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場景,描寫的是康熙訓斥群臣,這段臺詞是這樣的:「朕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了,老想著和大伙兒說些什麼,可是話總得有個頭啊,想來想去,只有四個字……這四個字,朕是從心裡刨出來的,從血海裡挖出來的,記著從今日起,此殿改為正大光明殿。」
就是說康熙訓斥完群臣後,就讓人將「正大光明」匾掛起來,他還讓群臣好好看看這四個字,看半個時辰。因此很多人就誤會,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四字,是康熙皇帝書寫的。
然而,其實這四個字,並不是康熙皇帝寫的,那麼是清朝哪位皇帝寫的呢?
很多人都認為,康熙堪稱「千古一帝」,他做皇帝是相當成功的,可是做父親卻不太成功。因為他費盡心血培養的太子胤礽,最後事實證明,並不是一個合格的人選。而且他的幾個兒子,還為了爭儲位自相殘殺,這也成為康熙為數不多,遭人詬病的地方。
雍正通過九子奪嫡,好不容易繼承了皇位,所以他不想重蹈覆轍,於是想出個「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當皇帝心中確定繼承人選後,就親自書寫諭旨,一式兩份。一份由皇帝自己隨身藏起來,另一份則封在一個匣子裡,放於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等將來皇帝駕崩,只需將兩份諭旨一對照,就可以宣布繼承人登基。
雍正即位後,就通過此種制度,將兒子弘曆確立為繼承人。他去世以後,莊親王允祿等人,將兩份諭旨進行仔細對照,確定都吻合之後,便正式宣布由弘曆繼位。雍正的「秘密立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皇權鬥爭,避免了有人在立儲一事中動手腳。
由此可見,「正大光明」牌匾,一直在清朝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也有著屬於自己的使命。通過影視劇的傳播,很多沒去過故宮的人,也都知道了在乾清宮,有這樣一塊牌匾。只是很多人沒有深究過,這四個字到底是哪位皇帝所寫的。
「正大光明」四個字,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中:「至若範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因此,這四個字就一直代表著「正派」。
至於這四個字是由誰寫的,其實在雍正即位後,宣布「秘密立儲制度」時,就已經可以得知了。當時雍正頒布諭旨說:「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諭旨中提到:「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由此可知,原來「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清世祖順治皇帝所寫的。
不過,雖說是順治皇帝寫的,但是也不可能將原跡掛在乾清宮。於是康熙時期,康熙皇帝就將這四個字拓下來,然後懸掛於乾清宮。至於順治皇帝的原跡,則被收藏在故宮御書處。
然而,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正大光明」牌匾,已經不是康熙時期的了。原因是在嘉慶時期,乾清宮曾發生大火,所以牌匾被燒毀。後來嘉慶就下令,重新將祖父所寫的原跡摹拓了一遍,然後懸掛起來。所以如今看到的「正大光明」牌匾,應該是嘉慶時期的。
嘉慶皇帝,也是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不過當時乾隆還沒去世,就已經將牌匾後的諭旨取了出來,然後當眾宣布了嘉慶的太子之位,隨即傳位於他。之後的道光、鹹豐兩位皇帝,也是在這一制度之下繼位的。
不過在此之後,鹹豐由於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沒有採用這種方法立儲。接下來的同治、光緒皇帝皆沒有子嗣,到了宣統時期,大清已經滅亡了。所以漸漸地,「秘密立儲制度」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而「正大光明」牌匾,也不再有這份特殊的使命。
(參考文獻《東華錄》《「欽定古今儲貳金鑑」之上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