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在雍正發明秘密立儲的制度以前,皇位一般都是遵從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就是必須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皇位。可是如果嫡長子的才能不是很強,而其他庶出的皇子由頗有才幹的時候,就會出現爭奪皇位的殘酷戰爭,如唐朝的李世民與李建成。
年輕的乾隆初登寶座,就發布了自己的施政綱領:「知天下之道,貴得其中。」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針對乃祖、乃父的政治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重新處理了允禩集團案和曾靜案,繼續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甚至放寬了商業政策。
乾清宮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後,沒改宮名,延續至今。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乾清宮正式啟用,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賓天,其間大約是三百年,明清十六位皇帝以乾清宮作為正宮。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極後搬進養心殿理政、居住,到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其間大約是二百年,雖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搬到養心殿理政、居住,但乾清宮作為皇帝正宮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說起秘密立儲的由來,還必須從康熙皇帝說起。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位叱吒風雲、建樹眾多的皇帝,但是立儲問題卻使他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早在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康熙皇帝就按照以往的慣例,冊封剛滿一歲半的次子胤礽為皇太子。可十幾年後,皇太子長大成人後,由於胤礽橫行無忌,加上其他密謀太子之位的皇子們的「攻訐」,康熙皇帝逐漸發現他並不是一位理想的皇位繼承人。經過長期反覆而又慎重的考慮,康熙決定廢掉皇太子,康熙48年,康熙皇帝召集諸王及大臣,講述他廢掉太子的原因,認為太子「變為暴虐,行為不端」,「且諭且泣,至於僕地」,憤懣不已,傷心至極,以至長達「六夕不安寢」。
因此,雍正想出了秘密建儲制度,儲君的選擇,完全由皇帝一人決定,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即將傳位詔書置密封錦匣中預先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後,再取出傳位詔書宣布下一任皇位繼承人。
其三是秘密立儲制。雍正帝從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中總結出冊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實行秘密立儲制。由皇帝生前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不公開宣布。秘密立儲的好處是可以「三避免」——避免太子驕傲,避免朝臣結黨,避免骨肉相殘。但「秘密立儲」完全由皇帝「暗箱操作」,所以也留下很多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