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不願立太子?有三點理由 最後一個原因讓他痛心

2020-12-25 搞哥讀史

清朝雍正皇帝發明的「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宗法制下家族傳承制度的一種改革和創新。

與過去的嫡長子繼承制不同,在秘密建儲制度下,皇位繼任者的選擇完全出於皇帝本人的好惡,而與皇子的出身無關,這讓皇帝的其他幼子和庶子,都有了成為皇儲的機會。同時,皇位的繼任人選,也只有皇帝臨終前才會揭曉,這意味著「太子」成為了名存實亡的一個身份。

雍正秘密建儲制度實踐的結果,就是在他臨終時開啟鐍匣,宣布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即後來的乾隆皇帝。

雖然雍正自稱秘密建儲有很多好處,但對天下臣民來說畢竟是新鮮事物,大家總覺得流行了幾千年的立太子制度才是正道。為了讓眾人接受秘密建儲制度,乾隆也是向大家反覆解釋,頗費了一番心思。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東巡時有個叫金從善的秀才攔路上書,質問乾隆「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氣得乾隆火冒三丈,口稱「我朝得天下之正,實非漢唐宋明所可比!」

但與此同時,乾隆也意識到這位秀才的質問,其實代表了一大批臣民的想法,所以也連忙寫了幾份詔書,向大家解釋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點,也是乾隆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立太子的制度弊大於利。

乾隆熟悉歷史,以史為鑑,說起來頭頭是道:「朕歷覽諸史,今古異宜。知立儲之不可行,與封建井田等,實非萬全無弊之道也。蓋一立太子,眾見神器有屬,幻起百端。」

首先,太子的人選一旦確定,如果其他皇子中還有有野心之輩,太子會變成眾人攻擊構陷的對象,比如漢朝時的巫蠱之禍。其次,乾隆覺得立嫡立長的做法也不可取,因為諸皇子中,嫡長子不一定最有才能。如果一定要用嫡長子繼承制,選了無能的太子繼承大統,對江山是有弊無利。

總而言之,乾隆的意思是,我爹雍正發明的方法就是好,是最科學最先進的傳位方式,所以才選了這麼優秀的我來當皇帝。

第二點,乾隆認為權柄不可下移。

說到這裡,乾隆深有感觸,大吐苦水說大家「以為君為樂,而不知為君之難也。」乾隆自認為算是一個非常勤政愛民同時又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人君一日二日萬幾,庶司百職之事皆其罪。非躬親總攬,則柄或下移,其弊將無所底止,豈能稍自暇逸。」如果一旦立了太子,大家知道了未來天命歸於何人,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丟失權柄。

乾隆覺得自己這些兒子治國能力確實不如自己,所以只要自己身體健康,就會親自治國理政,而不會「圖遂一已之佚樂,而不顧國計之重輕」,為了偷懶而立儲禪位。

而第三點,是乾隆一直以來的一個心病,為了這件事情,乾隆在很長時間裡既未明立太子,也未暗立皇儲。其中緣由,乾隆在詔書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跡。

在乾隆剛剛登基之時,他心中早有未來儲君的人選,即乾隆原配孝賢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璉。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已經把永璉的名字寫進了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可惜不到兩年,年僅9歲的永璉就得病死去了。

永璉死後,乾隆想改立孝賢皇后的另一個兒子永琮為皇儲,但永琮更加命薄,2歲早夭。接下來,乾隆曾考慮過立長子永璜,後來又考慮立能力出眾的五阿哥永琪,但兩人都英年早逝。

自己心中的合適人選接連死亡,導致乾隆一度心灰意冷,沒有再考慮立儲一事。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年過花甲,覺得確實應該留下立儲詔書,免得萬一自己突然駕崩導致皇子之間手足相殘,這才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寫進了詔書中。

但由於上述所舉的種種弊端,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禪位以前,乾隆都一直沒有公開皇儲的人選。

