求美與健康的消費者而言日益重要。大街小巷中似乎永遠在做促銷活動的門店,不禁讓人好奇眼鏡的「真實價格」。在傳聞「暴利」的眼鏡行業有這樣一句順口溜: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一種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一種交情,400元賣給你是一種行情。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
  • 揭眼鏡行業黑幕:零售價860元鏡片出廠價僅30元
    楚天金報此前曾推出多篇調查報導3000元鏡片成本僅百元、洋品牌眼鏡毛利率高達240%……眾多不明就裡的江城消費者「被高消費」。圍繞「被高消費」,今年8月初,金報介入調查。連續推出了《平價眼鏡店遭行業集體封殺》、《洋品牌控價維持暴利》等多篇調查報導。武漢眼鏡市場暴利亂象一幕被揭開。平價眼鏡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眼鏡經銷商、代理商、生產商包裝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暴利產品?9月初,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眼鏡展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武漢輾轉至北京,從生產、批發到銷售,持續調查半個多月。江城眼鏡市場部分高端品牌暴利產銷鏈條完整呈現,暴利!
  • 千元眼鏡進價不到百元?揭秘6億近視人口的「暴利」行業真相
    去眼鏡店配過眼鏡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一副眼鏡配下來,幾百塊是常事,上千塊也不在少數,但是從上市眼鏡公司博士眼鏡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博士眼鏡的鏡架平均成本89元左右,鏡片29元左右,隱形眼鏡49元左右,「成本價」均在百元之內,看似銷售利潤高的驚人,然而近幾年很多眼鏡店都在關店。
  • 進價145元,售價916元:這家公司的眼鏡為什麼如此暴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兩片玻璃,一支鏡架,一副看似不起眼的「小眼鏡」,卻讓創業板公司博士眼鏡招股書中披露的 「暴利」數據引得外界一片譁然。據其招股書披露,2016年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採購成本分別為89元和28元,不過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元和241元。也就是說,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5元的眼鏡,被擺上店鋪櫃檯後,身價就一路水漲船高至916元。
  • 200元眼鏡賣2萬 記者探訪武漢眼鏡行業暴利
    據丹陽某生產商介紹,現在中國主要有廣東深圳、福建廈門、浙江溫州和江蘇丹陽幾處眼鏡生產地,「這裡面江蘇丹陽最有名氣,丹陽也叫中國眼鏡之鄉,佔有全國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份額,來自世界各地的名牌都有在這裡代工的」。對此,江城華南眼鏡市場批發商也表示,「純進口是加稅的,大部分是國內代加工的」。
  • 成本6元,售價上千元?毛利率高達94.88%的眼鏡,材質有何差別?
    關於眼鏡行業,大家一直都知道是「暴利」的存在。在此前,坊間更是流傳這樣的一句順口溜:20元的眼鏡,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而大家一直都只是「聽說」,直到這份招股書的披露,才發現20元都是「高價」了。
  • 千元眼鏡成本僅20塊,6億近視人口的「暴利」行業真相
    眼鏡行業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20 元的鏡架, 200 元賣你是講人情, 300 元賣給你是講交情, 400 元賣給你是講行情。」這背後揭示出的行業「暴利」似乎早已是公開秘密。然而現實中,街邊的眼鏡店往往撐不了幾年就倒閉,一茬接一茬的換,連已經上市的頭部企業博士眼鏡,也逃不過「開兩家關一家」的魔咒。
  • 南寧眼鏡行業毛利潤高,店家感嘆:單品暴利不等於店鋪暴利
    鏡片方面,阿里巴巴上的批發價更是讓人感覺「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一款批發銷量靠前的1.61折射率非球面鏡片,標稱具有防藍光、防輻射和抗疲勞功能,近30天銷售量超過了5300片,批發價僅需6元/片。實體店標稱幾百、上千元的產品,原材料的批發價卻低至個位數,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暴利」一詞。
  • 批判眼鏡暴利,你在第幾層?
    一副鏡架,只要不需要複雜的工藝,高質量的板材也能在30元內拿下。即使是曾經在眼鏡營銷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純鈦鏡架,也不過80元。算下來,在丹陽配一副眼鏡,最便宜四十多塊就搞定了,一百以上的眼鏡就算高端了。由此可見,至少在上遊,眼鏡的價格並不高。
  • 成本40元,賣1000元,眼鏡為何如此「暴利」?
    不光是孩子,看看接觸電子產品比較多的成年人,可以說,完全不近視的成年人還是很少的,眼鏡行業是很多人都會接觸到的一個行業。 根據最近央視披露的信息我們了解到,眼鏡框的成本最低只需要30元,鏡片則是10元。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們去眼鏡店配眼鏡,往往是幾百上千才能買到一副眼鏡,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到了商家這裡,價格升了這麼多?
  • 眼鏡行業:到底是暴利還是薄利?
    「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你是講交情,400元賣你是講行情」,在2017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排行榜裡,眼鏡行業排在了前五名,到底眼鏡行業的利潤空間有多大,它真的是所謂的暴利行業嗎?抱著鑽研的態度,見微研究團隊就近幾年眼鏡行業的發展做了一些調查,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 眼鏡行業有多暴利?分析博士眼鏡財務報表
    例如,上市公司。 截止目前為止中國A股市場上唯一一家僅做眼鏡行業的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數據分析基礎。畢竟,上市公司是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數據會相對靠譜的多,藉此我們也對眼鏡這個「暴利」行業一探究竟。 首先了解一下博士眼鏡的股價情況。
  • 明月鏡片IPO:給大家揭秘眼鏡行業是有多賺錢?
    近日,明月鏡片創業板發行上市文件獲得受理。明月鏡片擬於創業板上市,募集資金5.68億元,其中約4.4億元都將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又一眼鏡企業擬上市,披露出來的暴利讓大家的心又是一緊,雖然,眼鏡行業的「暴利」印象一直深入人心,但每次都讓人忍不住感嘆。
  • 上千元的眼鏡成本僅十幾塊,如此暴利為何批發商還叫苦?
    上千元的眼鏡成本僅十幾塊,如此暴利為何批發商還叫苦?眼鏡行業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眼鏡行業的「暴利」似乎眾所周知,但現實狀況是,我們看到不少街邊的眼鏡店,往往撐不了幾年就倒閉,甚至連剛剛上市的博士眼鏡,也逃不開「開兩家關一家」的魔咒,到底眼鏡生意讓哪些人賺的盆滿缽滿了?線下眼鏡店值得開嗎?
  • 6億近視人口的「暴利」真相:眼鏡行業的拐點來臨
    眼鏡行業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這背後揭示出的行業「暴利」似乎早已是公開秘密。然而現實中,街邊的眼鏡店往往撐不了幾年就倒閉,一茬接一茬的換,連已經上市的頭部企業博士眼鏡,也逃不過「開兩家關一家」的魔咒。
  • 一副眼鏡背後的暴利,售價上千元,成本只有幾十元,錢究竟去了哪
    成本均價在幾十元左右的鏡片,市場售價卻能達到百元甚至千元的價格,眼鏡行業究竟有多暴利?近日,明月鏡片準備上市,在其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發現,鏡片的平均成本價居然只有6.23元,這讓許多眼鏡使用者感到大受打擊,如此低廉的成本價格,為何買到手卻需要成百上千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