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23日電 題:河南盧氏:萬名貧困群眾搬出深山造「富窩」——伏牛山看新變
新華社記者王丁、李鵬
4004平方公裡上935個村組的1萬多名貧困群眾聚集在一起,會是什麼景象?
河南盧氏縣給出的「答卷」是:不僅建起一個83棟樓房組成的全省最大扶貧搬遷社區——興賢裡;而且「再造」出一個決戰貧困的基地,激發萬名貧困戶兩年內造出一方深山「富窩」。
初秋時節,在社區黨工委書記黑華寧的指引下,記者在這個縣剛滿「兩歲」的興賢裡社區看到:這裡幾乎沒有了貧困的影子,樓房排列有序,街道乾淨整潔,連街邊攤位的手推車都整齊劃一。
而兩年前,居住在這裡的2757戶、11227名貧困群眾,還散落在全縣18個鄉鎮的深山。「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正是貧困群眾搬遷前居住情況的真實寫照。
盧氏縣位於秦巴山區的伏牛山腹地。八百裡伏牛山從這裡出發直插中原,造就了豫西邊陲這個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最貧縣。2016年,全縣貧困發生率高達18.9%,納入扶貧搬遷的群眾多達3.3萬人,均居河南省之首。
扶貧搬遷不是簡單地幫群眾搬家,還要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興賢裡搬遷之初,「會不會造就一個更大貧民窟」的爭議不斷。但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如期完成脫貧,河南省這個唯一超萬人的扶貧搬遷社區帶著「鄉村再造與脫貧攻堅」的雙重任務,走到了風口浪尖。
2018年9月搬遷入住後,為了最短時間凝聚萬人戰貧困,盧氏縣抽調全縣優秀幹部到興賢裡,從零起步建立起「管委會+街坊理事會+樓區」和「社區黨總支+街坊黨支部+黨員先鋒隊」雙重組織體系,先後成立基層黨支部3個、黨小組15個,公開選聘樓長30名。
組織體系再造,讓935個鬆散村組直接過渡到集中化社區管理。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婦女兒童之家」和「日間照料中心」,寬敞整潔的房間內,孩子們開展活動,老人們一旁下棋,不僅「幼有所撫、老有所養」,而且解決了許多貧困家庭的後顧之憂。
組織新變激發發展裂變。按照「向外輸出一批、就地安置一批、產業轉移一批」,興賢裡依託10家職介培訓機構和配套建設的扶貧車間、食用菌產業基地,再造產業發展體系。
在社區正中心的十字街口,可安置數百人的扶貧車間內,興賢裡的女工們正在趕製毛絨玩具;而在社區外圍,554個大棚組成的香菇基地內,進料、出菇繁忙進行。「有了產業支撐,5684名社區有效勞動力已全部就業。」黑華寧介紹說。
發展裂變帶來精神蛻變。全縣最貧戶湊起來的興賢裡僅殘疾人、慢性病患和低保戶三類「特困群體」就高達近4000人。許多家庭靠「拉一把」還不行,興賢裡就再造基層自治體系,「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為了激發內生動力,興賢裡先後引導群眾成立35人社區宣講團、80人合唱團、100人秧歌隊、200餘人廣場舞隊、300餘人志願者服務隊,開辦各類扶志活動超過130場。
「我一定要堅強!」搬遷前,38歲的田喜會拖著患病的父親和兄、弟3人,居住在橫澗鄉深山,2010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哥一把大火把全家燒個精光。搬入興賢裡後,田喜會住上新房,又當上了轉移就業的聯絡員。2019年,田喜會脫貧又脫單。為回報社會,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年幫社區安排轉移就業一二百人。
翻開興賢裡集纂的群眾宣講團發言錄,樸實語言裡一個個自強不息、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猶如一部鄉村「脫貧奮鬥史」。官坡鎮的苗青春搬入社區後,學著開店做生意,最忙的時候,一個人一邊賣手機充值卡,一邊賣燒餅,還不忘幫鄰裡找工作,30多人在他的幫助下就業;潘河鄉的劉黑旦搬到社區後,在綠化工地打工,2019年他成立勞務公司幫助社區轉移就業……
黑華寧說,兩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組織群眾、發動群眾,興賢裡貧困群眾信任黨、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9月底前,「兩歲」的興賢裡萬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