相關焦點

  • 嘉慶被立為太子之後,乾隆為什麼帶他祭拜一個九歲去世的孩子呢?
    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實現曾經說過「在位之年不超過其皇祖康熙帝之六十一年的諾言」,乾隆皇帝準備退位,而他親自宣讀了自己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傳位詔書,立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為皇太子,並將皇位禪位於他,這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 西遊語:小白龍是龍族太子,卻在靈山不願回家,究竟是為何?
    西遊語:小白龍是龍族太子,卻在靈山不願回家,究竟是為何?文|志在西方,遊萬裡,語重在心長。小白龍就是馱著唐僧去取經的白龍馬,在取經之後成了正果,卻並不願意回家,究竟是為何?小白龍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名字叫做敖烈,曾經也是龍族的大人物,他的罪行是忤逆父母,縱火燒了玉帝送的夜明珠,忤逆在當時可是大罪,至於敖烈為何會犯這樣的罪行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是被自己的父親告上凌霄殿的,也就是說,西海龍王已經決意要把這個兒子置於死地,沒有返還的餘地了。
  •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
  • 嘉慶成為太子後,乾隆為什麼要求他去祭拜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
    1795年的九月,顒琰被公開冊立為皇太子,而乾隆也已經決定1796年的正月退位,也就是說,顒琰是板上釘釘的未來皇帝,他的身份在兄弟中是最高的,完全不需要去祭拜任何一個兄弟。然而,乾隆卻要求已經成為皇太子的顒琰去祭拜一個九歲就夭折了的哥哥,這又是為什麼呢?作為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其實挺可憐的。
  •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討厭厭惡?
    不過因為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參與到儲爭當中,最後被太子一黨的王公大臣給強迫為努爾哈赤殉葬。烏拉那拉的第二個皇后便是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要說雍正的至愛那一定是這位孝敬憲皇后。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烏拉那拉氏便是他的嫡福晉,在之後的奪嫡鬥爭中烏拉那拉氏也是毫不猶豫的相信雍正並站在她身後。
  • 此皇子又是長子,又勤勉賢良,為何乾隆公開宣稱他無繼位資格
    此皇子又是長子,又勤勉賢良,為何乾隆公開宣稱他無繼位資格 永璜是乾隆幾個兒子裡面品行評價最好的一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如何管理國家的事情,一些想法還得到了乾隆的稱讚,在他的心裏面自己就是這個國家的皇太子,所以說對於國家的一些事情非常的上心。
  • 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被稱作「馬」為何不生氣?原因其實很簡單!
    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被稱作「馬」為何不生氣?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我們說起西遊記,腦海中第一個反應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而往往忽略掉了取經路上另一位大功臣,那就是我們的白龍馬了。白龍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但是由於做了一些錯事,最後被觀世音點化,把項下明珠摘了,化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在這條取經路上,白龍馬任勞任怨,歷經了千辛萬苦,一定程度上來說,白龍馬的能力並不比豬八戒還有沙僧的小,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了。但是白龍馬的前身是海中之龍,被稱做馬,這不是掉了價位嗎?白龍馬為什麼不生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 雍正王朝:康熙被胤礽戴了「綠帽子」,為何還會再次立他為太子?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畢竟老爸不是省油的燈,兄弟們也不是好對付的人。在這場奪嫡的遊戲中,胤礽的職業生涯如同過山車,起起伏伏。他第一次被廢時,康熙對其已經失望透頂,為何還要給他機會呢?拿下胤礽,可以起到引蛇出洞的作用,讓所有的皇子都覺得自己有希望,可以通過和平手段上位。回京後,局勢穩住了,再也不存在安全問題。這時的康熙,就可以騰出手來觀察,誰是熱河的幕後黑手。嚴格意義上來講,胤礽被廢,一大半的原因是自己咎由自取,一小半的原因是因為被人陷害。康熙重新復立他,多少帶有一部分矯枉的原因,給胤礽一點機會,看他能不能改過自新。
  • 九龍奪嫡之後,雍正對兄弟下狠手,偏偏放過了太子,為何?
    提起清朝最值得一說的故事可能就是九龍奪嫡了,這次政治鬥爭持續了三個朝代。可以說是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政治鬥爭,最終以雍正勝利為結束,但是這裡卻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雍正勝利後對他當初的那些對手們的處理了。
