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宮玩,導遊一定會帶你去乾清宮,它是內廷的第一座大殿,殿堂正中高懸著一塊匾額,上書四個大字「正大光明」。這句話出自宋代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中的「至若範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故無宿怨,而惓惓之意,實在國家。」意指心懷坦蕩,言行正派。
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
這塊匾額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四個大字最早是出自順治皇帝之手。後來康熙皇帝進行了臨摹,現在懸掛在乾清宮的是乾隆皇帝的再次臨摹。這塊匾額不僅歷史悠久、製作精美,匾額的後面還隱藏著幾代皇帝的一個天大秘密。
清朝入關前後,皇位繼承人基本上都是實行推選制度來決定,如皇太極和他的兒子福臨都是這樣繼承了王位,康熙皇帝是孝莊皇太后決策定下來的繼位人員。皇權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極大地影響了清朝統治的穩定,讓繼位之路充滿血雨腥風。
清末民國立體照片,大約百年前出品,是蛋白或銀鹽老照片
康熙帝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鰲拜,撤出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格爾叛亂,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從父輩的權力爭奪戰中發現了推選制度的不足之處,便建立了一套嫡長子繼承制,想改變代代相傳的這場慘烈持久戰。
然而,這個他以為很完善的制度並沒有扭轉乾坤,反而引發了更大的風波。四阿哥成功稱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為了避免「九龍奪嫡」的現象再次發生,改變了立皇太子的方式。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
三百多年後的「正大光明」和寶座
他訂好了人選以後,親自秘寫儲君諭旨,一式兩份,並密封收藏於特製的匣內。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由皇帝隨身秘藏。駕崩時才由大臣取出,將兩份諭旨相互對證後,向全天下公布繼位人,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秘密建儲制度。
雍正元年,首次使用密書緘盒的辦法,確立了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
後來,乾隆皇帝也曾兩次秘密立儲。第一次是乾隆元年,不幸的是太子永璉只活了三歲就夭折了,第二次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私立皇十五子顒琰 為太子。乾隆六十年,將皇位傳給了顒琰,也就是嘉慶帝。
此後的道光、鹹豐也都根據這種秘密立儲的方法繼位,鹹豐帝只有一個兒子載淳,還沒來得及秘密立儲,自己就死了。載淳繼位後,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帝19歲時死於天花,沒有留下子女。
皇位便指定道光帝第七子奕寰的兒子載湉繼承,也就是光緒帝。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但是最後卻被慈禧幽禁。光緒帝死時三十八歲,無子女,後來皇位便由他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了。
自鹹豐帝以後,後來的皇帝少子甚至無子,加上清朝統治也逐漸走上了下滑的道路。秘密立儲制度也就逐漸消失在了改朝換代的更替裡,成為了歷史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醉影北京原創作品 歡迎回復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