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深受九子奪嫡之苦,首創立儲詔書藏正大光明,不怕有人偷看嗎
康熙末年,九子奪嫡嚴重消耗了康熙的精力,且血雨腥風,對朝局造成很大影響。即便是繼承了皇位的雍正,仍然對奪嫡過程中的兇險和困難心有餘悸。所以針對自己的立儲計劃,他改變了清代初期立嫡、立長、立賢的規矩,而是提前確定好儲君,將寫有名字的詔書封存在寶匣內,放在乾清宮正中「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到皇帝百年之後,可以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的見證下,取出寶匣,然後跟雍正身上的另一份詔書相印證,確定儲君的人選。
理論上看,這種方法十分可行,且能夠打消皇子奪嫡的野心,安心等待皇帝的屬意和安排即可,但很多人覺得用這樣的方法立儲,仍然不保險,那匣中的名單即便沒有人敢篡改,難道不怕有人偷看嗎?
實際上,皇室深宮看似戒備森嚴,但古往今來,篡權奪位者無一不是冒著生命危險去賭博。因此,立儲詔書提前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並不是最安全的行為。有很多種辦法提前能夠獲知寶匣的內容。
有人認為乾清宮為皇帝書房,辦公的地方,守衛都是皇帝心腹,不可能有人盜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掩耳盜鈴,小瞧了人們的智慧。姑且不說世界上著名博物館都曾發生的文物被盜案,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攝像頭、紅外成像、守衛重重把關之下仍有人得手。所以,只要是一件確定的物件,放置在固定的地點,只要有人打主意,這件東西基本上便很難保全。
歷史上真正用正大光明立儲詔書即位的皇帝有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人,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時間上這種制度的流傳都在清朝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但似乎從來沒有發生寶匣失竊或者被提前偷看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
最大的可能是雍正汲取了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教訓,創立的這個秘密立儲詔書的傳承方式,其象徵價值大於實用價值。
首先,只要皇帝還未殯天,隨時都可以更改寶匣中的名字,如乾隆就將富察氏的兒子永琮寫在寶匣內,但此皇子早夭,所以寶匣內名字很長時間空白,最後才不得已寫了嘉慶的名字。那麼一份可以根據情況隨意改動的立儲詔書並不具有最終的價值,換句話說,在皇帝尚有把控全局能力的時候,冒險去偷看詔書沒有任何意義,他只代表皇帝一時一地的想法,所以沒有人會冒險提前偷看這個不重要的名字。
其次,秘密立儲詔書的作用在於提醒王公大臣、后妃乃至諸皇子,立儲為皇帝自己的私事,其他任何人不能干預,這種將立儲權明確賦予了現任皇帝,而不會容許其他任何人插嘴,在很大程度上也斷了大臣與皇子勾結的念想,因皇權為皇帝一人所有,儲君是皇權的延續,也歸皇帝一人所有。
最後,清朝中後期太子地位十分穩固,即便是秘密立儲,但皇帝對某個皇子的悉心培養乃至歷練,明眼人很容易看出端倪,在此情況下沒有被選中的皇子就會安心做太平王爺,被選中的皇子會刻意低調,整體上維持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所有人負責的對象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現任皇帝。
概而言之,據此分析,乾清宮匾額後面寶匣裡的名字,寫得誰並不重要,關鍵還是皇帝自己心裡的想法和實際的行動,根本不會有人去冒險偷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