  • 石虎立太子的奇怪理由,正常人沒機會這樣想
    而在這一個過程中,石虎的兒子石邃是出了大力氣的。石虎當上國主之後,便把兒子石邃立為了太子。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石邃也不是省油的燈。由於石虎喜怒無常,石邃在太子的位置上坐得並不安穩,況且石虎又常常表現出喜歡另外兩個兒子石宣和石韜的態度。石邃在這樣的情況下,決定做漢時期的冒頓,也就是想殺父取而代之。
  • 乾隆為啥不願給《富春山居圖》題字?他不好意思!
    文/王呈祥我們都知道,乾隆是一個酷愛題字的皇帝,一生收藏晉、唐、宋、元和明代字畫4000餘幅,幾乎全被他題過。一幅上而且題字不只一處,有時是幾十處,例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全文不過28字,他就為之題字63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題字癖好的皇帝,也有不願題字的時候。
  • 難怪乾隆有17個兒子,卻無人爭奪皇位,你看他兒子們的結局!
    康熙在位的時候因割捨不下對赫舍裡氏牽掛,所以就立胤礽為皇太子,本來康熙對他還是抱有希望,但是後來胤礽因聽信他人挑撥,結合黨羽謀權篡位,結果被康熙給賜死。而大皇子也因這事被永久圈禁,最後四皇子胤禛憑藉著自己的手段和權勢,登上了皇帝之位。
  • 除太子外李世民最寵愛李泰,太子被廢,李泰為何未被立為太子
    當一個皇帝子女眾多的時候,他們也有偏愛其中一個孩子的現象,有的可能是因為母親受寵,皇子也會被受寵,有的是皇子能力出眾,還有皇帝本身就比較偏愛。比如唐朝皇帝李世民,眾多太子中,他就比較偏愛其中的魏王李泰。
  • 雍正登基後,善待廢太子一家,為何不肯赦免囚禁十四年的大哥?
    直到康熙時期,清朝才真正的進入了盛世,並且收復了丟失的大片土地,此時的中國再次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帝國。但康熙晚年在立儲之事上卻頗為苦惱,直接導致了九子奪嫡的尷尬場面,最後由四阿哥即雍正奪得帝位,當他即為之後,善待了廢太子一家,卻不赦免被囚禁了十四年的大哥,這是為何?
  • 乾隆一生共有17個兒子,為何傳位於能力不太出眾的嘉慶?
    清朝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除了同治、光緒及溥儀未留下子嗣,鹹豐只有一個兒子,其餘八位帝王都挺厲害。順治雖然24歲(虛歲)駕崩,卻有八個皇子,這點挺讓人意外,康熙更不用多說,以24個兒子高居清朝皇帝之首,就連忙到沒時間休息的雍正,也有9個皇子(其中三個未齒序)。
  • 晉武帝司馬炎有二十幾個兒子,為何要立一個白痴兒子為太子?
    卞藩,是曹操卞夫人一族,他的女兒美貌出眾,司馬炎很想納為妃子,就讓楊豔去辦,楊豔卻婉轉地說:「卞家三世後族,只能立後不能成妃。」這理由多麼堂皇。司馬炎除了楊豔生的兒子,其餘姬妃也給他生了二十三個兒子,在立儲問題上,司馬炎深知司馬衷是一個傻子,據說有一次聽見蛙聲,這傻皇子驚訝地問:「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
  • 乾隆三位皇后,最得寵的命不好,接班的脾氣差,最後讓宮女撿了漏
    先是生了一個兒子永璉,乾隆早早就定他為太子,結果九歲的時候夭亡了。乾隆很傷心,特地把立儲的密盒拿出來給大家看。 後面,富察氏又生了一個,叫永琮。從名字看,就是接班人的意思了,可是出天花死了。 接連兩個兒子去世,富察氏特別傷心,乾隆為了陪她散心,帶著她到泰山進香。
  • 乾隆傳位:看十全老人如何把最後一件大事做圓滿
    乾隆卻是一個特例,他在位60年,文治武功頗為卓越,社會發展有了一定進步,85歲高齡之時,又主動舉行了傳位大典,3年以後,方壽終正寢。 乾隆很早就有了傳位的想法,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舉行即位大典之時,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ー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路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乾隆的這種念頭,部分原因是受儒家禪讓思想影響,主要的目的還是祈求長壽。
  • 太子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兒子朱棣而是立孫子朱允炆為儲君?
    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從13歲開始就被立為太子作為國家未來儲君重點培養。在朱元璋眼裡,朱標性格和善,能選賢任能,接納忠言,是一個難得的守業之君。經過多年的精心培養,朱標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朱元璋心裡也很欣慰朱標具備了繼任大統的能力。但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久治不愈,最後英年早逝。
  • 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眾多,為何沒有出現九龍奪嫡
    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眾多, 為什麼沒有出現九龍奪嫡?在我看來一共有三點,第一點,乾隆沒有立太子,第二點,乾隆沒有康熙那麼能生,第三點,乾隆的兒子,沒有康熙的兒子能幹。第一,乾隆沒有立太子在康熙那個時候九龍奪嫡,奪的是太子之位,奪的是儲君之位。當時康熙已經明確了他的繼承人是誰了,所以才會有了爭奪,因為誰也不服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